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目前在建時速350 km高鐵世界第一長隧-渝昆高鐵彝良隧道1號斜井為例,對于斜井穿越大型溶洞時,結合溶洞規(guī)模、水文地質條件,比選研究了①棄渣+C20混凝土回填方案、②迂回繞避方案、③抬高坑底跨越方案、④泄水洞方案4個不同處理方案,經比選后確定了斜井跨越溶洞段采用“棄渣+C20混凝土”回填,以及為順利引排暗河巖溶水增設一泄水洞方案。
【關鍵詞】溶洞; 高速鐵路隧道; 斜井; 處理方案; 渝昆高鐵
【中圖分類號】U453.4B
0 引言
巖溶是我國西南鐵路建設中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之一,由于巖溶發(fā)育的復雜性、隨機性、隱蔽性,以及勘察設計階段無法完全查明隧道內巖溶的空間分布形態(tài)和發(fā)育規(guī)律的局限性[1-2]。西南地區(qū)巖溶隧道施工中,時常會遇到大型復雜巖溶管道、暗河、大型溶洞等,并且在富水巖溶地段極易發(fā)生涌水突泥事故,也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和工期延誤[3-5]。
近年來,隨著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為骨架,區(qū)域性高速鐵路銜接的高速鐵路網布局,也吹響了高速鐵路建設的沖鋒號角。高速鐵路受選線要素及地形控制,特別在我國西南復雜山區(qū),誕生了不少長大隧道,在工期與安全的雙重壓力下,采取增設輔助坑道的措施。在巖溶地區(qū),常設置橫洞或平導,其遇到溶洞、暗河時,處理經驗已較成熟[6-8]。但是當受制于地形限制,巖溶地區(qū)僅具備設置斜井條件時,如何安全通過并保證施工及運營安全,一直困擾著隧道建設者。
本文以目前在建350 km/h高鐵——渝昆高鐵彝良隧道1號斜井為例,渝昆高鐵線路全長699.3 km。設計速度350 km/h,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中京昆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斜井穿越大型溶洞時,結合溶洞規(guī)模、水文地質條件,分別研究了不同的溶洞處理方案,現場按方案實施后,既保證了施工及運營安全,避免了淹井事故的發(fā)生;同時為類似工程提供了借鑒意義。
1 工程概述
1.1 斜井概況
彝良隧道位于新建重慶至昆明高速鐵路鹽津南—彝良北區(qū)間,為350 km的雙洞單線隧道,全長24 832 m,最大埋深約920 m。輔助坑道采用“2橫洞+2斜井+2平導”方案,其中1號斜井全長1582 m,洞身穿越灰?guī)r、白云巖等可溶巖地層占比59%。1號斜井洞身掌子面掘進至里程X1DK1+502時揭示一空溶洞(暗河)。暗河分為上、下兩層(圖1)。
1.2 溶洞工程地質情況
溶洞(暗河)分為上下兩層,施工揭示暗河為上層暗河。上層暗河開挖揭示未見流水,但雨季為過水通道,暗河壁可見泥痕,上層暗河底板以下約4 m為下層暗河。該段洞身穿越基巖為泥盆系中統(tǒng)曲靖組(D2q)灰?guī)r、白云巖夾頁巖。中厚—厚層狀,巖質堅硬、性脆(圖2、圖3)。
上層暗河沿斜井小里程方向約長28 m、最大長約48 m,與斜井近于垂直方向寬約23 m,最大斜寬32 m,豎向最大高約9 m(上層暗河形態(tài)詳見圖4)。開挖揭示時該暗河無水,底部有灰?guī)r塊石、細砂、卵石,暗河壁整體穩(wěn)定,局部易掉塊,暗河壁發(fā)現有過水痕跡,可見最高泥痕標高為1121.89 m,比揭示暗河段洞身坑底高2.4 m。
上層暗河下方約4 m為下層暗河,下層暗河由南西向北東徑流,與斜井洞軸交角約70°,位于底板以下約8 m,高度約2 m。暗河水深0.2~1 m,水面寬0.6~1.5 m,縱坡約69‰,流量估計約20 L/s。
上、下層暗河之間為灰?guī)r,上層暗河通過兩處豎向發(fā)育的消水洞與下層暗河相連。上層暗河主軸與下層暗河主軸斜交,平面交角約60°(圖6、圖7)。
1.3 水文地質情況
彝良隧道1號斜井位于龍爪壩河左岸斜坡地帶,地表水主要為龍爪壩河及季節(jié)性沖溝流水,經龍爪壩河匯入白水江,河水流量受季節(jié)影響明顯,雨季水量較大,旱季相對較小。地下水主要為巖溶水及基巖裂隙水,巖溶水主要受降雨及地表水補給,水量受季節(jié)影響大。該套巖溶水徑流受分水嶺和地層巖性控制,由補給區(qū)自西南向東北徑流,至龍爪壩河左岸排泄,在1號斜井洞口下游約240 m處出露一個巖溶泉(該套巖溶水的集中出水點),該泉點流量148~1000 L/s??紤]該段巖溶水排泄方式為“散流+集中”的形式,結合巖溶泉的流量,預測極端暴雨情況下最大總涌水量約172 800 m3/d,下層暗河最大涌水量約71 000 m3/d,上層暗河最大涌水量約101 800 m3/d。斜井洞身位于巖溶水季節(jié)變動帶內。旱季水量較小,涌突水風險低;雨季水量較大,涌突水風險高(圖8)。
2 溶洞處理方案研究比選
根據開挖揭示巖溶發(fā)育及地質補勘情況,對本段巖溶處理共研究了4個方案。分別為①棄渣+C20混凝土回填方案、②迂回繞避方案、③抬高坑底跨越方案、④泄水洞方案。
2.1 棄渣+C20混凝土回填方案
隧底溶洞采用“棄渣+C20混凝土”回填方案,分別于X1DK1+484~+517段斜井中線左、右約6 m處設置C25混凝土擋墻,然后采用棄渣分層回填密實至斜井底板以下2 m,再采用C20混凝土回填至斜井底板標高。施作C25混凝土擋墻前,應預埋1000 mm鋼筋混凝土管,縱向間距5 m,以留出溶洞過水通道。為防止極端情況下溶洞內地下水位上升且?guī)в幸欢ㄋ畨何<罢窗踩?,于X1DK1+484~+517段左右側邊墻腳位置設置泄水降壓鋼管;鋼管底端置于溶洞空腔擋墻外1 m,頂端延伸至X1DK1+543處外1 m??⒐ず髮缭饺芏炊涡本捎没炷粱靥蠲軐?,并加大井底段的回填長度(圖9、圖10)。
上述填筑工程施工完畢后應有不小于6個月的放置期并應經過一個雨季后,方可確定斜井的底板結構施作時機,若部分地段存在沉降變形,待變形基本穩(wěn)定后,采用C20混凝土進行回填處理。
為保證安全,該段采用復合式(底板)襯砌,襯砌內設鋼筋。
2.2 迂回繞避方案
考慮溶洞處理時間較長,斜井洞身采用迂回繞避溶洞的方案。由于溶洞下方存在暗河,流向為由斜井施工方向的左側流向右側,故左側較高、右側較低。為減小迂回線位再次穿越溶洞的可能性,采用由暗河標高較低的施工方向右側進行迂回。迂回后斜井長度增加17 m,斜井與正洞交點里程不變,交角變?yōu)?3°(圖11、圖12)。
2.3 抬高坑底跨越方案
于原變坡點X1DK1+543處開始,向洞內方向抬高斜井坑底高程至X1DK1+502處結束,形成X1DK1+502至斜井洞口段的順坡排水。對已施作段落的拱頂進行擴挖,下部C20混凝土進行回填,跨越溶洞處對溶洞采用棄渣分層回填(圖13、圖14)。
2.4 泄水洞方案
為順利引排溶洞地下水,設一泄水洞引至洞外。泄水洞采用4.5 m×5 m斷面,坡度3‰,長度約220 m(圖15)。
2.5 方案比選分析
綜合比選分析,各方案存在的優(yōu)、缺點及投資情況,如表1所示。
3 溶洞處理措施
為保證施工及運營期的安全,根據開挖揭示巖溶發(fā)育及地質補勘情況,在綜合考慮施工、運營安全及經濟性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了斜井跨越溶洞段采用“棄渣+C20混凝土”回填,以及為順利引排暗河巖溶水增設一泄水洞方案。
3.1 斜井跨越溶洞(上層暗河)段巖溶整治
X1DK1+484~+517段斜井底部溶洞采用“棄渣+C20混凝土”回填,并設置過水管涵。巖溶整治措施如圖16~圖19所示。
(1)為保證隧底溶洞回填施工安全,防止溶洞壁掉塊,首先對X1DK1+484~+517段隧底溶洞頂及溶洞壁的松動體及掉塊進行清除,并采用錨網噴防護。
(2)分別于X1DK1+484~+517段斜井中線左、右4.3 m處設置C25混凝土擋墻,擋墻頂寬1.0 m,胸坡1∶0.2,擋墻基底及墻身嵌入完整基巖不小于1 m。為防止擋墻背后積水,擋墻墻身設置泄水孔,泄水孔間距2 m交錯設置。
(3)擋墻施作完畢后,采用隧道棄渣回填密實,回填至斜井底板以下1 m處,棄渣層應分層回填,每層不大于1 m。
(4)待棄渣回填完畢后,其上再進行C20混凝土基礎回填。
(5)為留出溶洞過水通道,施作C25混凝土擋墻前,應對棄渣回填面整平并布設1排共3根1000 mm鋼筋混凝土管,并向左側擋墻方向形成不小于1%的排水坡度后,再行回填C20混凝土至設計底板底面。
(6)上述填筑工程應在下一個雨季來臨前施作,填筑工程施工完畢后應有不小于6個月的放置期并應經過一個雨季后,方可施做斜井的底板結構,若部分地段存在沉降變形,待變形基本穩(wěn)定后,采用C20混凝土進行回填處理。
(7)為方便檢修及水位觀測,于溶洞地段X1DK1+502左側邊墻位置預留一處檢修通道,檢修通道高度應高于溶洞最高水位。
(8)巖溶整治施工工序:溶洞壁防護—施作C25混凝土擋墻(埋設鋼筋混凝土管)—底部棄渣回填—上部C20混凝土回填—施作斜井底板結構。
(9)工后處理:為保證運營安全,竣工后于X1DK1+484處向小里程端采用C25混凝土封堵,封堵厚度5 m。并于斜井洞口設置柵欄門便于運營檢修。
3.2 增設泄水洞
為順利引排彝良隧道1號斜井X1DK1+484~X1DK1+520段暗河水,于1號斜井東北側設置一泄水洞,總長216 m,其中與1號斜井交點里程為X1DK1+480,泄水洞與1號斜井中線大里程夾角為37°33′18″。泄水洞設為單面下坡,坡度為-5‰。泄水洞起點坑底高程較與1號斜井交點處的斜井坑底高程低4.5 m。按無軌運輸單車道組織施工,其斷面內凈空尺寸為3.5 m(寬)×4.0 m(高)。
4 結束語
本工程以渝昆高鐵彝良隧道1號斜井為例,對于斜井穿越大型溶洞時,結合溶洞規(guī)模、水文地質條件,其中上下層暗河極端暴雨情況涌水量大,上層暗河水涌高后高于該段斜井底板標高,倒灌進入斜井,存在淹井風險。根據地質進一步的補勘與水文調查工作,查明了暗河補給與排泄的相互關系,對該暗河涌水風險做了進一步的風險評估。比選研究了①棄渣+C20混凝土回填方案、②迂回繞避方案、③抬高坑底跨越方案、④泄水洞方案4個不同的處理方案,經綜合比選后最終確定斜井跨越溶洞段采用“棄渣+C20混凝土”回填,并增設一泄水洞方案,作為安全儲備?,F場按方案實施后,既保證了施工及運營安全,避免了暗河涌水倒灌淹井事故的發(fā)生;同時為類似工程提供了借鑒意義。目前現場處于在建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 鐵路巖溶隧道勘察設計規(guī)范: Q/CR 9251-2020[S].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2021.
[2] 喻渝,朱勇,卿偉宸,等. 艱險復雜山區(qū)鐵路隧道建造技術[M].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21:52-111.
[3] 楊艷娜. 西南山區(qū)巖溶隧道涌突水災害危險性評價系統(tǒng)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9.
[4] 王勐,許兆義,王連俊,等. 圓梁山毛壩向斜段隧道涌突水災害及對地下水的影響[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5):10-14.
[5] 白明洲,許兆義,王連俊,等. 復雜巖溶地區(qū)隧道施工突水地質災害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114-118.
[6] 曾誠,范圣明,周關學. 對門寨隧道DK34+164處隧底大型溶洞處理技術研究[J]. 鐵道建筑技術,2020(1):106-110.
[7] 韓康. 大型暗河發(fā)育特征與工程處理方案的研究[J]. 鐵道工程學報,2007(4):11-15.
[8] 王偉. 宜萬鐵路五爪觀隧道大型暗河發(fā)育特征及綜合處理技術[J]. 鐵道標準設計,2010(8):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