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語詞的課本注釋是廣大教師進行教學(xué)和學(xué)生學(xué)習(xí)文言文的重要依據(jù),是課本編注者花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進行研究整理的成果,從總體上來說是可信的,但既是經(jīng)典的范本必須要做到正確無誤,經(jīng)得起推敲。在我們使用教材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其中望文生義是比較典型的一類。
望文生義的產(chǎn)生源于不懂原文意思,只就字面本義勉強作解釋。這種弊病可稱為穿鑿附會,危害較大。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現(xiàn)列舉如下:
《滕王閣序》:“控蠻荊而引甌越”課文注:“控制楚地,連接甌越?!盵1] 《說文》:“控,引也?!笨?,應(yīng)與引同,也是連接的意思?!段倪x》左思《吳都賦》:“控清引濁”李周翰注:“控,引也?!薄段倪x》賈誼《鵩鳥賦》:“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李善注引孟康曰:“控,引也?!辈⑶覂烧呖蛇B用,如:《水經(jīng)注·漯水》:“其水控引眾泉,以成一川。”表“連接、貫通”之義。又:《慧琳音義》卷六十二“控御”條引《考聲》:“控,接也?!笨梢?,此處控引對文,意義互訓(xùn),都為“連接、接引”之義。
《陳情表》:“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闭n文注:“廢離,指停止侍奉,離開。廢,廢止?!盵2] 此誤注,“廢,古文中也有‘離開的意思?!对娊?jīng)·小雅·楚茨》:“廢撤不遲?!编嵭{:“廢,去也?!薄抖Y記·禮器》:“天子諸侯之尊廢禁”鄭玄注:“廢,猶去也?!薄段倪x》枚乘《七發(fā)》:“久執(zhí)不廢?!崩钌谱⒁O曰:“廢,猶去也?!惫省皬U離”屬同義復(fù)用,無需分開解釋。又,同篇“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闭n文注:“廢止奉養(yǎng)祖母而遠離”,此句中“廢”也是“離開”的意思。而句中“遠”也同樣是“離開”之義。如,《論語·顏淵》:“不仁者遠矣”皇侃疏:“遠,去也?!薄对姟む{風(fēng)·載馳》:“我思不遠”,馬瑞辰傳箋通釋:“遠,猶去也”。據(jù)此,“廢離”、“廢遠”皆屬同義復(fù)用,課文無需分開來解釋。
《種樹郭駝橐傳》:“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課文注:“暗中觀察,效仿羨慕?!盵3]不妥,此“慕”應(yīng)和“效”同義,都是“效仿”的意思。《說文·心部》:“慕,習(xí)也。”引申之慕有“仿效”的意思?!度龂尽な裰尽ざ蛡鳌罚骸捌埬苣皆敝?,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國,則亮可少過矣。”《七國春秋平話》卷上:“那燕王老耄不能治國,欲慕唐堯、虞舜授禪的道理,欲將國政讓與子之做燕王?!毙剑遣⒘袕?fù)合詞,慕即效的意思?!端问贰だ罟鈧鳌罚骸皟蛩箷r,顯用一二酋豪,以風(fēng)厲其黨,必更相效慕?!敝祆洹杜c劉德修》:“竊竊私為同志一二君子道之,蓋不唯欲以少效慕用之,誠亦冀轉(zhuǎn)以聞于左右,而求所以善其后也?!彼巍S震《黃氏日抄》卷十九《讀禮記》:“方八蠟之神,使得與諸方通祭,以歆動民心,使之效慕也?!痹ずo遹《至元壬午秋旱米涌貴人絶食禁糜黍作酒因以除酒課焉喜為之賦詩》:“竹林七賢稱達士,開元八仙爭效慕,士風(fēng)放曠亦如是,四海巫風(fēng)了晨暮?!泵鳌に五ァ鹅o學(xué)齋記》:“孔明之學(xué)惟本乎此,故其所為,當(dāng)世無及焉,至今無有非焉者,而又從效慕之,區(qū)區(qū)霸術(shù)之徒,固不能然也?!泵鳌ね跏镭憽稄m山堂別集》卷九十三《中官考》四:“京師人多效慕之,一時侈物價貴,多于往時,不可計料云。”又如:《漢語大字典》:“模擬、仿效?!币嗯e例:諸葛亮《與群下教》:“茍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國,則亮可少過矣?!庇?,有“慕效”一詞,可作旁證?!稘h書·王莽傳》:“莽因上書,愿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大司農(nóng)助給貧民。于是公卿皆慕效焉?!弊阋姟澳健薄靶А睘橥x關(guān)系,無需分開解釋。
《孔雀東南飛》:“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課文注:“故,總是,老是?!盵4] 此“故”應(yīng)是“仍然,依舊。” 或解為: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延續(xù)下來的,可譯為“仍然、依然”。[5]如:《赤壁之戰(zhàn)》:“累官故不失州郡也”,《搜神記·李寄》:“祭以牛羊,故不得?!??!掇o?!罚汗剩匀?、依然。如《抱樸子·對俗》:“江淮間居人為兒時,以龜枝床。至后老死,家人移床而龜故生?!睙o“總是、老是”字條?!掇o源》也引此條訓(xùn)為“依然、仍然”,亦無“總是、老是”字條。
《孔雀東南飛》:“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闭n文注:“一切行事都順著公婆的意思?!盵6]此“公姥”應(yīng)是偏義復(fù)詞,單指婆婆。這篇課文中有許多例子:作息、父兄、父母、弟兄等。同樣,后文“其日牛馬嘶”,課文注為:“這一天牛馬亂叫的時候?!贝颂幰矐?yīng)單指馬,因后文動詞是“嘶”,《辭源》:“嘶,馬鳴。庾信《伏聞游獵詩》:‘馬嘶山谷響,弓寒桑柘鳴?!焙螞r,太守娶親用牛車也會有失體面。
《孔雀東南飛》:“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課文注:“蘭家女,蘭家之女。”[7]不確,應(yīng)是“某家之女”?!读凶印ふf符》中記載:“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又有蘭子又能為燕戲者,聞之,復(fù)以干元君,元君大怒……”張湛注說:“應(yīng)劭曰:‘蘭,妄也,此所為蘭子者,以技妄游者也。……凡人物不知生出者謂之‘蘭也?!笨梢姡疤m”即相當(dāng)于“某”,課文中“蘭家女”也即“某家之女”了。
《齊桓公求管仲》:“執(zhí)枹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課文注:“加勇:增加勇氣。”[8]此處“加”應(yīng)釋為“益、更”的意思?!对~詮》:“加,表度副詞,益也?!崩骸抖Y記·儒行》:“言加信,行加義。”《史記·張湯傳》:“至晚節(jié),事益多,吏務(wù)為嚴峻,而禹治加緩?!币?、加對文,義同?!短K秦傳》:“易王母,文侯夫人也,與蘇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稘h書·文帝紀》:“朕親率天下農(nóng),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钡?。
《五蠹》:“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闭n文注:“上,在上位者,指帝王?!盵9] 不確?!斗窖浴肪硎骸吧?,重也。”戴震疏證:“尚、上義相通。”《孟子·滕文公下》:“守先王之道”趙歧注:“上德之士可以化俗者”焦循正義:“上,尚也?!薄顿Y治通鑒·漢紀二十四》:“選上德通理之吏”胡三省注:“上,與尚同?!薄兑葜軙ご蠼洹罚骸吧厦魅柿x”朱右曾集訓(xùn)校釋:“上,尚也?!薄洞蟠鞫Y記·千乘》:“上有義,則國家治”王聘珍解詁:“上,猶尚也,貴也?!薄妒酚洝て浇蚝钪鞲噶袀鳌罚骸吧虾V厚,下智巧”司馬貞索引:“上,猶尚也,貴也?!薄肚f子·讓王》:“上謀而下行貨”郭慶藩集釋引王念孫曰:“上,與尚同。”《孔子家語·顏曰》:“故君子于為義之上”孫志祖疏證:“上、尚通?!薄豆茏印こ廾摇罚骸吧狭x而不能與小利”集注引丁士涵云:“上亦與尚同?!薄尔}鐵論·崇禮》:“上仁義而賤怪力”張之象注:“上,通作尚?!?可見,此“上”應(yīng)是通“尚”,表“崇尚”義。拿“尚德”和下文“行武”來對應(yīng)。
《訂鬼》:“病者困劇?!闭n文注:“困,苦?!盵10] 非確,柳宗元《蝜蝂傳》:“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課本注“困劇”之困為“疲乏,困倦”此注也應(yīng)是“疲乏”之意。《禮記·中庸》:“事前定則不困”孔穎達疏:“困,乏也?!薄兑住だА罚骸袄В惨病标懙旅麽屛囊稄V雅》云?!掇o海》:“困,勞倦?!逗鬂h書·耿純傳》:‘昨夜困乎?”。且注無“苦”義。
《王羲之愛鵝》:“其任率如此”課文注:“任率,任性、率真?!盵11]《辭源》:“任率:坦率。不做作?!薄稌x書·王戎傳》:“為人短小,任率不修威儀?!倍尅叭巍睘椤叭涡浴睆母星樯噬蟻碇v不是很恰當(dāng),當(dāng)解為“隨意”更為恰當(dāng)。這樣的例子在古文中較多,一般不表貶義。如《晉書·文苑傳》:“[張]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江東步兵。”
《送李愿歸盤谷序》:“盤之阻,誰爭子所?”課文注:“盤谷阻塞,誰來爭奪你的住所?!盵12] 即注“阻,阻塞;子所,你的住所。”此處,“阻”應(yīng)是“險要”,而“子所”應(yīng)是“你的地方、處所在地”。王力《古代漢語》引此文,注:“阻,險阻。”“所,處所?!薄掇o源》:“阻,險阻。如:《詩·秦風(fēng)·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薄豆糯鷿h語實用詞典》:“阻,險要之地?!读凶印钪臁罚骸捌溆我?,雖山川阻險,涂徑修遠,無不必之?!庇?,《廣雅·釋丘》:“阻,險也。”《玉篇·阜部》:“阻,險也?!薄冻o·天問》:“阻窮西征”王逸注:“阻,險也。”《文選》張衡《東京賦》:“西阻九阿”李善注:“阻,險也?!敝x朓《郡內(nèi)登望》:“山積陵陽阻”張銑注:“阻,險也?!薄痘哿找袅x》卷六“險阻”注引《韓詩》云:“阻,險也。”《孫子兵法·軍爭》:“不知山林險阻”曹操注:“一高一下者為阻。”又,《辭源》:“所,處所?!对娊?jīng)·鄭風(fēng)·叔于田》:‘獻于公所?!弊謼l中無“住所”義?!掇o海》:“所,處所。如:各得其所?!蹲髠鳌べ夜四辍罚骸谕跛??!弊謼l亦無“住所”義。
注釋:
[1] 高中《語文》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頁160。
[2] 同[1],頁145。
[3] 高中《語文》第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頁118。
[4] 高中《語文》第三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頁9。
[5]《古漢語虛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2月第1版,頁182。
[6] 同[4],頁10。
[7] 同[4],頁12。
[8] 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頁168。
[9] 同[8],頁188。
[10] 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頁210。
[11] 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頁214。
[12] 同[11],頁238。
(壽伯松 浙江省諸暨市牌頭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