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
語文就是語文。學習語文就是為了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只是“語文課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組成的,而語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順序排列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語文”就具有了“人文性”。這個不說大家也明白。如果學習字典、詞典能掌握母語,那就沒有“文道”之爭,也就沒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回事了。
怎樣才能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一是靠聽說,叫“習得”;一是靠讀寫,叫“學得”。孩子上學了,學習“語文”,就是為了“學得”語言。首先得多讀多背,這樣,課文中的語言才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因此,閱讀教學要多讀,尤其要朗讀。朗讀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丟掉一個“讀”字,幾乎什么也不會有了,包括“人文性”。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課標規(guī)定的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又是學習語文的根本手段。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字詞句的訓練就有了,語感訓練就有了,語言的內化也就有了(朗讀最有助于記憶;專家說,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課文中的語言就基本上屬于他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墒?,目前我國多數(shù)小學生朗讀水平低下,并未“達標”。
前不久,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在青島上課。他聽完了兩位同學的朗讀后,對第一位同學說:“你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考了95分,可能還多一點?!痹撋c頭說:“對,考了96分?!比缓髮Φ诙煌瑢W說:“你大概考了85分?!痹撋蟪砸惑@,說:“您怎么知道的?”賈老師開玩笑說:“我會算。”其實,賈老師是根據(jù)他們的語感推測的。朗讀好,證明語感好;語感好的人,語文成績一定好。培養(yǎng)語感的最好方法是朗讀。所以,張?zhí)锶粝壬f:“評價一節(jié)課成敗與否的第一個標準是看全班學生是否熟讀了課文?!?/p>
好多人把閱讀課上成了理解課。這是個誤區(qū)。文章一旦選入語文課本,成了“課文”,它就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內容意義,一是形式意義。閱讀教學要關注課文內容,更要關注作者是怎么寫的,關注它的形式和語言。一句話:閱讀教學要“意文兼得”。怎么“兼得”?讀。
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里有這樣的話:“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边@是非常有道理的。講解是死的,朗讀是活的;朗讀是賦予作品以生命,是再創(chuàng)造。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能使人感受。
語文味在哪里?在朗讀里。
更多的語文味兒是在文本中,在文本的字里行間。老師要具有“看到紙的背面”的能力,即能讀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老師品出味兒來,才能教出味兒來。品味、鑒賞是一種重要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閱讀能力從何而來?只能從在老師引導下所經歷的閱讀過程中來。
每篇課文都有生字。閱讀教學還得幫助學生認字、寫字。指導學生寫好字是小學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
我的語文教學,實踐的是我的認識。
許多人說,現(xiàn)在的語文課“工具性模糊了,人文性玄乎了”。我認為,這只是公開課上的事兒。許多大大小小的公開課的確存在著這個問題。我想,常態(tài)課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不信可以問問經常在全國各地上課的老師們。至少我的常態(tài)課不是這樣上的。所以,年輕的老師以及搞理論研究的人,千萬不要把公開課上的這一個別問題當作普遍性的問題。當前普遍性的問題在哪里?還在“應試”上!幾乎全國的小學生(中學生就更不要說了)都還在“應試”的題海中掙扎!語文課都“瞄準”了考試!學生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還得做家長布置的(不少家長為孩子買來了大本大本的“練習冊”)。學生苦不堪言!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沒有了!有的只是殘酷性!
這讓一切明白語文教學的老師們怎么能不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