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ky,你瘋啦?怎么去國企?去方正這樣的公司?成功的可能性只有50%!”
曾經如日中天的方正集團,在上一個歲末正處于前所未有的波谷。技術與市場在脫節(jié),集團的業(yè)務支柱——方正(香港)有限公司(簡稱香港方正)經營出現1億多元的巨額虧損,而方正集團2.4億元的利稅總額比1997年下降了近1個億。
僅僅幾個月后,惠普(中國)主管銷售的副總裁李漢生突然“空降”到了北大方正。6月30日,李漢生以總裁的身份,將麾下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簡稱方正電子)在京的800多名員工召集到一起。他盡量用不事張揚的詞句表示,已經為方正電子量身定制了公司架構和市場策略方案,讓員工們先“心里有數”;但是,一切細節(jié)“還不到向外界公布的時候”。
接下來的20多天里,李漢生和他的工作小組開始奔走于客戶與同業(yè)之間。
直到與YAHOO!、COMPAQ、SUN、新浪網等網絡時代等重量級企業(yè)達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協議,7月21日,北京新世紀飯店會議廳,李漢生率領改組后的經營班子終于亮相,人們期盼已久的方正電子改組方案撩開面紗。有些出乎人們意料的是,試圖使方正擺脫困境的核心動作,似乎只是推出一個“中期市場策略”——“E-media(電子媒體)”計劃。
外界包括李漢生本人也清楚,諸如“E-x”現今已沒有足夠的“市場爆炸力”;但是,對于靠媒體起家的方正來說,這實在又不像是一場觀念上的炒作。難道這真的標志著方正從此將它的“精銳之師”全面轉向Internet戰(zhàn)場嗎?這個21歲才跨入內地的香港同胞——熟悉的人都直呼他Ricky——真的能創(chuàng)造奇跡嗎?
挑戰(zhàn)自己
李漢生實實在在是被方正挖過來的。
關于這一點,從王選到方正的其他高層并不掩飾一種成功的快意。在方正(香港)改組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李在那次會上被宣布為該公司惟一的一名高級副總裁——方正的幾位老總甚至以中國證監(jiān)會從香港引進梁定邦作顧問為例,描述自己的一片坦誠。已表明“淡出”之意的王選直呼:“我想請李漢生來,主要是為了未來事業(yè)的創(chuàng)造;他在惠普的待遇已經好極了,足夠他一輩子。主要是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在吸引他?!?/p>
表態(tài)當然可以,有時還非表不可。但即便“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雙方最終還是要有一些契合點。
方正是一幫文人下海辦起來的,技術領先便有了“鎮(zhèn)山之寶”,便保住了命根子。但隨著蛋糕越做越大,在管理體系上,不用說跟IBM、HP等國際大公司比,就是較之于同時起家的聯想等兄弟伙伴,也愈顯得捉襟見肘——諸如混亂的銷售體系、大鍋飯式的分配、“情大于法”的管理觀念等等。凡此種種,最終導致方正在代理上虧大本,庫存積壓太多,財務黑洞嚴重。
在集團內部,曾有人戲稱最高管理層是一幫“土八路”。董事長張玉峰很開明地坦言:“現在看來光靠‘土八路是不行的。我們要學習要進步還不夠,還要引進在國外大公司做過事情的人才?!彼€宣布了三點向李漢生“放權”的重大決定——李是香港方正惟一的一名高級副總裁,現在第一步負責方正電子的國內業(yè)務,將來條件成熟還會負責海外業(yè)務;方正電子的副總裁均由李漢生提名,以下的干部則均由李漢生任命;隨著王選辭去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一職,研究院將直接向李漢生負責。
李漢生正是屬于“技術型的干部”。他80年代末加盟惠普,在總部工作兩年后即從香港派至北京,而且一呆就是10年。從帶十幾個人的項目專員到統(tǒng)領200多人的副總裁,營業(yè)額從400萬美元做到5億美元,李漢生很快在同行中業(yè)績驕人——他后來認為,僅從事業(yè)發(fā)展的角度講,還“沒有比這更好的選擇”。
但是,當香港方正總裁張旋龍今年初向李漢生發(fā)出加盟的邀請時,李很爽快地表示“感興趣”。按照他公開的說法,是“想到方正這個國企里挑戰(zhàn)一下自己”。
僅從個人經歷和性格上看,李漢生確實具有比較強烈的“出擊意識”,當然這都建立在對于市場前景和自己成功機會的把握上——當年他只身跑到北京主持惠普的內地業(yè)務,正是“六四”之后大家都把前景看得非常黯淡、拼命往外跑的時候。
方正看中了李漢生做過技術、又擅長經營管理的背景,也給了李漢生足夠的信任和權力。
當然,方正和李漢生都清楚,成績畢竟屬于過去,管理200多人的外企的那一套,拿來能不能把2000多人的國企搞得明明白白?方正和李漢生都得冒風險,雙方也都很慎重。方正這邊,請中介機構對李漢生做了專門評測,在一個很小的范圍讓李漢生談了對未來公司的想法,公司董事會和北大的校領導也專門聽了李漢生的意見,張玉峰和王選與李漢生從早談到晚更是常事。
上任以后,李漢生非常低調,除了正式上班后在小范圍內的一次記者見面會外,對于任何采訪請求,都以“時機不成熟”予以回絕。就是在那次見面會上,李漢生表示,方正有很好的技術,也有很好的市場和名聲,通過一段時間的加強管理、改進工作和觀念,一定能看到成績,兩三個月內會明確新的方向。
如果算作一種證明,一個月多一點,李漢生就推出了全新的市場策略——E-media。
有限目標
今年5月中旬,第二屆北京中關村電腦節(jié)期間,聯想、方正、四通“三巨頭”和有關部門坐到一起開了次會。
一貫不愿拋頭露面的方正集團董事長張玉峰總結了發(fā)展中的三大教訓:一是在1995年方正香港公司上市后,制定了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致使人員每年翻番,而工作效率大不如前;二是過分注重國際化的發(fā)展方向,忽視了企業(yè)在國內市場的優(yōu)勢;三是盲目追求快速增長和多元化擴張,導致顧此失彼。
方正這幾年一直大干快上,張玉峰的反省或許是切膚之痛。而對于“空降”過來的李漢生來說,方正的首要問題是企業(yè)戰(zhàn)略觀念不清,雖然也在想二三年后做什么,但沒有很科學的、市場化的、外向型的決策方式,于是投入越多,偏差越大。
尚未到方正上班,李漢生便處心積慮地思考什么樣的業(yè)務方向適合方正電子;正式上班后,又成立了一個以他從中國惠普帶來的業(yè)務助理為骨干的小組,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李本人也以一種近乎狂熱的工作熱情,或是去拜訪大報社,或是與一些IT大公司整日地進行業(yè)務探討,往往晚上九點多鐘還在約見客人。
一個很具時尚色彩的業(yè)務概念很快形成——E-media。
“E”代表那個產生了YAHOO!、AMZONE等創(chuàng)業(yè)神話的Internet世界;而在“media”領域,方正有成功實施全國80%的報社和90%印刷廠的電子出版系統(tǒng)集成業(yè)務的輝煌歷史,方正研究院有著400多人研發(fā)隊伍,方正的技術服務網點也遍布全國。李漢生認為,這將使得方正既保持傳統(tǒng)領域的優(yōu)勢,又看到未來的發(fā)展。
李漢生也認識到,這兩年諸多以“E-business”“E-service”“I-solotion”等命名的基于Internet 的商業(yè)方案紛紛涌現。方正此際推出E-media概念,不但沒有“爆炸性”,還容易給人一種“湊熱鬧”的嫌疑。
但是,“方正這次是帶著極大的誠意來推動E-media的”。李漢生認為,現在國內還沒有一家企業(yè)像方正這樣有足夠的底氣做E-media?!皩τ谖襾碚f,最大的困難還是時間不夠,手中可以調動的資源太少?!崩顫h生告訴記者。
管理關
事實上,E-media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市場策略,更包含著李漢生對方正電子架構的大調整,以及為方正“渡過管理關”所作的努力。
去年方正電子營業(yè)額微增9%,但帳面上卻顯示出虧損,毛利下降和成本大幅上升是造成虧損的原因。李漢生說,這是典型的管理問題。
在惠普時,李漢生曾提出一個口號,叫“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秾O子兵法》中講得好,面對敵手,你不一定知道自己肯定能贏,但可以知道如何使別人贏不了你;只有先保證自己不留給別人贏的機會,你才有可能贏過對手。因此,首要的一點是自己必須很穩(wěn)健。
李漢生大刀闊斧的整合正是本著這一思路。
在結構調整中,第一件事就是把方正技術研究院劃到方正電子名下。以前,研究院并不隸屬于市場業(yè)務主體方正電子,當市場有需求、有變化時,技術人員可以不理睬市場部門的意見。結果幾年下來,方正每年在研發(fā)上的投入很大,卻沒有推出受普遍歡迎的產品。
接下來是整合銷售平臺。方正的一大痼疾是把各分公司視為利潤中心,結果分公司與當地的業(yè)務代理互爭市場,“大家都想射門,都想立功,都想做前鋒,球卻踢得一塌糊涂?!?/p>
剛到方正開經理會時,李漢生告訴大家,千頭萬緒第一件大事,就是得把全國銷售服務網絡這一“平臺”做好、利用好。李漢生按照銷售規(guī)模,將原來全國六大區(qū)域縮減為大華北區(qū)、華東區(qū)、中南區(qū),區(qū)域內的分公司再把E-media的業(yè)務輻射出去。
在動作較大的業(yè)務調整中,李漢生是既集權又放權,既有取又有舍。
——集權:實現權力、資源上的集中和效率的提高。為此,方正電子傳統(tǒng)的分公司變成事業(yè)部的機制,由出版事業(yè)部、數字媒體事業(yè)部、行業(yè)解決方案事業(yè)部這三大塊擁有方正自主技術的事業(yè)部來具體實施E-media方案。
——放權:銷售規(guī)劃的權力下放到各大區(qū)域。以前,各分公司的市場銷售規(guī)劃統(tǒng)一由北京來做,比如東北區(qū)的打印機銷售政策,就要由通用電子產品分公司的打印機事業(yè)部統(tǒng)一規(guī)劃;現在,總部這邊只負責產品規(guī)劃,比較務虛。
——取:方正去年在代理產品上虧損了幾千萬,但方正畢竟有一個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現在需要的是資源的集中和效率的提高。為此,李漢生把出版事業(yè)部的代理業(yè)務(如蘋果產品、打印機、掃描儀等)都放到了專做分銷的信息產品事業(yè)部。
——舍:重組后的方正電子基本放棄了系統(tǒng)集成業(yè)務。在這個領域,方正曾投入了500余人的研發(fā)隊伍,并于去年6月與DEC合資成立方正迪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力圖達到國內一流。李漢生認為,在系統(tǒng)集成上,聯想可以賺大錢,方正卻并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比如,今后如果有一個醫(yī)院要聯網,方正做不做?不做。簡單地布線、提供一些管理軟件,這種項目談不上方正自主技術的含量?,F在,方正要靠研發(fā)的基礎,把一個行業(yè)做深做透。
大調整的直接結果是機構大大精減,方正電子2300多人的隊伍一下子減掉400人——此前,業(yè)內人士認為方正的一大失誤就是裁員太慢。
如此之大的動作后,方正將進入消化期?!耙荒陜炔辉賱恿?。”王選說。
HP way
李漢生的記憶里,有一件事令他刻骨銘心。
那是在惠普時,下屬們認為,象李漢生這樣的“外省人”,工資拿那么高,雖然很拼命,但要求下屬也同樣拼命,不合情理;盡管李漢生認為自己只對事不對人,比如罵過人之后也許第二天就忘了,但是被罵者卻會認為“你是老板,從來也沒有關心過我們或者想過我們的問題”。
李漢生的上司也告訴他:“Ricky,你有很多優(yōu)點,也有很多缺點,比如不能很好地團結好你下面的員工,給予他們各方面的照顧?!?/p>
在以后的日子里,李漢生體會到,“HP way”(惠普之道)的精髓,就在于激勵每個員工發(fā)揮他最大的積極性。
來到方正后,李漢生也試圖把“HP way”的精髓融入重振方正的觀念改革之中。這首先需要打破“官本位”的傳統(tǒng)。
提起方正,業(yè)內企業(yè)會有這么一個印象:“噢,那里的副總裁數不清?!庇幸淮?,方正的公關經理整理名單時數了一下,方正的副總裁竟有30幾個。
李漢生認為,如果想激勵員工就封個官,這種做法沒什么大錯,但形成了一種不太好的文化和價值觀——好多人的能力與他的崗位不一定合拍。
在HP時,很多外面的公司員工過來應聘,李漢生基本上不看這個人的頭銜,“如果你的頭銜越高、水平越低的話,我的印象就越差?!?/p>
現在,方正電子只有6個副總裁,而且都是某一塊業(yè)務的一把手。原來方正集團的一位副總裁,現在是方正電子華北區(qū)的總經理。
此外,還要使公司的干部能上能下。這段日子,方正請一個人事顧問公司做每一個位置的評級,相應的級別有相應薪水。
這種人事上的改革當然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但是大部分經理告訴李漢生:“Ricky ,現在我看到了,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自己的崗位?!?/p>
到了今年6月30日,總體上的結構調整和市場策略的方案已定,方正電子召開了許久未開的員工大會。3個多小時的會議結束時,李漢生告訴大家,他非常喜歡會場橫幅所寫的“我與方正共同成長”。
“——支持這個觀點的請站起來!”
在場的全體員工都站了起來。
算不算老板
看起來,一切都在向預計的目標挺進。但是,又一變局發(fā)生在同行之間,盡管其震撼力時下還難以全面估量。
——四通、聯想相繼亮出了“產權革命”的大旗!
“經理人持股”如同火山爆發(fā),使方正的最大對手們一夜之間成為所有經濟類媒體炒作的最大題材。方正不能不認真面對。況且,方正在所有制的前景問題上,同樣畫著一個潛在的問號。
還是在那次香港方正宣布進行高層改組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曾有記者直言相向:“李漢生有愛國熱情,但其他有才華的人并不一定有那么高的愛國熱情。方正在機制上準備如何改造?是不是一個股份制呢?”
制度的問題在方正的創(chuàng)業(yè)初期并不突出,這一點與聯想、四通似乎沒有什么大的差異。12年前,北京大學物理系講師張玉峰、張兆東、晏懋洵等人用北京玉淵潭農工商總公司120萬的借款,創(chuàng)辦了一個“北達技術服務部”,1988年,更名為北大新技術公司。恰在此時,北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王選教授主持開發(fā)的中文激光照排系統(tǒng)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產品,北大校方決定向新技術公司轉讓研究所的技術,兩支隊伍于是走到了一起。
憑著在出版領域的壟斷性技術優(yōu)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方正沒有對手。1993年,方正集團成立。1995年,一直居于幕后的張玉峰出任方正集團總裁。張把方正最優(yōu)良的資產拿到香港聯交所上市,并把研究所與公司合二為一。
時下人們談到方正,仍然習慣于“中國高校校辦產業(yè)的代表”這樣的評價;但是,“產權沖擊波”的震蕩畢竟是太大了。就在“方正要過管理關”的說法在業(yè)界廣為流傳的時候,方正集團董事長張玉峰也承認:“方正的機制問題這兩年越來越突出,現在非常地突出。正像一位經濟學家所說的,盡管方正有老板——是國家,但實際上資產處于虛位,老板也處于虛位?!?/p>
李漢生此時的前出,無疑使方正的“產權方程”更加復雜化。
無庸置疑,李已經成為實際操作中的一把手。然而,“三位老師(王選、張玉峰、張旋龍)一起為李漢生搭臺子”也好,“我們是一個很民主的公司”也好,除了王選所引述的“李漢生的創(chuàng)業(yè)沖動”以外,是否還存在著什么“虛置”的東西?
一句話,李漢生算不算“老板”?
引人注目的是,在香港方正公司1998年報中,除了注明身為總裁的張旋龍已經擁有方正的部分股權外,“董事會報告”還申明王選、張旋龍等人作為董事,在2005年12月6日之前,擁有購入普通股的權利,數量分別是1080萬和936萬股;每股購入價格定為1.397港元(當前方正股票每股為2.5元左右),并可調整。
方正董事長張玉峰曾向記者表示:“這個公司最終的老板是股民,是資產的所有者……我們所有的人嚴格來講都是外聘”;“我們還要不斷地引進人才,大家都要把自己擺清楚。李漢生是你們最大的老板?!?/p>
李漢生屬于難得的人才,這一點無論在方正內外大概都沒有什么爭議;但具體到“老板”的含義,或許就不那么簡單了。張旋龍曾談起引進李漢生時,李提出“坐到這個位置上就要這個權力”,直令方正“嚇了一大跳”——其實,那還只是一些人事或者行政管理的決策權。
前不久,方正集團曾經給北大打過一次報告,希望就股份制改造的問題好好研究一下。但至今還沒有下文,換句話說,“學校還沒有完全地重視”——至少張玉峰是這么回答的。對此,王選也表明了態(tài)度:“如果得到學校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產權問題)將來必然會解決”;但他馬上又補充道:“但現在的關鍵是管理問題。如果產權解決了,沒有好的管理一樣死掉。”
話已至此,方正是毅然決然要在“管理戰(zhàn)役”上先見一番分曉了。那么,此役背后還會蘊涵著什么更大的行動?或者竟是虛晃一槍?
至少目前這還是一個懸念。
方正的E-media方案
根據李漢生的定義,目前的Internet業(yè)務應該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最基礎的一層是E-media,第二層是企業(yè)對消費者之間的E-comsumer(電子消費者),最高一層是企業(yè)對企業(yè)之間的E-commerce(電子商務)。
方正現在瞄準的E-media是信息產業(yè)最基礎的階段,其最主要的表現是為企業(yè)、政府及組織、個人等上網發(fā)布信息提供實實在在的解決方案,如對電子報紙與Web頁面生成基于網絡的采編系統(tǒng)、檢索系統(tǒng),出版業(yè)基于網上圖書發(fā)行的系統(tǒng),有線電視網里數字寬頻廣電網上的解決方案、互動電視、視頻點播等系統(tǒng),電視臺的數字播控系統(tǒng)和非線性節(jié)目編輯系統(tǒng),政府信息上網系統(tǒng),企業(yè)的網上運作、行銷系統(tǒng),ICP的個性化信息搜集、訪問個性分析、網上新聞發(fā)布自動化、藝術中文系統(tǒng),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