倪 崗
有專家認為現(xiàn)在的閱讀教學普遍不符合正常的閱讀流程。這種現(xiàn)象的確很嚴重,尤其以教師掌控性最強的導入更為嚴重。
在不少名家的課堂實錄和各類課堂教學大賽中,我們看到的是大量的聲情并茂的抒情獨白,聲光電多媒體眼花繚亂的轟炸,牽強附會故弄玄虛的導入。
試想,在獨立的閱讀狀態(tài)下,怎么可能有這樣多花里胡哨只求形式不求實效的所謂的“導入”呢?
現(xiàn)代的閱讀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一個讀者在閱讀作品之前,都處在一種先在理解或者先在知識的狀態(tài),沒有這種先在理解或者先在知識,任何新事物都不可能為經(jīng)驗所接受。這種先在理解就是期待視野。作者在作品中總是通過預告、信號、暗示等手段激發(fā)讀者開放某種特定的接受趨向,喚醒讀者以往閱讀的記憶,將讀者帶入一種特定的情感狀態(tài),喚起一種期待。讀者帶著這種期待進入閱讀過程,并在閱讀中改變、修正或?qū)崿F(xiàn)這些期待。閱讀期待和閱讀實際或者一致和諧或者偏離矛盾,巨大的張力使得閱讀過程生氣勃勃,讀者將不再是一片空白地被動接受作品的洗禮,而是不斷地以自己的“前理解”去理解作品,與作品對話并主動建構(gòu)意義。
作品的意義是得到閱讀。這意味著作品中存在某種召喚讀者的結(jié)構(gòu),為讀者預留了種種有利的位置,邀請讀者的進入。在正常的閱讀狀態(tài)中,作品的標題就是作者第一聲呼喚。標題展示的是文章中最富有吸引力和最重要的內(nèi)容。作家給作品命名猶如給自己的孩子命名一樣煞費苦心,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命名的前后就可以看到作者的用心。
因此,閱讀教學中正常的導入應是從文本入手,從作品早已為學生預留的種種有利的位置入手。很多課文就可以直接由標題通過設疑置問來喚醒閱讀主體的意識,喚起讀者的“前理解”,產(chǎn)生閱讀期待。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同樣也是豐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體現(xiàn)主題,如《我的母親》《熱愛生命》;有的暗藏玄機,意味深刻,如《生命 生命》《未選擇的路》;有的題目帶有象征、抒情意味,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爸爸的花兒落了》,等等。
當然,從題目導入也并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樣容易,需要教師細心推敲作者命題的潛在意圖,由題目建立與文章的關聯(lián)。真正起到喚起學生的閱讀視野、建立閱讀期待的作用。
如楊絳的《老王》,標題看似平淡無奇,細細推究就會發(fā)覺“老王”這一稱呼中透著親熱。我的課堂導入如下:
(師板書“老王”)
師:這老王姓甚名誰,你能從文中找出嗎?
(生快速略讀,紛紛回答文章中沒有出現(xiàn)老王的姓名)
(師再板書“王老”)
師:生活中稱呼他人,有叫“王老”也有叫“老王”的,這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生(思考):“王老”有尊重的意味,而“老王”更顯得親熱。
師:作者楊絳是著名學者而“老王”只是一個拉車的。作者為什么要用“老王”這樣親熱的口吻稱呼他呢?請同學們細讀課文,看看這兩個身份地位相距很大的人之間有著怎樣深厚的友誼。
又如講解《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我是這樣導入的:有意省去“我”字,板書“祖國啊,親愛的祖國”,要求學生齊聲朗讀。學生朗讀后,紛紛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我”字。我再大書“我”字,要求學生朗誦,然后問學生有“我”和沒“我”有什么差別,體會有一個“我”字更能體現(xiàn)“我”與祖國水乳交融的關系,這樣導入,順利地奠定了閱讀全詩的情感基調(diào)。
《孔乙己》一文,在導入時我是這樣連問的:“乙己”是什么意思?有意義嗎?如果沒有意義,誰會命這樣無意義的名字呢?他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呢?由此引導學生走進一個連名字都沒人記得的可憐人的世界。
不少著名特級教師也有采用題目導入法非常精彩的范例。請看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執(zhí)教《死海不死》。
師:今天要和同學們一起閱讀的是一篇說明文。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一下目錄的第一頁,這一頁共列出兩個說明文單元,我們要閱讀的說明文就在這兩個單元里,同學們還不知道是哪一篇,現(xiàn)在給你們一個條件:這篇文章的標題很能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你們猜是哪一篇,看誰猜得快猜得準。
(學生看書后紛紛舉手)
師:看來同學們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們真聰明!好,你來說。
生:《死海不死》。
師:完全正確!但你能說明一下為什么你猜是這一篇呢?
生:這個題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為什么說它“不死”,這就在讀者心里造成懸念,引起了閱讀的興趣。
師:剛才好多同學都舉手了,你們猜的也是這一篇嗎?有猜別的課文的嗎?
生(眾):也是這一篇。
師(指一學生):那你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意見嗎?
生:同意。我認為這個標題本身包含著一對矛盾:“死?!焙汀安凰馈?,使讀者產(chǎn)生疑問,急于想去讀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這個題目對讀者有吸引力。
師:有不同意見的同學請舉手(無人舉手)。有補充意見的同學請舉手(無人舉手)。哦,“英雄所見略同”,看來你們一個個都是小英雄!(笑)不過,我還有個問題想考考各位英雄:標題上有兩個“死”字,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嗎?
《死海不死》這個題目其實就是在“故弄玄虛”,吸引讀者注意。這應是作者匠心之所在。錢老師將計就計,讓學生們自己去尋找它、發(fā)現(xiàn)它。作者獨具的匠心,錢老師的巧妙穿針引線、學生們的欣喜發(fā)現(xiàn),融合成課堂上思維火花相互碰撞的絢麗畫面。課堂一開始就已是作者、文本、老師、學生全方位的思維交鋒與磨礪,學生們的閱讀期待已完全如火炬般被老師輕輕點燃。錢老師便很自然地引學生們過渡到“標題上有兩個‘死字,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嗎?”的內(nèi)容理解上。
再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執(zhí)教《統(tǒng)籌的方法》。
師:我們這節(jié)課學《統(tǒng)籌方法》。
我提一個問題,什么叫“統(tǒng)籌方法”?誰能不看書,憑自己獨立思考,回答這個問題?
生:就是籠統(tǒng)說明事物的方法。
師:她敢于獨立思考。
生:就是系統(tǒng)地完成一件事的方法。
師:有點接近正確答案。下面不再猜了,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什么是統(tǒng)籌方法吧?那好,請同學們到書中去找答案。爭取一分鐘內(nèi)找到并記住這個概念,現(xiàn)在開始!
《統(tǒng)籌方法》這個題目本身很平常,是一個名詞形式的題目,但和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緣于這一點,魏書生老師要求學生推測題意,在他們稚嫩的不準確的猜測中,使閱讀期待在迷惑中一點點形成。在學生們好奇心被調(diào)動起來之時,魏老師的一句“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什么是統(tǒng)籌方法吧?”便直接進入文本。
著名作家薩特說:“閱讀時,你在預測,也在等待。你預測句子的末尾,預測下一個句子,預測下一頁書。你等待它們來證明你的預測是否正確。”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學生由題目入手,根據(jù)自己的知識背景和標題來猜測文章中蘊涵的意思或內(nèi)容的能力。
走進題目的方式很多,我們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去歸納去總結(jié),去悉心思考,如何借助作者匠心獨運的題目,選擇怎樣的教學姿態(tài)走入文本,從而喚醒學生與文本盡快親近起來的情感。
可能有人會認為在教師指引下的閱讀本身就不是正常的閱讀。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引領作用用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話來說“是讓學生很好地學會觀察,即打開學生獲得外部和內(nèi)部知識的心靈之眼睛”。能引導學生學會分析題目,由題目入手,充分發(fā)揮自己閱讀的主體性,帶著推測去讀文章,正是讓學生學會由題目給文本開啟一扇窗,拉開一道門,盡快走進文本的方法,也是為以后更好地學會獨立閱讀奠定厚實的基礎。
教師只有從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從學生最基本的閱讀需求出發(fā),從最正常的閱讀過程出發(fā),摒棄掉嘩眾取寵之心,以最平常最正常的教學心態(tài)淡定地走入學生們的視野,才能以更正常的教學姿態(tài)引領學生自在地徜徉于文本之中。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教科培中心 5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