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佩
老年俱樂部里的蔣志雄,人稱“姜子牙”,是位有名的釣魚迷。自從退休后,他幾乎每天都帶著魚竿、小凳和干糧,到清江邊釣魚。
一場秋雨過后,河水上漲。老蔣抓住“秋釣肥魚”的大好時機,一大早便出發(fā),專挑水流較緩、水草叢生的白鶴壩撒下餌料,然后拋竿下水。同往常一樣,到日落西山時,他釣了不少小魚。正當(dāng)他準(zhǔn)備收竿時,突然浮標(biāo)亂擺,“有魚上鉤”。他心中竊喜,小心翼翼地提起釣竿,沒料到釣竿不堪重負(fù),竟彎成了弓形。魚頭剛剛離開水面,便一陣掙扎,拖著線企圖逃走。蔣老沒提防,手握著的魚竿差點被拖走?!班溃么蟮聂~!”他抑制住心中的狂喜,改變策略,輕輕地、緩慢地收線,讓上鉤的魚兒隨線游至江邊水淺處。然后,他脫去鞋襪,挽起褲腿,赤腳下到水里,用雙手將一條沉甸甸的紅鱗大鯉魚抱上岸?;丶乙怀?,這條魚足有2760克!
老蔣樂不可支,釣了三年魚,從未釣到過這么大的魚。老年俱樂部的釣友們紛至沓來,向他祝賀和取經(jīng)。他的老伴十分好客,連忙將魚肚剖開、去鱗,做了紅燒魚火鍋,又炒了幾盤菜,還開了瓶“長陽老窖”,招待大家。
老蔣剛喝了幾口酒,便感到身體不適。老友見狀,都勸他好好休息,便紛紛散去。老蔣在家休息了兩天,不但全身乏力、腰腿酸痛等癥狀沒見好轉(zhuǎn),還莫名其妙地發(fā)起燒來。老蔣以為是感冒了,服了兩天“重感靈”,可病勢不但未減,體溫反而升到39.1攝氏度。只見他眼發(fā)紅,鼻出血,全身疼痛加劇,尤其是兩條小腿后面的肌肉(腓腸?。?,像刀割一樣鉆心地痛,連下床小便的力氣都沒有了。奇怪的是,他的白眼球逐漸由紅變黃,尿液像濃茶一樣,還咯過幾口帶血的膿痰。
老伴和子女們見老蔣病得不輕,便將他送到市中心醫(yī)院就診。接診的醫(yī)生對老蔣進行了詳細(xì)的體檢,發(fā)現(xiàn)他不僅全身黃疸,肝臟腫大,而且腹股溝及腋窩淋巴結(jié)也腫大;又對他抽血化驗,最后確診為“鉤端螺旋體病”。
好在老蔣經(jīng)常鍛煉,體質(zhì)好,在醫(yī)生的精心治療下,入院11天他便痊愈了。醫(yī)生說:“老蔣的這場重病,是由于釣魚時徒手徒腳接觸了含有致病性鉤端螺旋體的河水造成的?!背鲈耗翘?,老蔣對前來迎接他的釣友們深有感觸地說:“一條魚差點要了我的老命!今后釣魚,可得注意衛(wèi)生防病啊!”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狈灿恤~的江、河、湖、塘及水庫,其水中浮游生物必然很多。而這些水,很可能受到鼠、豬、蛙、魚、蛇及其他動物的尿液污染。在這些動物的尿液中,往往含有“致病性鉤端螺旋體”。每年的八九月份是“鉤體病”的發(fā)病高峰。倘若在此期間垂釣、游泳或從事水上作業(yè)(如捕撈魚蝦、割水草),手腳不慎接觸了含有“鉤體”的河水,“鉤體”便會從皮膚或黏膜的破損處鉆進人體內(nèi),迅速繁殖,并釋放出大量的毒素,損害人的健康。
垂釣愛好者多為長期生活在城鎮(zhèn)的居民,他們體內(nèi)缺乏對“鉤體”的免疫力,一旦接觸,發(fā)病的危險性更大。所以說,垂釣愛好者最好不要到“鉤體病”的疫區(qū)去釣魚,釣魚時也不要下水抓魚,真正做到娛樂不忘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