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延安已成為我多年的夙愿,延安與韶山、井岡山、遵義、瑞金等一些地名成了我內(nèi)心深處的圣地。
那是一個細雨霏霏的早晨,與其說是細雨還不如說是喜雨,天空依然分布著濕潤的云彩,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蒼茫連綿的群山被蒙蒙細雨浸潤得更加豐盈、蔥蘢。汽車行進在層層疊疊的黃土高原的褶皺里,偌大的空間像潑墨的彩卷,近處是綠,漸遠是深綠。凝目方見,漫山遍野是沒膝深的草叢灌木,其間盛開著簇簇素淡的野花。沒有襲人的芬芳,沒有嬌娜的容顏,只有淡淡馨香和默默無語。出乎想象的是公路兩側(cè)依然有許多窯洞,這些窯洞高低錯落,毫無章法地散落在高而陡峭的塬壁上。
延安,陜北的一塊平凡的黃土地,歷史卻使其成為一塊圣地,新中國的搖籃。當我們一路懷著朝圣的心情虔誠地走進這片令人向往的紅色土地時,竟然被一種巨大的生動的神秘感所震撼了。
在這塊土地上,有寶塔山,有延河水,有一排排窯洞,有馨香的小米……從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間,中國革命曾在這里落腳,被小米和延河水喂養(yǎng)著壯大,然后走向成熟,走向全國,走向勝利。
讓人不禁要想,這一塊與繁華都市格格不入的蒼涼土地,蒼涼土地上這小小的山城,山城外這小小的山溝,怎么就在那血與火的年代里,竟承諾起了那么多歷史的重托呢?
汽車經(jīng)過一路的長途顛簸駛進延安已是晚間,看到并不寬闊但十分干凈整潔的大街上,燈火璀璨,高樓林立,呈現(xiàn)出一派現(xiàn)代都市的繁榮景象。在一片燦爛的城市燈火之中,抬頭仰望遠遠的寶塔山上的燈火,柔和的燈光完美地勾勒出夢幻的塔形,間或光芒四射,璀璨生姿。一種涌動著激情就被這繞塔而明的燈火點撥得燃燒了起來。我不禁想起賀敬之《回延安》中的詩句來:“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這座唐代古老佛塔日后竟成為中國民主和革命的偉大象征,它在無數(shù)紀念章和畫冊上作為一種圖騰被繪制成真正地寶塔,放射出燦爛的霞光,永恒地照耀著人們的征程,它已成為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熊熊火炬和航標燈!
而延河則是一路伴我而行,波光粼粼的延河水正可以撫慰和洗滌我那顆奔走于紅塵而疲憊不堪的心靈。這條發(fā)源于靖邊縣天賜灣鄉(xiāng)周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jīng)志丹、安塞、延安,于延長縣南河溝涼水岸附近匯入黃河的河流,被稱為“中國革命母親河”。
魏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已成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大地上最令人神往的壯麗景觀。而延河水熬成的小米粥更是實實在在地滋養(yǎng)了一代開國領袖。
走近“魯藝”舊址,一座中世紀城堡式的大禮堂鎖在薄薄的煙雨之中;一排排依山而筑的窯洞,檐頂上雜草叢生,門扉緊閉,這就是當年“魯藝”的教師和學員居住地。佇立窯洞前,一副清晰的畫面浮現(xiàn)于眼前:男女混合的一群,生產(chǎn)歸來,吃著小米飯;他們唱著嘹亮的歌聲,爽朗的笑聲落到水上,使得延河水也似在笑。這些有激情有理想的青年,他們的手都被鋤鍬的木柄磨起了老繭,那可是慣拿調(diào)色板、拉著提琴弓子伴奏、經(jīng)常不離木刻刀、洋洋灑灑下筆如有神的手。正是這窯洞,曾經(jīng)鑄造了一代新中國的創(chuàng)業(yè)人;正是這小米、延河水,養(yǎng)育了一代創(chuàng)業(yè)人的心身和魂魄。因此,這里的“風景”就更值得留戀。這種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疲乏。
佇立窯洞前,我禁不住思潮洶涌,腦海中浮現(xiàn)出偉人《講話》的身影,這方水土,這份真摯情感,在美酒的作用下發(fā)酵,升華成天才的靈感,在偉人筆下涓涓流淌,幻化成燭照千古的錦繡文章,滋潤著文藝工作者干涸的心田。遙想當年毛澤東用如椽大筆撰寫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似春風化雨,哺育了冼星海、聶耳、丁玲、賀敬之、杜鵬程等一代優(yōu)秀的作家藝術家,產(chǎn)生了《白毛女》、《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保衛(wèi)延安》等一大批史詩般的藝術篇章?!吨v話》精神已成為文藝工作者的精神桃園,《講話》精神帶給人們的無疑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大餐。
過延安大橋西北不遠就是楊家?guī)X。在楊家?guī)X窯洞前,兩棵古柳細長的柔枝在微風中描畫著柔柔的曲線,幾只小鳥在樹枝間飛來飛去,一串清脆的啼叫聲打破了這里的寂靜。更妙的是柳樹旁有一片空闊的場地,那張黑白照片里坐著聽講的人,黑壓壓一片,筆記本攤開在屈起的膝蓋上,不停地記……
我明白了:在艱難的歲月里,這是一種寶貴的精神支撐!延安精神,我們民族的靈魂!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這些熱血青年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從五湖四海匯聚在延安,又從延安走向了全中國的各個戰(zhàn)場,走向了新中國的每一塊土地,成為新世界的脊梁!他們才是這里最美的風景。
楊家?guī)X可算作延安的一塊“風水寶地”,據(jù)說,許多許多年前,這地方荒僻得只住有五戶人家,人稱五家坡。又不知道過了多少年,有一位楊姓的大臣,死后葬在這里了,五家坡就改稱楊家陵。不知道又過了多少年,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移駐這里之后,楊家陵才有了今天這個光輝的名字:楊家?guī)X。
不知是對大自然的崇敬,還是對歷史遺跡的鐘愛?楊家?guī)X窯洞的燈光早已點燃了我內(nèi)心的希望,我佇立在窯洞前,思緒的觸須在不斷地延伸。在這里,那些改寫了國家命運的神圣建筑的簡陋程度讓人難以置信。窯洞里的陳設,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也樸素到不能再樸素。一桌、一椅、一床、一柜、一炕。這就是當年中共高層領導狹窄的窯洞里最標準的配置,這就是我見到的半個世紀前中國高層領導居住的地方。感慨偉人們的清貧、儉樸和艱苦,欣慰的是,中國革命在此星火燎原。如果說,鳳凰嶺秀,清涼山清,棗園靜,那么楊家?guī)X便是幽了。兩山夾峙,一水中流,山崖錯落,流水彎曲。錯落處,有一排排的窯洞疊列其上;彎曲時,便使溝道有致而開闊,開闊而有致。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楊家?guī)X繼續(xù)指揮抗日戰(zhàn)爭敵后戰(zhàn)場并領導了解放戰(zhàn)爭,領導了大生產(chǎn)運動和整風運動,在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和延安文藝座談會。當時,日本侵略者要滅亡中國,親日派汪精衛(wèi)叫嚷:“亡國論”,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親英美派曾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勝。在這緊急關頭,毛澤東則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分析了中日兩國的特點及敵我力量的對比和發(fā)展趨勢,集中全黨智慧,精心寫作《論持久戰(zhàn)》,有力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為爭取抗戰(zhàn)勝利指明了方向。
在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毛澤東與青燈黃卷為伴,閱讀和批注了大量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著作,還批閱了許多政治、經(jīng)濟、哲學、軍事、歷史、文學和自然科學書刊。聽導游講:有一次,毛澤東寫得情緒激動,文如泉涌,兩天兩夜沒有休息,眼睛都熬紅了。警衛(wèi)員把飯端來,請毛澤東吃,毛澤東說:“就來,就來。”但整個神情又貫注到文章中去了。就這樣,警衛(wèi)員一連熱了三次,毛澤東才吃了一餐飯。延安的早春,氣候尚冷。警衛(wèi)員見毛澤東寫作時常冷得跺腳,給他生了盆木炭火,放在腳下取暖。腳不冷了,毛澤東更加聚精會神地寫作,寫著寫著,感到腳下燒呼呼的,他心想寫完一段再看。誰料,腳痛起來,低頭一看,糟糕,棉鞋著火了……聆聽導游的講解,我的鼻子不由得發(fā)酸,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
在這窯洞里,毛澤東與黃炎培進行了關于“歷史周期率”的談話,成為我黨歷史上著名的“延安窯洞對話”。時年67歲的黃炎培讀過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撰寫的《西行漫記》《毛澤東自傳》等書籍,兩人心儀已久。1945年7月1日,一架飛機由重慶飛抵陜北延安,乘客中有黃炎培等六位國民參政員。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到機場迎接,窯洞相逢,一見如故。當黃炎培談到中國歷史有一種可怕的周期率時,他說:不少政黨沒有能夠跳出這個周期率,共產(chǎn)黨會不會重蹈前人的覆轍?希望貴黨能夠找出一條新路,跳出這個歷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坦然地回答:我們共產(chǎn)黨人已經(jīng)找到了新路,能夠跳出這個歷史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
七十多年過去了,兩位政治家的對話言猶在耳,振聾發(fā)聵?!肮伯a(chǎn)黨人會不會重蹈前人覆轍”的拷問,留給后人諸多的思考和警示。
在這窯洞里,毛澤東把讀書、寫作和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結(jié)合起來,無論是正史、野史、稗史和歷史演義小說,他都多次讀過。這不僅使他有淵博的歷史知識,通古曉今;而且使他具有高超的斗爭藝術,高瞻遠矚;更重要的是他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其中,《實踐論》和《矛盾論》是毛澤東在延安寫成的重要哲學著作。寫出來后,他先在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演講,受到熱烈的歡迎;后來出版發(fā)行,成為中共干部的重要思想武器,對中國革命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國際上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視。
走出楊家?guī)X,我們乘車又去延安城西北7.5公里處的棗園。走進棗園,樹木蔥郁,綠草如茵,曲曲折折的小徑上方,纖細的陽光透過樹的縫隙,灑在臉上,平添了幾分溫婉,不由得讓人心醉。不遠處就看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的塑像。雕像前人頭攢動,游客們爭先恐后地拍照留念。高大槐樹的院子里,一條簡易的水渠穿院而過,這是當年中央機關與當?shù)剀娒駷榻鉀Q當?shù)剞r(nóng)民吃水和灌溉農(nóng)田修建的,人們親切地稱它為“幸福渠”。園林中央坐落著中央書記處禮堂,周圍比較開闊。1945年毛澤東接受蔣介石的邀請去重慶談判的決策就是在這里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做出的。順著石階而上,便進入毛澤東舊居。那是陜北隨處可見的一孔窯洞。除了一張床和一個書桌外,簡陋的什么也沒有。最令人縈懷的莫過于辦公桌上的那盞小油燈,就是在這如豆的燈火下,毛澤東運籌中國革命的文韜武略,書寫治國興邦的錦繡文章。
手捧這里的每一粒圣土,觸摸這里的一磚一瓦,卻是那樣的激情滿懷;徘徊園中,思忖良久,憑吊遺跡,睹物思人,心中便有一股暖流涌過。延安,成熟了光芒四射的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光輝化成了轉(zhuǎn)戰(zhàn)陜北的人間奇跡。
延安,一個讓人無法拒絕其魅力的地方;延安窯洞,已成為一種無限挖掘的精神寶藏。延安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樹木,每一滴河水,每一處遺址,特別是純樸、誠摯、聰明的延安人民以及欣欣向榮的延安新貌,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心扉。
我在這塊熱土上尋找著精神的食糧和生命的源泉!
選自《賀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