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珍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jīng)》(以下簡稱為《正》)系明《正統(tǒng)道藏》力字部作品。陳國符考證“正一經(jīng),張陵一派所傳經(jīng)硪??!豹①即原始道教五斗米道一派所傳授的經(jīng)文。全文包括五部分,其一沒有分篇標題,其二名為《大道家令戒》,其三名為《天師教》,其四名為《陽平治》,其五名為《天師五言三牽詩》?!捌渲腥?、五兩篇在體例上與其他各篇皆不相類,可能不是同一作者所造作,出現(xiàn)的時間也許有先后的不同。但因其內(nèi)容均為教誡,遂被編成一卷。”②對于其成書時代說法不一。
深入研究《正》一文,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正》中所提到的年號有建安、黃初、太和、正元等,皆為漢末曹魏年號。特別是《大道家令戒》中有“諸新故民戶,男女老壯,自今正元二年正月七日已去……”③的文句。正元二年,即公元255年,是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的年號。
另外,文中表現(xiàn)出整頓道教教規(guī),力圖恢復原始道教舊制的愿望和使原始道教貴族化、政治化思想傾向,如“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令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鶴鳴叫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不?”④“魏氏承天驅(qū)除,歷使其然,載在河洛,懸象垂天。是吾順天奉時,以國師命武帝……今吾避世,以汝付魏,清政道治,千里獨行,虎狼伏匿,臥不閉門?!雹?/p>
由此可見,《正》文中確實反映出在張魯去世后道教組織渙散、綱紀松弛的實際,和道教領袖企圖恢復道教舊制并使道教貴族化、政治化的思想傾向。加之該文體例不一,非一人一時之作,據(jù)此我們可以估定該經(jīng)書成于曹魏到北魏初期,系傳播五斗米道的領袖人物所作。
由于《正》是宗教經(jīng)書,因此常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如它宣揚尊天敬神的思想和“承負說”。但一當我們?nèi)テ渖衩氐拿婕啠毦科渲械慕逃枷?,就會發(fā)現(xiàn)其間不乏燦然奪目的觀念和可資借鑒的思想。
一、教育的哲學基礎
作為道教經(jīng)書《正》將道家的最高哲學范疇“道”加以發(fā)揮,同時賦予“道”以“沖和”之“德”,將儒家的倫理綱常思想援引入“道”,一步步將道具體化、神仙化,并以之作為神道設教的哲學基礎。
《正》認為道高高在上,周流萬物,注視著人們的一舉一動,掌管著人間的生殺予奪?!暗乐暼?,如人之視蟲;道能殺人,如人能殺蟲?!雹抟虼耍藗儽仨殞W道、體道、悟道,遵道而行,這樣才能實現(xiàn)其得道成仙的最高目的?!暗乐疅o所不為,人能修行執(zhí)守教戒,善積行者,功德自輔,身與天通,福流于子孫?!雹叻粗?,“子不念道,道即遠子,卒近災害,慎無復悔?!雹?/p>
那么,道究竟為何物呢?《正》認為:
1鋇牢宇宙萬物的本原與運動規(guī)律。
這種觀念,老子即已有之。他在《道德經(jīng)》中將“道”改造成為道家的最高哲學范疇,用以標志世界萬物產(chǎn)生的總根源及其運動變化的總規(guī)律。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雹崦枋隽巳f物創(chuàng)生的歷程?!胺凑?,道之動。”⑩表達了道總是向相反方向運動的規(guī)律?!墩防^承了老子這種思想,認為“大道者,包囊天地,侍養(yǎng)群生,制御萬物者也,無形無象,混混沌沌自然生,百千萬種非人所能名,自天地以下皆道所生殺也?!?sup>11“道弘大,包含天地,變化萬神,微布散在八極之外,內(nèi)潛毫毛之中,成生萬物,制御三天,統(tǒng)三萬六千神,大無不覆,小無不入?!?sup>12可見,《正》不僅把道作為先天地而生,無形無狀的形而上本體和創(chuàng)生萬物的原動力,而且把道看作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認為天、地、人皆由道產(chǎn)生,并按道的規(guī)律運動變化。
2鋇蘭雌。
先秦黃老道家作品《NFD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