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蹤偶記》的作者陳友琴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已故學者中享年最長者,他的名字適與錢鍾書成為對仗,其來歷可以掌故視之。
陳友琴(1902—1996)是著名的古代文學專家。1953年,陳友琴奉調就職于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古典文學組。這一年,陳友琴已經五十一歲。和文學研究所的許多先生一樣,一家人住在中關園。文學研究所自1953年春成立之伊始,就匯聚了一批蜚聲遐邇的優(yōu)秀學者,在鄭振鐸、何其芳的主持下,釀就了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而古典文學組則是文學研究所首屈一指的大組,更是名家濟濟。
“文革”開始后,錢鍾書與陳友琴等一大批學者受到迫害。1969年至1972年,前后三年,同在文學研究所其他人員一樣,下放河南羅山、息縣、明港等地的干校,接受勞動鍛煉。在干校里,有一天,有人和錢鍾書開玩笑:要他以錢鍾書的名字,對一個“姓名對”。他們以為這是奇招,可以難倒他。誰知錢鍾書連想都沒想,脫口而出:“陳友琴?!?/p>
又有一天,一位從北京探親回到河南息縣干校的同志告訴大家,北京傳說陳友琴已經死掉了。陳友琴聽到以后大笑,立即寫下一絕:
中關園里傳消息,道是琴廬早殞身。
我在河南仰天笑,翻身戲作墜驢人。
錢鍾書讀了以后笑而和之:
嚴霜烈日慣曾經,鐵樹堅牢不壞身。
海外東坡非噩耗,祝君延壽八千椿。
從他們在困境下互相唱和的詩句,可以看出一種達觀的態(tài)度。
《萍蹤偶記》是陳友琴的第二部游記文集,1936年1月作為“創(chuàng)作新刊”之一,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書名取意于“十年滄海寄萍蹤”,收錄《上天臺》《杭江道上》《太湖》《偷閑一日在梁溪》《宣城雜憶》《山鄉(xiāng)水國說池州》《成都印象記》《出劍門關記》《溫泉峽和南泉鄉(xiāng)》等十八篇游記。書前有《卷頭語》,書末有趙景深的跋。
趙景深對《萍蹤偶記》予以佳評:“友琴平日酷嗜詩歌,所以游蹤所至,屢有題詠;且多考證,以寄其懷古的幽情。另外他還編有《清人絕句選》,可以證明他這游記是由一個富于濃摯的詩意的作者傾吐出來的。你瞧,他的文筆是多么矯健、流麗而又詼諧呵!”此書后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列入《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叢書重版。而《陳友琴集》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之一,于2014年12月出版,輯入了陳友琴先生古典文學研究論文、語文小語、讀書札記、詩抄等,蔚為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