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華的小說中,死亡并不只是生命的終點,而常常被視為一個新的開始,是重生和自我認識的開端。他通過對死亡的描寫,引導讀者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個體在社會和歷史中的地位。在余華的作品中,死亡往往與命運、偶然性、荒誕等概念緊密相連,反映了個體在社會現(xiàn)實中的無力和脆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會感受到故事本身的沖擊力,更會在內(nèi)心深處進行探求和反思。這種反思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自己,也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理解社會和人性??傊嗳A的小說以死亡和暴力為主題,通過這兩個主題深入探索人性的復雜性和多面性。他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人性的惡行和弱點,同時也讓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本文通過分析余華在人生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多部作品,從作品的表現(xiàn)方法入手,探究死亡、暴力的具體表現(xiàn)以及深藏于背后的關(guān)于人性的力量。余華以悲憫的手筆塑造充滿溫情的人物,描寫苦難中生命個體的生存方式,展示人類在抗爭中的頑強和堅韌,傳達出對于生命的獨特感悟。
余華小說的主題構(gòu)建
一、死亡暴力在余華小說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余華有著從事醫(yī)學的經(jīng)歷,從小在醫(yī)院長大的他,哭聲和死亡伴隨著他的成長,這使得他的作品天生自帶一種死亡暴力之感。不是正常性的死亡,而是被命運折磨后的精神去世。這使得他的小說全文充斥著死亡悲劇,具有普遍性;但不同的是每個人物所經(jīng)歷的死亡都是不一樣的,具有特殊性。他對死亡有著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他敢于面對死亡并且真誠地將死亡袒露在讀者面前。在《活著》中,福貴相繼經(jīng)歷了父親去世、母親病死、兒子有慶被抽干血而死、縣長懸梁自盡以及女兒風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孫的慘死之后,對死亡的認知變得更加清醒、冷漠,他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和無常。在《第七天》中,余華亦多次提到人物的非正常性死亡,除了基本的生老病死外,余華還通過意外的情節(jié)設(shè)置來巧妙地使人物完成肉體上生命的消亡,共同聚集在陰間敘述自己生前的故事,以此屈服于其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在余華看來,死亡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完成對時間和空間的超越,只有看清生命的真相,直面死亡帶給人的恐懼才是有效消解死亡焦慮的最有效方式。
二、死亡暴力與余華小說的主題表達
死亡暴力可謂在余華小說中充滿象征意義,余華曾經(jīng)說過:“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來時間?!彼劳霰┝赡茉谧x者初讀時體會到的只是人物的悲慘、作者描寫的血腥,但作者真正表達的是對小人物的悲憫情懷以及對活著的看法,以最樸素的語言揭示了生命的真諦,引導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活著》中有這樣三句話揭示出生與死的意義,第一句:“你千萬別糊涂,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彼錆M了對生命的珍視和呼喚。在福貴的人生中,他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失去,但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他仍堅信生命是寶貴的。他告訴人們即使是死亡已經(jīng)降臨的人,仍然渴望活著。第二句話:“你的命是爹娘給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去問問他們。”生命是可貴的,它不僅僅屬于自己,更承載了父母的期望與關(guān)愛。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在出生之前期盼著我們的到來,我們每一次抉擇都有他們的希望,都關(guān)乎生命的重量。第三句話:“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生命的存在與否并不完全取決于外部環(huán)境或命運,而是與我們內(nèi)心的選擇息息相關(guān)。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各種挑戰(zhàn)和困境,有些人因此而心灰意冷,選擇放棄生命。然而,真正的勇士并不會因為困難而輕易言敗。他們深知,生命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生存,更在于如何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當一個人選擇死亡時,他其實是向命運低頭,放棄了抗爭與希望。而那些勇敢面對困境的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能找到內(nèi)心的力量,勇敢地活下去。我們要學會在困境中尋找希望,用勇敢和堅強書寫自己生命的傳奇。
余華小說的人性探索
一、余華小說中的人性畸變和審視
余華早期的作品以血腥暴力為主題,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現(xiàn)象,小說中的生活是非理性的。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中,作者用一系列的血腥暴力虐待等觸目驚心的場景表達對世界的懷疑,文中人物的精神也就是余華的精神。他對社會的不理解和懷疑體現(xiàn)在對社會陰暗面的全部揭露,不相信甚至不認可底層人民在這樣的悲劇之下仍能活出怎么樣的精彩,所以常常以特定的人物形象來寫作,人物大多是扁平的。而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余華在作品中意識到人性精神的豐富性,意識到生命的不幸是常態(tài),也意識到希望的存在,把善良愛心重新上升到文學的范疇之中,在人類生存困境之下給予了曙光。
《活著》中的福貴就是畸形人物的典型,他的人物性格在書中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轉(zhuǎn)變。早期,他作為富家子弟,性格紈绔浪蕩,他曾經(jīng)背上妓女在路上走著,看見老丈人竟然會主動停下來問候。面對性格溫柔的家珍,他竟然在賭博之后又打又罵,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徹頭徹尾的渣男角色。福貴褪去富家少爺身份之后,性格發(fā)生了改變,變得勤勞樸實。輸?shù)袅巳考耶a(chǎn),住所從大宅院變?yōu)樾∶┎菸?,生活的落差讓他懷疑自己,徐老太爺?shù)囊馔馑に酪矡o疑是改變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四十年的生活中,他歷經(jīng)父母的死亡,朋友的離去,仍然堅強地活著。他擁有過妻子的深情,擁有過父母的關(guān)愛,擁有過戰(zhàn)友的幫助,但他失去的也很多,失去過萬貫家財,失去過得到的一切。忍耐而活,就已經(jīng)包含著人生的哲學。
《河邊的錯誤》中的么四婆婆,是一個晚年喪父,收留瘋子的女性。生活中充滿了孤獨和不幸,但她選擇收養(yǎng)瘋子作為她的精神寄托,也彌補了她沒有兒子的遺憾。她對瘋子的愛帶有一種復雜的情感,既包含了對丈夫的懷念,也反映了她內(nèi)心的孤獨和對陪伴的渴望。她的死亡帶有一種命中注定的意味,這一人物形象在作者的筆下矛盾又合理。而文中的瘋子,作為一個精神瘋狂的人,三次殺人。這一本該就被制裁的人物卻不合情理地得到了婆婆的收留,作為社會中不起眼的人物和被忽視的存在,婆婆對他的收留實際上就是對社會的抵抗。
這兩個人物都在社會環(huán)境的種種重壓下,人性產(chǎn)生了畸變。余華從對生命的高度關(guān)注和深切關(guān)懷之中,以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鮮明人物來揭示社會的變化與人性的扭曲,賦予人物除死亡之外的多種命運,是生命與社會對峙的一種悲劇性表達。
二、余華小說對美好人性的追尋
《活著》中對鳳霞這一人物的描寫不是很多,但是一直展現(xiàn)出那種積極向上、懂事善良的生活態(tài)度。她小時候經(jīng)歷過無數(shù)家庭變故卻一直保持著天真懂事的形象,會為家庭分擔??墒巧咸觳]有眷顧這樣的小女孩,在她最美好的年紀,一次發(fā)燒帶走了她的聽覺。母親在不久之后也是病情加重而臥床休息,鳳霞雖然聾啞,但一直為家里努力勞動賺取工錢。鳳霞最快樂的時光莫過于和有慶在一起,但突發(fā)的死亡讓她難過痛苦,身邊親人一個個離去。所幸的是她經(jīng)過別人介紹嫁到了城里,丈夫?qū)λ浅:茫瑑扇藫碛辛俗约旱膶殞?。文中,鳳霞這一人物形象是善良與美好的,代表著農(nóng)村普通女性經(jīng)歷人生重大變故與挫折后,對真善美的繼續(xù)追求與向往。
在余華的小說中,一些人物為了家庭、友情、愛情而犧牲,無私奉獻,體現(xiàn)出人性的美好?!对S三觀賣血記》中的許三觀為了家庭賣血,他雖然充滿了無奈和痛苦,但依然執(zhí)著地為家庭付出?!痘钪分械母YF經(jīng)歷了人生變故,決然改變。為了過上幸福生活,他努力工作賺錢養(yǎng)家,為家庭奔波,爭取早日換上好房子。
《活著》中賢妻良母家珍、懂事倔強的有慶、樂觀向上的福貴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小說以不可回避的死亡現(xiàn)實展現(xiàn)出無處不在的希望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文中人物為了活著而在苦難中掙扎,突破生活困境,顯示出最樸實的人性之美。
主題的表現(xiàn)手法與人性探索的社會意義
一、死亡主題的表現(xiàn)手法
象征。用死亡象征生命的可貴,在余華的小說中比比皆是。藝術(shù)的真實讓人相信,世界上存在著許多與福貴相似的人在痛苦中掙扎彷徨。死亡的重復出現(xiàn)對人物心靈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也給讀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震撼,到底人性是怎么樣的?人們到底怎么樣才能沖破枷鎖?余華把重復出現(xiàn)的悲慘故事植入日常生活之中,夸大了苦難的廣度與深度。讀者在閱讀血腥暴力的場景后,身臨其境,毛骨悚然;而看到人物幸福的瞬間,又倍感欣慰,凸顯了文學內(nèi)涵?!痘钪分心穷^陪伴福貴的老牛也構(gòu)成了象征意象,勤勤懇懇,默默耕耘成為福貴心中的映照。
荒誕與諷刺的運用。盡管余華的作品以現(xiàn)實主義為主,但他也善于運用荒誕和諷刺的手法來揭示社會的荒謬和人性的扭曲。他的小說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看似不合邏輯或荒誕不經(jīng)的情節(jié),但這些情節(jié)卻往往能夠引發(fā)讀者對現(xiàn)實和人性的深刻思考。首先,荒誕手法在余華小說中經(jīng)常被用來描繪人物的命運和經(jīng)歷。這些荒誕不經(jīng)的情節(jié)和場景,雖然看似不合理,但卻能夠深刻地反映出社會的殘酷和人性的扭曲。如在《第七天》中,余華用荒誕的手法描繪了主人公楊飛的死亡經(jīng)歷以及他在亡靈世界中遇到的各種人物,這些荒誕的情節(jié)不僅讓讀者感受到生活的荒誕性,同時也引發(fā)了讀者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思考。其次,諷刺手法在余華小說中同樣得到了充分的運用。他通過對社會現(xiàn)象和人物行為的諷刺,揭示了社會的不公和人性的弱點。這種諷刺往往以幽默、夸張的方式呈現(xiàn),讓讀者在笑聲中感受到作者的批判和反思。
二、人性探索的社會意義
文學創(chuàng)作既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和調(diào)節(jié),也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反思與超越。小說中的虛擬故事表達的是作者對人生、社會、歷史等問題的看法和態(tài)度,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思考和啟發(fā)。余華寫的時代是一個我們年輕人沒有經(jīng)歷過的時代。它撇開了現(xiàn)代社會的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生活方式”,撇開了被鋪開展示的“物質(zhì)享受”,也沒有各種“人生真理”和企圖幫助我們變富、變快樂的方法論,它通過講述在物質(zhì)匱乏年代普通人們的生活故事,告訴我們生命的本質(zhì)是什么。從前總是不懂,為什么有的老年人會過得那么粗糙和節(jié)省,即使生活條件富裕了,也不能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那是因為他們切切實實地是從“沒飯吃”的年代過來的。看了余華作品中的描述,我們對那輩人所經(jīng)歷的苦難更能夠感同身受。雖然我們享受了更好的生活,但也不能忘本,不忘上一代人的付出,原諒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懦弱?!痘钪犯嬖V我們,無論生活多么艱難,都有生存的希望。福貴經(jīng)歷了家庭的破產(chǎn)、親人的相繼去世、社會的巨變,但他始終堅持下來,不斷尋找生活的出路。正如小說中所展現(xiàn)的,只要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就有可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生機。
余華的小說強調(diào)了家庭和親情的重要性,反映了社會變遷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他的作品提醒我們,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并不是絕對的,它們可能會成為我們成長和進步的機會。正如《活著》中的福貴,雖然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悲劇,但他的人生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和堅韌。余華透過文本的字里行間,傳遞給我們的是平淡,是真誠,是人性中的善。所以,無論在職場,在感情生活中,在校園等后天社會締造的場景里遇到任何問題,都不要影響自己對生活的希望,影響自己對世界的感恩。感恩不需要理由,世界本就值得。
作者簡介:
肖李慧,女,漢族,浙江安吉人,湖州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yè)2023級在讀,研究方向:語文教育;錢華,男,漢族,浙江湖州人,湖州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作者單位: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