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金琳
本書講述的是一些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識性的文字演變史的歷史故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至六章以時間為線的縱向描述,從蘇美爾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印刷術及現代的字,一路曲折變化而來的文字發(fā)展史;“見證與文獻”則是具體引證資料的橫向展開,作者把各種論述文字的作品放于由文字、書寫、思想三個要素組合而成的不同主題之下。顯而易見,前后兩部分采用了不同的表現手法,但它們表達的作者意圖卻是一致的。專業(yè)色彩較濃的書名正好完整而又準確地傳達了作者的想法。在作者眼中,“文字”不僅僅是指其本身,“書寫”和“思想”都一起走進“文字”之中。在文字史的回顧和文獻的引用中都為這一文字的獨特感悟提供了有力見證。
文字演變史提供的是歷史的見證。公元前3500年至前3000年,蘇美爾誕生象形文字;在中國,象形文字進一步衍生表意文字和形聲字;印度于公元前3000年也產生了自己的文字;公元前3000到前2500年埃及出現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于公元前1000年形成,為希臘字母體系開辟了道路,往東,阿拉米人創(chuàng)造了希伯萊和阿拉伯文字的前身;中世紀,在西歐人們用加洛林、哥特及人文主義字體來書寫拉丁文;而當后一字體在14~15世紀被廣泛接受時,印刷術發(fā)明了。綿延千年的文字之史,不僅顯現自身的故事,同時又成為書寫和思想的歷史。
引用的文獻資料是橫向的具體見證。作者借用他人之筆,將文字、書寫、思想的無窮組合所產生的奧秘一一展現:脫離語意原有聯(lián)系的現代廣告文字,或是公式化,或是隨意書寫,已成為日常生活世界里的一塊路標;鉛字作為另一種書寫姿態(tài),其一經發(fā)明,即徘徊于審美的要求與有效傳達信息的實用性之間;人類開始尋找、創(chuàng)造數字的形象,讓人與他身處的大宇宙交流信息與生命的力量;書寫下來的音樂乃是一種特殊的記號形式,樂譜記錄各音的長度間距,各樂句的速度與形態(tài),便把情感的動態(tài)和力度翻譯出來。文獻資料的引用最終又再次指向于“文字與書寫:思想的符號”。
那么很顯然,初看好像作為手段和工具的文字,經常由于通過書寫,發(fā)揮著奇妙的力量,承載著人所賦予的思想,便是這本通俗的文字史讀物要呈現的全部意義。
《文字與書寫——思想的符號》GeorgesJean著曹錦清 馬振騁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1.6 定價: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