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千百年來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過年習俗。本學期第一單元,我們跟著課本了解了北京人過春節(jié)的習俗。那在我國其他地區(qū),過春節(jié)又是怎樣的一番熱鬧景象呢?
山西省——捏油燈
捏油燈起源于山西晉西北的岢嵐縣民間,從正月初十至二月初二,人們晚上都要捏油燈。岢嵐縣人民捏燈盞,是用面捏,所用面,有蕎面、糕面等。捏蕎面燈盞,捏成形后需放在籠屜中蒸熟;糕面,即軟黃米面燈盞,是將糕面蒸熟后再捏成燈形。有的人家也用玉米面、白面捏燈。用白面捏的叫“銀燈”,用玉米面捏的叫“金燈”,用蕎面捏的叫“鐵燈”。
陜西省——隴縣社火、送孩兒燈
陜西隴縣社火是節(jié)日迎神賽會扮演的雜戲雜耍?!吧缁稹钡臏Y源是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動中,逐漸加進了其他雜戲雜耍的“百戲”廣場娛樂活動。起初,是作為民間趨吉避兇的社祀方式之一,之后逐漸演變成迎春賀年的娛樂活動。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在元宵節(jié)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陜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貴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河南省——漚柏枝、剪春幡
在河南省西部一帶,農歷正月初一最早起床的人,第一件事是將除夕堆放在院中配有麥糠或谷草的柏枝點燃,俗稱“漚柏枝”。漚柏枝時,全家大人小孩要從柏枝火上跨過,稱“跨旺火”;在院中高掛一個燈籠,稱“掛天燈”。據說,掛天燈、漚柏枝、跨旺火可鎮(zhèn)妖除邪。
在河南省南陽鎮(zhèn)平一帶,農村婦女習慣于立春日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花”“春柳’等,稱為“剪春幡”。再將春幡綴于小兒臂上,男左女右,此為立春的標志。
安徽省——冬舂米
冬舂米是漢族民間歲時風俗。流行于安徽和縣、含山等地。冬舂米是在黃米的基礎上再囤制一次,具體方法為囤制成黃米后,其緊靠囤心周圍的米仍然是白色,將這些白色的米取出,用稻草裹扎為囤心,再將黃米堆在四周,一段時間后米色呈暗紅色,即成“冬舂米”。
四川省——除夕祭樹
除夕祭樹流傳于四川省岳池縣一帶。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飯菜端上桌后,首先敬神供祖,接著將每樣飯菜取一點出來,切細和勻后,由大人用盤子或小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樹前祭樹。據說,這樣來年果樹能花繁果豐,財源滾滾。祭樹后,全家再圍著桌子吃團圓飯。
貴州省——偷菜節(jié)
偷菜節(jié)流行于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jié)習俗,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舉行。節(jié)日這天,女孩們會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但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異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fā)現(xiàn),被偷的人家也不會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yǎng)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浙江省——接青龍
接青龍是漢族民間歲時舊俗,流行于浙江杭州。每年農歷正月十二,各路龍燈集中到吳山龍王廟,掛紅點睛,稱為“龍燈開光”。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年酒
賀年酒是舊時瑤族節(jié)日風俗。流行于廣西灌陽縣。農歷十二月,每戶交兩斤米給頭人①釀酒。正月初一,再交豬肉半斤、豆腐兩塊、蒜苗一根,派一男子參加酒會,稱為“吃賀年酒”。由頭人主持。新添人口的人家,抱著孩子,帶上一壺酒、兩塊豆腐、一塊豬肉,來向大家拜年。以后村里分東西就有小孩的一份了?!熬啤敝C音為“久”,寓意天長地久。
①頭人:領頭的人,多指我國某些少數民族中的首領。
(選自《中國日報》,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