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群
《中國青年》以思想和思考見長,這是《中國青年》70年所形成的傳統(tǒng)和優(yōu)勢。因此,思想理論方面的內(nèi)容一直被稱為刊物之魂,刊物的“旗幟”“號角”作用也多以思想理論宣傳來體現(xiàn)。
改革開放10年來,《中國青年》力求站在時代的前沿,思想的前沿,為改革開放鼓與呼,澄清思想觀念上的種種誤區(qū),引導一代青年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的基本路線。幾年來所開辟的欄目,諸如《新青年新觀念》、《1978~1988年中國青年思想錄》、《中國特色系列談》、《新人·新論·新潮》、《跨世紀人訪談錄》等,以及一系列理論、政論文章,形成了一條鮮明清晰的思考主線和思想脈絡。
特別是1992年以來,我們把政理宣傳這一塊列為辦刊重點,實現(xiàn)新突破,爭取新建樹,效果十分明顯。僅《社會主義在今天》欄目所發(fā)表的9篇文章中,就有《縱跨世紀橫領全局》、《從“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關于馬克思主義靈不靈的理論回答》3篇文章,被《新華文摘》轉(zhuǎn)載,今年《跨世紀人思想庫》中的《100年不動搖,關鍵是10年不動搖》等文章也被《新華文摘》等報刊轉(zhuǎn)載轉(zhuǎn)摘,這些文章引起海內(nèi)外讀者的關注,受到上至中央領導,下至一般青年的好評。我們邀請中央有關單位及思想界、理論界、宣傳界的一些同志,就本刊1992年以來的政治宣傳召開座談會,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評價:“在宣傳黨的基本路線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方面,在宣傳小平同志的思想和南巡講話精神方面,《中國青年》無論在青年中,還是在思想界,都走到了前面,舉了旗幟。在理論上比較強,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庇械耐具@樣說:“《中國青年》的宣傳使人感到真正吃透了中央精神,把握住了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精神實質(zhì)”。還有的同志總結(jié)說:“《中國青年》理論宣傳有三個特點,一是起點高,又切合青年和人們的心理需求,比較適度,結(jié)合點找得好;二是幾篇文章做下來,比較系統(tǒng),始終把握和貫穿的一條線就是黨的基本路線,有整體感,有份量;三是文風好,語言生動,用歷史回答現(xiàn)實,用實踐解答疑問,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總之,中國青年的理論宣傳給人留下了較深的印象,較好地體現(xiàn)了《中國青年》的思想權(quán)威性,提高了刊物的思想理論地位。
思想的權(quán)威:是我們雜志的個性
如今,進行思想理論宣傳是件挺累挺不容易的事情。這些年來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刊物,你說人家是“地攤文學”也罷,“廁所文化”也罷,人家就愣有市場,你掰開了揉碎了的去講大道理,愣沒人愿意聽,在這樣的情形下搞政理宣傳,確實是難度很大??墒?,因此而放棄思考的責任和思想的權(quán)利,那就更可悲了。我們中國人吃“非此即彼”的苦頭已經(jīng)太多了,固然只許一個大腦思考的時代是悲劇的時代,但是,如果所有的大腦都放棄思考同樣是一種時代的悲劇。
事實上,改革開放十年來,中國青年的生活中一個“熱”接著一個“熱”,此起彼伏,諸如成才熱、經(jīng)商熱、西方思潮熱、三毛熱、瓊瑤熱、文化衫熱、魯迅熱、毛澤東熱等等,這都表明人們總是在自覺不自覺地通過生活中的種種行為選擇尋求著社會價值的趨向和對事物發(fā)展的理性答案。生活呼喚著理性,生活需要思考,如果沒有理性和思考的冷卻與沉淀,生活就會在盲目的狂熱中毀滅。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堅實的經(jīng)濟基礎,可以使思想躍上一個新的起點,但絕代替不了思想本身。如果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一片坍塌的廢墟,思想的空間是一片貧瘠的沙漠,那么,這個民族就不會有長久的興旺和繁榮,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前途。應該看到,我們處在新舊交替的特殊時代,這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需要思想和頭腦。
《中國青年》雜志所肩負的特殊使命和責任決定了它所特有的性質(zhì)和任務,向一代青年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真理,用理論武裝青年的頭腦,同時,忠實地記錄和反映一代青年探索奮進的思想足跡和心靈歷程,這一切,都是其他報刊所不可替代的。青年是時代的晴雨表,而《中國青年》則是時代青年的思想園地;社會認識青年,青年認識社會,《中國青年》是青年與社會之間的媒介;讓歷史告訴現(xiàn)在,讓現(xiàn)在啟迪未來,都離不開《中國青年》,《中國青年》是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之間的橋梁。70年來,《中國青年》之所以能夠?qū)σ淮嗄戤a(chǎn)生深刻的影響,之所以能夠在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歷史進程中保持它永久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終與時代合拍,充滿著思想性。胡耀邦同志曾對《中國青年》作過這樣高屋建瓴的概括:“《中國青年》并不是一般的刊物,而是充滿思想性和戰(zhàn)斗性的刊物,那么它就應該有思想的權(quán)威,這就是我們雜志的個性?!睂τ谶@一點,我們《中國青年》的幾代新老編輯已經(jīng)形成強烈的共識。
正是基于以上幾方面的認識和理解,面對滾滾而來的商品經(jīng)濟的大潮,我們依然始終如一地把刊物的思想性看成是立刊之本。我們從未放棄思想與思考的理論責任。
“可讀性”是絕不回避思想的
如今,“可讀性”是個挺時髦的專業(yè)術(shù)語。在一些人的理解中,“可讀性”與“思想性”往往是水火不相容的,似乎沒有了思想性,可讀性就會大大地增強了。于是或者干脆就是“俗”,與“思想理論”井水不犯河水,或者把本來嚴肅的東西也硬是給擠出點笑聲來,好像這樣就有了可讀性。其實,這是對“可讀性”的一種誤解,至少這不是“可讀性”的全部內(nèi)涵?!翱勺x性”是絕不回避思想的,敢于直面現(xiàn)實社會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把由這些重大現(xiàn)實問題而引發(fā)的人們心中想說而不敢說,想說而說不清,想說而不知從何說起的困惑、疑慮、彷徨和思索從人家心窩里掏出來,給以科學的具有邏輯力量思辨力量的解釋和論證,這樣的文章實際上最能征服人心,青年們往往是先睹為快的。沒有誰會否認這樣的文章具備“可讀性”。
對于這一點,我們的感受十分深刻:
記得1988年8月,我們刊發(fā)了一篇《改革需要全民族的危機意識》的言論,這是一篇理論色彩很強的文章,但是這篇文章敢于針砭時弊,針對當時人們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心態(tài)中的消極方面,一針見血地提出:“曾幾何時,改革似乎成了某些人的時髦的甜蜜的事業(yè),成了一些人撈取非份好處的天賜良機。官職、利祿上的攻守角逐,以權(quán)經(jīng)商、以權(quán)謀私貪污受賄……人們不能不感到,這一片‘恭喜發(fā)財?shù)男鷩搪暸c改革的莊嚴使命多么不協(xié)調(diào),這是對改革的腐蝕,是對人民健康意識的腐蝕。我們沒有權(quán)利在改革的種子剛剛播下的時候便開始陶醉,便開始人心渙散地謀求如何分享它的果實……”文章一發(fā)表,就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讀者紛紛給編輯部寫信,認為這篇文章切中要害,讀來十分解渴和痛快。在讀者評選《中國青年》當年好文章時,此文在讀者自發(fā)的幾萬張選票中遙遙領先,名列榜首。
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毫不奇怪地引起人們強烈的心理震蕩:社會主義還有沒有前途?“和平演變”的危險是不是來自于經(jīng)濟領域?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會不會導致資本主義?中國向何處去?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而且,這種認識直接影響著改革開放的信心。該怎么認識這個現(xiàn)實,是回避它,裝聾作啞,或是人云亦云睜著眼睛說瞎話?這無異于自欺欺人,而這個問題又十分敏感。我們?yōu)榇藢iT組織了理論界思想界的座談會,對人們的心理疑慮進行分析討論,與作者反復推敲,最后,審慎地推出《改革開放是防止“和平演變”的根本途徑》的理論文章,明確指出一些國家發(fā)生演變的原因,就是這些國家在取得社會主義勝利以后,在長達幾十年的歷程中,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領域里未能使社會主義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封閉、僵化的體制、模式及觀念窒息了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并列舉中國改革開放推進社會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大量令人心服口服的事實,使人們認識到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開放與它的生存發(fā)展有著多么重要的關系。這篇文章發(fā)表后,受到廣大讀者的普遍關注,人們感到這篇文章一看題目就很抓人,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角度提出問題,讀來很開思路,一位團委書記這樣說:“為了給團員上團課,我認真看了這篇文章,感覺很有新意。”一位團干部說:從改革開放角度談“和平演變”的文章從未見過,所以急著往下看。這篇文章讀者投票評選當期好文章時同樣名列第一??梢?,抓住人們最敏感話題就抓住了讀者。
當然,理論文章的可讀性還不僅僅在于能不能觸及社會的敏感話題,必要的加工、提煉、升華和技術(shù)處理可以使其“錦上添花”,增色不少。比如,1992年第8期我們編發(fā)的《關于馬克思主義靈不靈的理論回答》一文,拿到稿子時,題目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顛撲不破》,全文一路下來,洋洋近兩萬字,雖然文章觸及了青年們存之已久的信仰疑問,而且敢于正視現(xiàn)實,文中不乏富有新意的理論觀點和看法,但這樣的行文,讓人一看就退避三舍,喪失了閱讀的興趣和勇氣。怎么辦?這當然就需要編輯來給這篇文章做大手術(shù),留住精華,重新組合。經(jīng)過精心加工,這篇文章只剩5000多字,而把“馬克思主義靈不靈”的大問號拎入文章的大標題,首先就使文章有了引人注目的效果,然后三段小標題做的正是青年們平常議論卻又沒有定論的話題,牽著人們的心讀下去,經(jīng)過這樣的處理,作者滿意,讀者對這種平常感覺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也不僅不反感,相反很愛看。這篇文章被《新華文摘》第9期全文轉(zhuǎn)載,在社會上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這就充分說明,強烈的現(xiàn)實感,一針見血的針對性,不回避問題,實事求是,迎難而上的勇氣和嚴謹科學的探索精神是思想理論文章的魅力之所在。這樣的政理文章具有更高意義上的可讀性。
優(yōu)勢蘊含在劣勢之中
《中國青年》的理論宣傳既不同于報紙,也不同于學術(shù)刊物,又不同于純宣傳性刊物。它在嚴格遵守宣傳紀律的前提下,既要有針對性、理論性,又要有探索性,還要有可讀性。與報紙相比,它缺少新聞的時效性;與學術(shù)性和純宣傳性的刊物相比,它不可能有那么長的篇幅任其將某一理論觀點展開慢慢道來,或者完全不顧讀者的口味和興趣一股腦地說開去,這些都是《中國青年》理論宣傳所受到的局限。但是,實踐使我們發(fā)現(xiàn),正是在這些限制中,《中國青年》的優(yōu)勢也因此而產(chǎn)生,而增大。雖然我們刊物沒有報紙來得快,來得及時,我們卻可以把文章作得更從容、更深沉,以此取勝;雖然我們刊物不如學術(shù)刊物那么專一,那么詳盡,我們卻可以緊密結(jié)合青年實際,把文章作得更生動,更有感染力。如果能把這些優(yōu)勢完美地組合起來,《中國青年》就會有最漂亮、最打動人的政理文章。
當然,這就對編輯人員的素質(zh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里包括編輯人員要有很強的審時度勢能力和預見性,要有信息渠道的暢通和對信息的捕捉力,要有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深入細致獨到的觀察判斷力和對時政變化的嗅覺及敏感性,要有對作者的選擇和對文章的駕馭力。
1992年刊物開篇的理論文章《縱跨世紀橫領全局》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縱跨世紀橫領全局》1992年年初一發(fā)表,就立刻得到上至中央領導、團中央領導,下至一般讀者的極高重視和評價,認為《中國青年》審時度勢,把握時機,恰到好處地推出了一篇宣傳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精神的力作,這是中央級報刊的第一家,帶了好頭。有的讀者還細心地計算了時間,認為《中國青年》能在兩個多月以前就組發(fā)了這樣的稿件,真是獨具匠心。其實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如此之強的震撼力,就在于它打好了“提前量”,同時比其他報刊當時出臺的同類文章顯得更厚實些、更深沉些、更富有歷史感。
這篇文章是在1991年10月份組約的,當時為了準備在1992年的理論宣傳方面有所突破和建樹,我們召開了各種有關的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及各方人士對時局的分析判斷,對選題的設想和建議。一位同志關于強調(diào)完整準確地宣傳黨的基本路線的發(fā)言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重視。于是,我們馬上和作者交換了意見,當場定下稿約,不久,一篇《豎管一百年,橫管各方面》的文章送到編輯手中,這就是后來發(fā)表的《縱跨世紀橫領全局》一文。
1992年第4期《從“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一文的組稿過程也十分有趣。當時作者應邀為一家報紙寫了一篇短文,但因時間倉促,稿件寫得過于簡單,因此,稿子斃命,作者感到很惋惜。在與本刊編輯交談中作者談了一些想法,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本刊編輯從中感到他講的觀點很有新意,而且一些沒有寫出來的東西很有價值和分量,于是當即向作者約稿,請他在那個稿件的思想基礎上放開去寫。后來幾經(jīng)磨合,終于完成了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發(fā)表后不僅被《新華文摘》全文轉(zhuǎn)載,而且海外一家頗有影響的期刊,以十分醒目的大標題和內(nèi)容提要刊登:《中國青年》對鄧小平思想8大特征有頗為起眼的分析。這篇文章引起海內(nèi)外強烈反響,也使《中國青年》的理論權(quán)威性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應該說,《中國青年》的理論宣傳一直得力得益于我們有一批過硬的作者,他們信息靈通,反映敏捷,有思想深度,理論功底厚實,他們一旦熟悉了本刊的特點之后,文章便寫得得心應手。這支作者隊伍是《中國青年》理論宣傳的重要支柱和保證,是《中國青年》的專利財富。
“青年味”的雙重含義
不論是“大手筆”還是“小手筆”都說給《中國青年》寫思想理論文章最難,好像總要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青年味”。本刊的思想理論文章強調(diào)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這就是要用哲人的語言、理性的光彩去闡明枯燥干巴的道理,去作富有感染力的論證,以使青年接受和愛看。同時,讓青年的思想影響社會,使青年有參與權(quán)和發(fā)言權(quán)也是“青年味”的題中應有之義。
讓青年的思想影響社會,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需。我們不是一向認為青年最少保守思想,對新事物有特殊的感受力和接受力,最富創(chuàng)造性和開拓精神嗎?那么用青年人的思想和充滿現(xiàn)代化氣息的見識去影響我們古老的民族,必然會使其增強活力,煥發(fā)生機。尤其在改革開放的時代,青年人的智慧與老年人的經(jīng)驗同樣寶貴。
《1978~1988中國青年思想錄》是我們?yōu)榇硕牟删幫瞥龅囊粋€重大欄目,其中《成才:十年不衰的興奮點》、《商品經(jīng)濟:十年正在完成的轉(zhuǎn)折》、《民主:十年苦苦追索的政治課題》等7篇文章,使社會更加了解和認識當代青年,青年們不懈的追求潛移默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青年味”貴在有探索精神。許多事物原本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或者原有的答案并不完善?!缎氯恕ば抡摗ば鲁薄愤@個欄目就是基于這樣的想法設立的。開辦這個欄目前,我們印發(fā)一批調(diào)查表,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一些學有成就、學術(shù)見解相對成熟的青年學者,于是我們開設了這個欄目,請他們再來談求知路上的艱辛和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思考,這個欄目吸引了大批讀者和作者,青年們可以找到自己的知音和良師益友。
1992年,我們又推出《跨世紀人訪談錄》欄目,所訪談的對象大都是二十幾歲的小青年,盡管他們對走向21世紀的中國的思考還顯稚嫩,但是,卻不乏獨到的啟迪意義。
我們認為,《中國青年》應當是一代青年成長和成熟的沃土。這也是我們堅持思想理論宣傳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