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為基礎,聚焦于0~3歲嬰幼兒托育園所中教師觀察能力的研究。在當前早期教育領域,托育園所作為嬰幼兒成長的重要場所,教師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是教師理解嬰幼兒個體需求、制訂個性化教育計劃的基礎,也是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本文通過對托育園所中教師觀察能力的深入剖析,揭示當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而提出針對性的提升路徑。
1 研究背景
隨著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視,特別是在0~3歲嬰幼兒階段,其身心發(fā)展更是被社會各界視為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嬰幼兒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可能蘊含著豐富的成長信息。托育園所作為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場所,其教師的觀察能力直接關系到嬰幼兒的教育質量和成長環(huán)境。通過觀察嬰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教師可以深入了解他們的需求、興趣、性格特點以及發(fā)展階段,從而為他們提供更為精準、全面的照料與教育?!?歲以下嬰幼兒健康養(yǎng)育照護指南(試行)》指出,“在養(yǎng)育照護中應關注嬰幼兒的表情、聲音、動作和情緒等表現(xiàn),理解其所發(fā)出的信號和表達的需求,及時給予恰當、積極的回應?!薄锻杏龣C構保育指導大綱(試行)》指出,“提供支持性環(huán)境,敏感觀察嬰幼兒,理解其生理和心理需求,并及時給予積極適宜的回應。”這些政策文件的出臺強調了教師觀察能力在嬰幼兒早期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蒙臺梭利教育理念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其強調教師致力于觀察并發(fā)現(xiàn)兒童發(fā)展的內在動力,通過觀察,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兒童的興趣、特點和發(fā)展階段,進而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教育引導。觀察是托育機構教師了解、評估、支持和引導嬰幼兒成長的基礎與前提,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能夠為嬰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目前關于0~3歲嬰幼兒托育園所中教師觀察能力的研究還相對較少,且缺乏實證研究的支持。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蒙臺梭利教育理念,深入探討0~3歲嬰幼兒托育園所中教師觀察能力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為提升教師的觀察能力提供科學依據(jù)和實踐指導。
2 蒙臺梭利教學法中教師觀察的內涵
在蒙臺梭利教學法中,教師觀察的意義非凡且深邃。觀察,并非僅止于視覺上的“一瞥”,它更是一個集感官感知與邏輯判斷于一體的復雜過程。蒙臺梭利教育法涵蓋了三個要素:“有準備的環(huán)境”、作為教育引導者的教師,以及作為兒童互動學習對象的工作材料。其中,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尤為關鍵,這要求教師須深諳兒童的個性特點和內心需求,從而創(chuàng)造出能夠激發(fā)兒童學習興趣、助力其全面發(fā)展的成長環(huán)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眼睛要“訓練得像鷹一樣敏銳”,通過觀察兒童在環(huán)境中的表現(xiàn),教師可以了解他們的興趣點、學習風格和進步情況,從而更加精準地調整教學策略和環(huán)境布置。同時,觀察也有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zhàn),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和引導。因此,在蒙臺梭利教學法中,教師的觀察不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視覺行為,而是一種集感知、分析與判斷于一體的綜合性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兒童、理解教育環(huán)境,更在推動兒童全面發(fā)展、優(yōu)化教育效果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3 基于蒙臺梭利教育理念下托育園所中教師觀察能力的現(xiàn)狀
3.1 教師觀察焦點偏向早期學習活動,生活環(huán)節(jié)的觀察有待加強
調查顯示,在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托育園所的教師普遍展現(xiàn)出了強烈的觀察意識。他們深知觀察是理解嬰幼兒、滿足其內在需求以及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的關鍵所在。然而,盡管教師擁有高度的觀察意識,但在實際操作中,其觀察焦點卻呈現(xiàn)出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的觀察焦點往往過于集中在嬰幼兒的早期學習活動上,投入較多的注意力和時間觀察嬰幼兒在認知、語言、藝術等領域的表現(xiàn),評估其學習進展,并據(jù)此調整教學策略。這種對學習活動的高度關注,體現(xiàn)了教師對嬰幼兒智力發(fā)展的重視,但同時也暴露了他們在觀察領域上的不均衡。相對而言,嬰幼兒的生活環(huán)節(jié),如進餐、睡眠、如廁等日?;顒樱瑓s未能得到教師足夠的關注與細致觀察。這些日常瞬間,實則是嬰幼兒展現(xiàn)其自主性、社會性、情感及生理需求的寶貴窗口。由于在此類生活環(huán)節(jié)上的觀察不足,教師可能錯過了深入了解嬰幼兒生活習慣、獨特行為模式及個體差異的良機,從而在教育支持的策略制定上難以做到精準匹配,影響了教育干預的有效性和個性化程度。這一現(xiàn)象的根源,可能在于教師對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度尚待提升,過于偏重于學習活動而忽略了生活環(huán)節(jié)的教育意義,此外,園所日常安排和繁重的教學任務也可能讓教師難以全面兼顧所有觀察領域。蒙臺梭利教育強調以兒童為中心,關注兒童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要求教育者不僅要關注兒童的學習活動,更要關注他們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需求。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生活環(huán)節(jié)的觀察對嬰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進餐、睡眠、如廁等日?;顒硬粌H是嬰幼兒基本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過程,更是他們情感表達、社交互動和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重要舞臺。通過對這些生活環(huán)節(jié)的細致觀察,教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嬰幼兒的個性特點、行為習慣以及潛在需求,及時發(fā)現(xiàn)其潛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并為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和引導。
3.2 教師視觀察為額外教研任務,與家長反饋的目的導向凸顯
蒙氏觀察記錄要求詳盡復雜,旨在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兒童的發(fā)展狀況,但這一要求在實際操作中讓部分教師感到頗為繁瑣,進而產生了一定的抵觸情緒。教師在談及觀察記錄工作時普遍反映,他們必須投入顯著的精力和時間來確保記錄內容的精確度和完整性。然而,托育園的日常繁瑣且高強度的工作環(huán)境無形中限制了教師能夠專門用于觀察嬰幼兒行為的時間,這種緊張的工作環(huán)境無疑削弱了教師在此項重要工作上的動力。在緊張高壓的工作氛圍中,觀察行為常被視作一項附加的、非重點的工作任務,在面臨時間管理的挑戰(zhàn)時,教師可能會傾向于利用標準化的記錄模板來快速完成觀察記錄,這一做法雖然提高了工作速度,但可能會限制他們對嬰幼兒行為進行深入、全面的理解和分析。眾多教師表示,活動結束后很難立即開始記錄,他們通常會在工作間隙或休息時間,如下班后或周末,來回顧和記錄。然而,這種時間上的滯后往往會導致他們對嬰幼兒的具體行為記憶變得模糊,甚至不得不依賴自己的主觀經驗和假設來填補記憶空白。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記錄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還可能削弱了觀察記錄對嬰幼兒發(fā)展分析的真正價值和指導意義。另外,受訪的教師普遍認為,當前他們執(zhí)行觀察任務的直接驅動力是向家長提供詳盡的反饋,目的是向家長展示嬰幼兒在園所內的成長亮點與進步軌跡。雖然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反饋是托育園所維護家園關系、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過度側重于滿足家長反饋的需求可能會導致教師在觀察過程中忽略了嬰幼兒本身的實際需求與發(fā)展特性。教師可能會更傾向于關注家長所關注的特定方面,從而忽略了對嬰幼兒整體成長與發(fā)展的全面觀察與深入分析,這種觀察焦點的偏移,不僅限制了教師對每個嬰幼兒個性化成長軌跡的深刻洞察,還可能削弱了他們制定和實施針對性教育策略的能力,進而難以全面支持嬰幼兒的全方位發(fā)展。
3.3 觀察方法理解表面化,實踐應用能力相對欠缺
調查顯示,在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托育園所的教師對蒙氏觀察法具備一定程度的了解與認知,但這種理解多數(shù)停留在表面層面,未能深入掌握其精髓和核心要點,這種淺嘗輒止的學習狀態(tài),直接影響了教師在實際教學環(huán)境中觀察方法的選擇與應用。在托育園的實際運作中,教師常常傾向于采用日記描述法和軼事記錄法來記錄嬰幼兒的日常行為和表現(xiàn),這兩種方法都屬于直觀且易于操作的描述性觀察方式。然而,這種方法往往只停留在對表面現(xiàn)象的簡單記錄上,缺乏深入挖掘和分析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和動機。相較之下,更為專業(yè)細致的觀察方法,如時間抽樣法和事件抽樣法,在捕捉嬰幼兒行為微妙變化和探究其原因方面更為準確,但遺憾的是,這些方法在實際教學環(huán)境中并不常用。此外,圖表觀察法和評價觀察法在托育園中也未能得到充分的應用,這既反映了教師對上述觀察方法了解不足的現(xiàn)狀,也暴露了教師在觀察方法實踐應用能力上的欠缺。同時,部分教師在進行觀察之前往往缺乏明確的目的和計劃,他們對于觀察的目的、內容、情境和方法選擇等缺乏清晰的認識,容易被嬰幼兒的各種日常行為所分散注意力,教師無法準確判斷哪些行為是值得觀察的,哪些情境是適宜觀察的,以及采用何種觀察方法能夠更有效地收集信息。觀察容易陷入一種無序狀態(tài),記錄的內容缺乏連貫性和深度,不僅影響觀察的效率,也降低了觀察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4 立足嬰幼兒的角度解讀分析觀察信息,但視角局限于深度分析不足
在觀察和記錄嬰幼兒行為時,教師傾向于以嬰幼兒為視角,細致捕捉他們在身體成長、情感表達、語言發(fā)展和社交互動等方面的狀態(tài),這種以幼兒為中心的觀察方法,體現(xiàn)了教師對嬰幼兒個體差異的尊重與理解。然而,在深入分析觀察信息時,教師往往面臨視角局限與深度分析不足的挑戰(zhàn)。具體而言,這種局限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外在環(huán)境因素考慮的不足,即對家庭環(huán)境、機構環(huán)境以及教師與同伴等外在因素的考慮相對較少。二是對行為背后深層次原因挖掘的欠缺。教師只是簡單地描述了嬰幼兒做了什么,卻沒有深入探討為什么這樣做,以及這種行為背后隱藏的需求、動機或情感狀態(tài),削弱了觀察結果的準確性和教育實踐的針對性。盡管教師秉持著“以幼兒為本”的理念進行解讀和分析,但過于關注嬰幼兒行為本身所展現(xiàn)的結果,而忽視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和影響因素,這種分析和解讀缺乏深度和廣度,這種局限性無形中割裂了嬰幼兒成長各個環(huán)境系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使得教師對嬰幼兒行為的把握不夠全面和準確。因此,教師在解讀嬰幼兒行為時,有必要更廣泛地拓展視角,不僅關注嬰幼兒個體在身體、情感、語言、社交等方面的直接表現(xiàn),更要深入探究這些表現(xiàn)背后所隱含的家庭環(huán)境、人際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等復雜因素,只有將個體因素與外部環(huán)境相結合,教師才能夠構建出一個更為立體、生動的嬰幼兒成長圖景,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嬰幼兒的成長狀況和發(fā)展需求,從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引導。
4 基于蒙臺梭利教育理念下托育園所中教師觀察能力提升的推進路徑
4.1 優(yōu)化觀察活動的選擇,平衡學習活動與生活活動的關系
瑪利亞·蒙臺梭利曾明確指出,“通過發(fā)展孩子的日常生活技能,即照顧自己、照顧環(huán)境,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責任感?!边@一觀點深刻揭示了日常生活對于嬰幼兒成長與發(fā)展的重要性。從起床、穿衣、洗漱到餐飲、午休、日常照料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嬰幼兒探索世界、學習生活的寶貴機會。因此,在嬰幼兒的觀察與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生活活動在早期教育中的獨特價值,并將其與早期學習活動視為同等重要的觀察對象,共同構成促進嬰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雙翼。其次,制定觀察計劃時,把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作為整體進行綜合考慮,確保觀察的廣度和深度,同時要確保生活活動和早期學習活動都得到充分的關注。為了確保觀察活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教師應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嬰幼兒,制訂差異化的階段性觀察計劃,這一計劃應體現(xiàn)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以全面捕捉嬰幼兒的成長軌跡。例如,對于年齡較小的嬰幼兒,可以側重于觀察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照料中的嘗試與進步,觀察嬰幼兒在穿衣、進食、洗漱等日?;顒又械淖晕曳漳芰?,如嘗試自己拿勺子吃飯、用杯子喝水等。細心觀察嬰幼兒在不同情境下情緒表達及社交互動;而對于年齡稍大的嬰幼兒,則可以更多地關注他們在生活中的獨立性發(fā)展,如獨立穿脫衣物、整理玩具等。通過游戲活動的方式觀察嬰幼兒在早期學習方面的興趣點、專注力與創(chuàng)造力。最后,托育園所鼓勵教師分享自己在生活環(huán)節(jié)觀察中的經驗和案例,通過集體討論和分析,加深對生活環(huán)節(jié)教育意義的理解,從而在實踐中更加自覺地關注嬰幼兒的日常成長點滴。
4.2 樹立價值理性的觀察觀念,享受兒童觀察的過程本身
當教師過度追求工具性目標,將觀察行為簡化為形式化的記錄,并過分聚焦于結果和家長反饋時,則容易陷入一種僵化、表面的觀察循環(huán)。此種模式往往忽略了嬰幼兒行為舉止間蘊含的豐富情感、個性發(fā)展及學習潛能的深刻價值,錯失了引導其全面成長的關鍵時機。為此,教師亟須重塑觀察理念,轉向以價值理性為核心的觀察方式。這意味著,觀察不再僅僅是完成任務的手段,而是成為一種主動的探索之旅,一次深入兒童內心世界、感受其成長脈動的寶貴機會。這意味著教師應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觀察過程上,而非僅僅追求結果。他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tài)、探索的精神去觀察嬰幼兒,細心捕捉其行為、情緒和發(fā)展需求中的微妙變化。正如蒙臺梭利所強調的,教師需要具備科學家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對教育現(xiàn)象的興趣和熱愛上,更體現(xiàn)在對揭示問題真相的渴望上。教師應從內心深處燃起對嬰幼兒觀察的熱愛與興趣,視其為一種探索、發(fā)現(xiàn)與學習的愉悅旅程。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揭開嬰幼兒行為背后的奧秘,進一步洞悉他們的內心世界,并據(jù)此為嬰幼兒量身定制更為精準、有效的教育和指導方案。同時,托育園所應積極減輕教師的教學與保教壓力,此舉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專注于觀察工作,更能傳遞出園所對教師工作的關心與支持,從而激發(fā)教師更積極地投身于嬰幼兒教育事業(yè),與兒童并肩同行,共同感受成長的喜悅與挑戰(zhàn)。
4.3 提升觀察方法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儲備,增強觀察的有效性
托育園所可以采取多種措施來提升教師的觀察能力。首先,可以提供相關課程學習,如《嬰幼兒行為觀察與評價》《蒙臺梭利教室里的教師觀察》等,讓教師系統(tǒng)學習觀察理論和方法,并掌握基本原則、技巧和策略,為教師在實踐中精準捕捉嬰幼兒成長瞬間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其次,可以邀請蒙臺梭利教育專家以現(xiàn)場指導、工作坊等形式,與教師面對面交流,分享寶貴的觀察經驗與見解,引導他們將科學的觀察方法內化為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靈活應用于日常工作中。此外,自主學習也是提升觀察技能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利用業(yè)余時間,通過線上課程、專業(yè)書籍、案例研究等多種方式,不斷深化對嬰幼兒行為觀察與評價的理解與認知。園所還應搭建起教師之間交流分享的平臺,定期組織觀察經驗分享會、案例研討等活動,激發(fā)教師思考與反思,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與啟發(fā),這些措施有助于幫助教師有效地提高觀察能力。最后,實踐是提升觀察能力的關鍵,園所應鼓勵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大膽嘗試、勇于創(chuàng)新,將所學的觀察理論與方法付諸實踐。通過不斷的實踐與反思,教師將逐漸掌握觀察的技巧與策略,提高觀察的準確性與有效性,為嬰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更加科學、精準的支持與引導。
4.4 建立“鷹架”學習共同體,促進觀察能力可持續(xù)發(fā)展
“鷹架”學習共同體是指在觀察培訓學習過程中,托育園所向教師提供合適的“鷹架”,激活其自主學習的動力,從而促進教師觀察能力可持續(xù)發(fā)展,提高嬰幼兒的照護與教育質量。首先,引入模擬教學場景,讓教師在逼真的環(huán)境中進行實際操作和練習,從而深化對觀察方法的理解和應用。其次,設計科學、詳盡的觀察記錄表,這些表格應涵蓋多維度的觀察指標和細致的分析框架,以便教師能夠系統(tǒng)地收集和分析幼兒的行為數(shù)據(jù),進而進行精確評估。此外,積極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觀察學習社群,鼓勵教師在平臺上分享經驗、交流心得,共同面對觀察中的挑戰(zhàn),分享有效的觀察策略和經驗,以此促進整個團隊觀察能力的持續(xù)提升。最后,鑒于教師在觀察能力上的個體差異,托育園所在搭建“鷹架”時應充分考慮到每位教師的不同需求,建立定期的評估和反饋機制,全面了解每位教師的觀察能力水平和成長需求,為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助力教師在觀察能力上實現(xiàn)快速而穩(wěn)健的提升。
本文系2023年度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項目“蒙臺梭利教育體系在0~3歲嬰幼兒托育園所中的運用研究”(課題編號:2023WQNCX219)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惠州城市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