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學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學而時習之。它包括讀書、練習、復習、實習甚至包括社會實踐,這是治學的基礎,是治學的初級階段。第二種境界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境界是與志同道合者講談、研討、論辯,從而加深造詣,使學問提升到高級階段。第三種境界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心靈超脫塵俗,不為繁華所誘,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在學問上達到最高境界,同時心靈上也達到最高境界。
有幸聽了高級教師潘老師執(zhí)教的一節(jié)初一的語文課《漁夫的故事》,受益匪淺,她的課和孔子的治學有些相似,也達到了三種境界。
潘老師課的第一種境界是梳理知識點。這是語文課初始階段必須解決的。知識點稍加梳理后,學生便可很快掌握基本知識,也可逐步形成基本技能。為此潘老師設計了如下一些問題:(1)請同學們說說漁夫是怎樣的一個人?(2)魔鬼是怎樣的一個“人”?同學們很快就可以從書中得出結(jié)論,漁夫是一個勤勞、善良、勇敢、聰明的人,魔鬼是一個無惡不作、兇狠、膽小、愚蠢、殘忍的家伙。學生也很快在書中找到了依據(jù)。這一境界是絕大多數(shù)語文老師能做到的。第二種境界是辯論。在這一境界中,學生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活思維,練語言,明是非,怡情操。潘老師在這一階段設計的問題,很容易激起初一學生的興趣,“你喜歡漁夫還是喜歡魔鬼?”請說說理由。學生有的回答是喜歡漁夫,理由令人信服,也有的偏偏說喜歡魔鬼,說魔鬼挺可憐的,也挺令人同情的,兩方展開激烈的辯論。老師傾聽了學生的辯論以后,稍加點拔,使學生心服口服,解決了學生認知情感。第三種境界是引發(fā)深層次思考。在這一境界中,她提出的問題,能讓人在深入思考后,思想境界趨于最高。她提出了這樣的問題,(1)“假如你是漁夫,打開瓶蓋,遇見了魔鬼,你將怎么辦?”學生們可來勁了,一個個躍躍欲試,有的說赤手空拳和它搏斗,有的說拿刀把它殺死,有的說大聲喊叫救命,有的說打110報警。我們可別小看同學們的回答,它折射了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情感體驗,法律觀念。首先,我們可以看出,大家都把魔鬼看作了敵人,不愿與之為伍。其次,在如何戰(zhàn)勝它方面,各人的表現(xiàn)不盡相同:赤手空拳與之搏斗,體現(xiàn)了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拿菜刀與之搏斗,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初期,使用工具與大自然搏斗的智慧;大聲呼喊求救,體現(xiàn)了集體主義精神,這是一種更高的智慧;打110報警,說明這個同學的現(xiàn)代意識較強,知道使用現(xiàn)代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2)“魔鬼究竟是什么?它能殺死嗎?所羅門為什么沒有直接把它殺死,而是把它降伏,放在了一個瓶子里,然后扔到大海深處?”學生邊思考邊小聲議論,有的說能殺死,有的說不能殺死,在大家的熱烈討論聲中全節(jié)課結(jié)束了??蛇@一問題在師生的腦海中沒有結(jié)束,還在反復思考中,魔鬼究竟是什么?原來魔鬼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所羅門瓶中的魔鬼有三種形態(tài),一是兇神惡煞的人的模樣,二是煙狀,三是肉眼看不見的,即意識?;谶@樣的認識,我們可以把魔鬼理解為:一是有形魔鬼,即自然中對人類構(gòu)成危害的自然現(xiàn)象,如臺風、洪水、泥石流、火山噴發(fā)、地震、瘟疫、蟲災等。它們的發(fā)生有幾個特性:破壞性大,爆發(fā)勢頭猛,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zhuǎn)移。這樣的魔鬼有時是不好殺死的,我們只可加強預測,讓其破壞降低到最低限度,或者加以改造利用,如利用長江三峽之水建水電站。二是有形的像魔鬼一樣的惡人,如戰(zhàn)爭魔,殺人魔,好色魔,搶劫魔等,這樣的魔鬼對人類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我們要勇敢地戰(zhàn)勝地,對罪大惡極的我們要把它置之死地;對可以改造的加以改造,像新中國政府成功地改造了日本法西斯戰(zhàn)犯,讓他們重新改過自新。第三種魔鬼是無形的,即存在于人的意識形態(tài)中的惡念,如色欲、財欲、權欲等,這種魔鬼是無法殺死的,像圣經(jīng)中的那個不斷引誘亞當與夏娃的魔鬼,即使是萬能的上帝對它也是無可奈何的,只有不斷教育學生要抵擋住誘惑,要消除各種欲念,這樣魔鬼才可以遠離你。
一節(jié)課,達到這樣的境界,實在是學生的幸運,是語文課的幸運,希望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能努力企求這樣的境界,讓語文課至善至美。
(劉賽邦 上海市奉賢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