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書靜
人們對于“病從口入”的問題,已經比較普遍地重視,而對于“病從心生”這一情況,卻往往有所忽視。
據最近資料表明,人類的原發(fā)性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哮喘、胃潰瘍、潰瘍性結腸炎以及脫發(fā)、斑禿、某些不孕癥、部分牙痛等疾病,其發(fā)病原因、醫(yī)療過程與治療效果,都與心理狀態(tài)的好壞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健康,我們應該善于主宰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學會駕馭自己的心靈航船,使身心處于積極健康的狀態(tài)中。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文化水平,加強品德修養(yǎng)。遇事要從科學道理中找到正確答案,對個人得失做到思想通、情緒平。尤其中老年人,更要隨遇而安,知足常樂。
(2)培養(yǎng)業(yè)余愛好,使消極心態(tài)得以疏導。當一個人把注意力全部傾注到自己所愛好的活動中去的時候,一切憂愁煩惱自然會拋到九霄云外。心理上的平衡,自然會很容易地獲得。
(3)搞好家庭關系,多交幾個知心朋友。這樣做,不僅可以經常得到關懷和溫暖,感受到生活中的無限快樂,而且在遇到憂愁煩惱的時候,不佳的情緒有了宣泄的地方,不致郁悶成疾。
(4)凡事掌握適度,防止極端。遇哀傷之事不可過度悲痛,驚恐面前,要善于保持清醒,而喜樂之情也要適可而止??傊?,要防止感情的過分激動,努力保持情緒的平和與心理的平衡。
現代生活節(jié)奏日趨緊張,當我們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時,只要做到上述幾點,自然能排除私心雜念,化壓力為動力,有益身心健康,防止“病從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