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1930年代中國農村派主持的廣西農村調查

    2025-02-21 00:00:00劉上瓊
    經濟社會史評論 2025年1期
    關鍵詞:師專廣西農村

    摘" 要:1933至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在中國農村派代表陳翰笙的引領下,薛暮橋、劉端生等人組織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學生開展廣西農村調查。薛暮橋等人以授課方式培訓學生,學生在學校通過撰寫“農村見聞錄”等形式初步掌握了調查思路和方法。來自廣西各地的學生回到各自家鄉(xiāng)進行實地調查,獲得38個縣農村的資料和數據。中國農村派主持的廣西農村調查,為論證近代中國社會性質提供了可靠依據,同時還培養(yǎng)了一批投身革命的青年學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關鍵詞:1930年代 中國農村派 廣西 農村調查

    近年來,有關中國農村派的研究成為學界熱點,多數研究主要考察了中國農村派在無錫、保定、廣東等地所做的農村調查,并研究了他們的經濟思想。而他們在廣西的調查活動尚未得到學界關注。中國農村派在廣西主持的農村調查完全以學生為主體,調查方式也不同以往,調查成果為當時有關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利用廣西檔案館、圖書館所藏檔案、調查報告和方志等文獻,梳理1930年代中國農村派在廣西全境開展的農村經濟調查,以期深入認識中國農村派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做出的貢獻。

    一、廣西農村調查的緣起

    1929年初,陳翰笙、薛暮橋、孫冶方等人開始組織各種農村調查。當時他們已經認識到“農村經濟之衰落,在中國已成為普遍之現象”“謂欲解決中國今日生產問題,而不根本解決農村經濟問題,自無可能之理”。因此,他們走向農村,展開中國農村調查??紤]到“中國各地農村社會進化之程度,甚不一致”,陳翰笙提出“農村經濟之調查勢必分區(qū)進行,方為合理”且“只能先從農村經濟顯然特殊之地方著手調查”。他們意識到“江南、河北和嶺南是中國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而農村經濟變化得最快的地方。假如我們能夠徹底地了解這三個不同的經濟區(qū)域的生產關系如何在那里演進,認識這些地方的社會結構的本質,對于全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程序,就不難窺見其梗概,而于挽救中國今日農村的危機,也就不難得到一個有效的設計。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先從這三個地方著手,才是扼要的辦法”。陳翰笙還明確了農村調查的指導思想和側重點:“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用階級分析方法,著重點放在農村生產關系方面,用以揭露階級矛盾、階級剝削。”在1933年第二次無錫調查之后,陳翰笙聯合一批關注農村經濟的學者,于同年12月發(fā)起成立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以下稱農研會),1934年10月創(chuàng)辦月刊《中國農村》作為會刊。他們利用這些平臺揭露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的本質特征,為農村土地革命提供理論支撐,被當時的知識界統(tǒng)稱為“中國農村派”。

    從1929年夏到1935年,陳翰笙等人相繼開展了東北難民調查、無錫農村調查、保定農村調查、陜西農村調查、廣西農村調查、廣東農村調查以及魯豫皖產煙區(qū)調查等活動,獲取了大量系統(tǒng)反映農村現狀的一手資料,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農村調查報告。1935年,中國農村派以這些調查報告為論據,與“托派”“中國經濟派”展開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揭露了中國農村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廣泛宣傳了中共以土地革命為基礎的農村改造方案。

    廣東和廣西最初都被列為調查計劃之中,但是廣東的調查,陳翰笙認為“過于偏重農業(yè)技術的本身,未曾注意到農村的生產關系,仍不能給予一般研究的人們以全面的觀察”。他要求結合此前在無錫、保定等地的調查經驗,對廣東農村進行更為細致的調查研究。1933年底至1934年9月間,陳翰笙主持完成了廣東農村調查,因另有任務而未親赴廣西。

    1928年新桂系主政廣西后,為迅速發(fā)展廣西現代教育,1932年在桂林建成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以下簡稱:廣西師專),中共黨員、歷史學家楊東莼受聘擔任校長。楊東莼旋即致信陳翰笙,要求派一位熟悉農村經濟的教授,陳翰笙推薦曾參與整理無錫、保定農村調查資料的薛暮橋,并囑其擇機開展廣西農村調查。1933年1月薛暮橋到達廣西師專,在2月的開學典禮上,他以《怎樣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為題發(fā)表演講,4月發(fā)起成立了廣西師專農村經濟研究會(以下簡稱:師專農研會)。1933年夏,經薛暮橋介紹,曾協助陳翰笙開展農村調查的劉端生來到廣西師專任教,并參與薛暮橋主持的廣西農村調查工作,中國農村派組織的廣西農村調查由此拉開序幕。

    二、廣西農村調查的內容與開展步驟

    1933至1934年中國農村派主持的廣西農村調查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1933年初廣西師專開學到這年暑假,是農村調查的準備階段。廣西師專第一屆學生大部分來自廣西農村。從這年2月至6月間,薛暮橋在授課之余,要求學生根據他擬定的視角和分析框架,撰寫有關家鄉(xiāng)現狀的見聞錄。有24名學生一共撰寫了27篇農村見聞錄,涉及廣西22個縣。這些見聞錄經薛暮橋整理,全部發(fā)表于廣西師專主辦的《師專???933年第2卷第2、3期合刊《廣西農村經濟概況》專號。從7月開始,薛暮橋用自己編寫的教材提綱,讓學生了解土地關系、租佃制度、借貸制度、雇傭制度、稅捐制度等問題,引導他們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觀,以及有關中國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理論學說。此后的調查就是以見聞錄涉及的22個縣為基礎,新增16個縣。他指導學生重點考察農村的階層構成、耕地分配、農業(yè)經營、租佃和借貸、副業(yè)和農民生活水平、農村教育和農村治理等問題,這也是正式調查的主要內容。他要求學生采用舉例描述和數據量化兩種方法整合素材,以此撰寫調查報告。在學校撰寫的27篇見聞錄,為隨后實地調查做了準備。學生經過學習和撰寫見聞錄,熟悉了調查的思路、內容和方法,個人回到家鄉(xiāng)也知道如何做、做什么。

    第二階段從1933年7月至1934年4月,是廣西農村調查的正式實施階段。經過前期的醞釀和準備,1933年7月開始,在楊東莼校長的支持下,薛暮橋和劉端生組織廣西師專的學生深入廣西38個縣的農村開展正式調查。首先他們印制了統(tǒng)一的農村經濟調查表和農戶調查表,然后分成兩組,一組由薛暮橋和劉端生帶領師專農研會學生會員劉敦安、麥世法、陳權等,先后到蒼梧、博白、玉林、邕寧、龍州、柳州、容縣等縣展開調查,為期一個半月;另一組是學生持調查表回鄉(xiāng)填寫各自家鄉(xiāng)的農村狀況。暑假后,薛暮橋、劉端生領導十余名學生將兩組調查所得資料一同整理審核,并撰寫各種調查報告。9月18日,廣西師專舉行紀念儀式,薛暮橋報告了農村調查的經過。10月12日在廣西師專周年會上,薛暮橋又作了關于廣西農村經濟調查的報告。1934年初至4月,薛暮橋、劉端生等人再赴蒼梧、思恩、桂林等地進行農村調查。此時,教務主任朱克靖的中共黨員身份暴露,新桂系政府又受福建事變的影響,深感“聯共反蔣”無望,對中共態(tài)度發(fā)生很大變化。于是,1934年5月起,薛暮橋、楊東莼等中共黨員先后辭職離桂,劉端生留下完成調查報告的最后三章后辭職返滬。中國農村派組織的廣西農村正式調查歷時近一年,自此告終。

    在此期間,薛暮橋、劉端生等人還完成了一系列廣西農村調查報告,主要有《桂林六塘的勞動市場》《廣西蒼梧農村——三鄉(xiāng)八個村莊視察記》《新廣西的烏托邦—墾殖水利試辦區(qū)》《蒼梧農村雜記(一)》《蒼梧農村雜記(二)》《廣西土官田祠堂田村鎮(zhèn)公田的佃耕制》《一個落后社會的素描——廣西思恩縣》《廣西鎮(zhèn)邊縣之白苗》《“新廣西”的經濟基礎》《龍州農村觀察記》《廣西農村中的勞動婦女》《容縣玉林兩縣農村調查日記》《廣西各地的農業(yè)勞動》《廣西蒼梧桂林思恩三縣農村調查報告》《廣西蒼梧桂林思恩三縣農村調查報告(續(xù))》等。1934年6月,薛暮橋、劉端生完成了以廣西全境為對象的《廣西農村經濟調查報告》,形成了最終成果。整個調查涉及廣西38縣74村4 919戶,由于部分學生的調查表內容不完全,或不正確,為保證各地抽查的戶數不致差異過大,經過認真甄別和揀選后,《廣西農村經濟調查報告》只使用了22縣48村2 857戶的調查表。該報告于1934年6月由師專農研會刊行,全文共計九章(以下簡稱《九章版報告》);同年10月又以五章的摘要形式刊于《中國農村》創(chuàng)刊號,題為《廣西農村經濟調查》(以下簡稱《五章版報告》)。

    《九章版報告》和《五章版報告》都延續(xù)了準備階段農村見聞錄的調查主題,這兩個版本使用了更為系統(tǒng)的調查數據和資料,在內容上各有側重?!毒耪掳鎴蟾妗穼?8縣的調查資料與其他資料相互印證,探討了當時廣西農村的耕地分配、農業(yè)經營、租佃制度、借貸制度、雇傭制度、農村副業(yè)和墾荒等方面的基本狀況,比較了廣西農村與全國其它區(qū)域,尤其是與無錫、保定農村在上述八個方面的區(qū)域差異。《五章版報告》通過詳細的調查數據,歸納了廣西不同區(qū)域農村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對蒼梧(蒼梧道治,近代廣西開埠最早的地方)、桂林(桂林道治,廣西政治中心)、思恩(屬柳江道,廣西社會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qū))三個發(fā)展水平不同的縣,在多方面進行更精細的對比。兩個版本的報告結論相同。

    第三階段從1934年5月薛暮橋等人離桂至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之前,為廣西農村調查的后續(xù)發(fā)展階段。薛暮橋等人離桂后,直接參與調查全過程及受薛暮橋影響的師專學生,又繼續(xù)在廣西進行了一系列農村調查。他們進入前期調查未涉及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如凌煥衡深入到鎮(zhèn)邊縣白苗地區(qū);路璋進入融縣苗族村;陶?;?、路偉良到達融縣和大苗山的苗、瑤等少數民族村寨;劉敦安深入到桂西原土司地區(qū)農村。他們的調查內容包括各個民族村寨的生產生活狀況,部分調查還涉及農村特色產業(yè),如韋若松、陳業(yè)堃對玉林縣農村手工棉織業(yè)的調查,陳大文對富川、賀縣、鐘山三縣礦區(qū)附近農民礦工生活狀況的調查。這些農村調查的最終成果大多發(fā)表在《中國農村》《中國經濟》等刊物上。廣西師專學生后續(xù)開展的農村調查不僅拓寬了薛暮橋廣西農村調查的地域范圍,而且有助于深入認識廣西農村的實際狀況。劉敦安、麥世法等學生畢業(yè)后則成為全國農研會的成員。

    三、廣西農村調查的特色

    薛暮橋主持的廣西農村調查與陳翰笙主持的廣東農村調查,實現了陳翰笙對廣東、廣西農村調查的構想,將中國農村派的調研范圍從東部省份延伸至南部和西南省份。在廣西農村調查中,薛暮橋等人延續(xù)了中國農村派在無錫和保定農村調查的指導思想,但是,具體的實施過程和調查的分析報告則有所不同。

    在調查的前期準備階段,無錫、保定、廣東的農村調查主要依托科研機構,調查人員受過專業(yè)化社會調查的訓練,而廣西農村調查則完全依托廣西師專。薛暮橋發(fā)起成立的師專農研會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顧問,薛暮橋、劉端生等人通過教學完成了調查人才的培訓。廣西師專第一屆學生成為展開廣西農村調查的主力軍。組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調查團隊,可視為中國農村派將教書育人與農村調查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這在正式調查開展中顯示出兩個獨特的優(yōu)勢:其一,參與調查的學生籍貫覆蓋廣西各縣,他們各自回鄉(xiāng)調查,將調查的實際范圍擴大到全?。黄涠?,學生均為農家子女,在開展調查時能夠像薛暮橋在家鄉(xiāng)——江蘇無錫禮社村開展調查時一樣,無需顧及身份差異,將調查可能遭到的實際阻礙最小化。而無錫、保定的調查人員多是外來人員,因此開展期間經常要爭取當地政府和士紳的配合。

    廣西農村調查沒有按照無錫、保定的分區(qū)抽樣調查法,而是將全省調查與部分地區(qū)的重點調查相結合。1930年代初,還有另外兩次有中國農村派代表人員參與的廣西農村調查。一次在1933年秋,中國農村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千家駒,與當時全國知名的農村經濟專家韓德章、吳半農,應廣西省政府之邀,調查廣西全省經濟,最終由千家駒和韓德章合著完成《廣西省經濟概況》,于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刊行,并列入“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叢刊(第八種),涵蓋農業(yè)、工業(yè)、金融、外貿四大主題,其中農業(yè)部分以農業(yè)經營、租佃制度和借貸制度為主題,涉及12縣780戶;選擇的地點“可以代表某縣與其臨近各縣之一般情形者”,而且“各縣所調查之農家大多數集中于同一區(qū)域,亦間有在相隔離之兩地各作調查者”。另一次緣于陳翰笙和孫曉村在1933年夏分別受聘為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以下稱農復會)的委員和專員,他們直接參與農復會對蘇、浙、豫、陜、滇、桂六省農村調查的策劃與組織。是年12月,農復會派岑德彰、汪世民、蘇甲薰、羊冀成4人根據陳翰笙等人的調查方案和調查表格,到廣西開展為期三個月的農村調查,共走訪了5縣(蒼梧、邕寧、柳州、桂林、龍州)22村983戶,也對土地問題、租佃制度、農村副業(yè)、借貸制度、地方災害、苛捐雜稅、農村治理等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最終報告《廣西省農村調查》由羊冀成于1934年10月底完成,1935年以行政院農復會的名義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千家駒的調查和農復會的調查皆在薛暮橋等人的調查之后,且只有廣西師專的調查是由中國農村派直接主持的。值得注意的是,因農復會內彭學沛等人的反對,《廣西省農村調查》在劃分農村階級構成上并未貫徹陳翰笙的理念,而采用地主、自耕農、半自耕農、佃農、雇農的劃分,但調查內容仍以農村生產關系為主,從天災人禍、帝國主義商品傾銷、城鄉(xiāng)關系、農村金融等多個角度分析廣西農村深陷危機的致因,在整體上支持了薛暮橋等人在《廣西農村經濟調查報告》中所得出的結論。

    在調查報告的撰寫方式和內容上,廣西農村調查自有獨特之處。其一,以見聞錄、農村通訊等短篇報告形式,作為階段性成果幾乎貫穿了調查的全過程。如,準備階段學生完成的見聞錄,薛暮橋在第一份廣西農村通訊《桂林六塘的勞動市場》中節(jié)錄了吳萬和所作的《六塘游記》,其后薛暮橋與劉端生又圍繞蒼梧、思恩和柳州寫作了多篇農村通訊,為最終的《廣西農村經濟調查報告》奠定了前期基礎。其二,兩個版本的《廣西農村經濟調查報告》在內容上格外注重區(qū)域內部和區(qū)域間的比較。其中,《九章版報告》突顯了廣西農村在耕地分配、農業(yè)經營、租佃制度、借貸制度、雇傭制度、農村副業(yè)和墾荒等方面與無錫、保定兩個地區(qū)農村的顯著差異。該報告認為,廣西6道內近七成的農戶是自耕農和自耕兼佃農,雇農只占5%。在此基礎上按剝削關系劃再分出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可知,廣西的自耕農半數以上為貧農,佃農幾乎全是貧農,而85%的富農為自耕農。若以耕地分配而言,無地和占地10畝以下的農戶占總戶數的近80%,占總戶數不足2%的地主富農占總耕地的1/4以上;而地主富農的戶均耕種面積不過30畝上下,貧農戶均不足6畝。廣西農村仍保持相當的封建色彩:地權趨于集中而經營狹小,租佃經營占比較低,雇傭勞動不占主導且多集中于中等以上經營,各種形式的高利貸仍在許多地方盛行。同時,廣西近代城市和工業(yè)的興起使許多地主經濟漸趨分解,高利貸日漸萎縮,雇傭勞動在農村已相當普遍,雇傭長工的農業(yè)經營耕地已占總耕地數的23%左右,出現了100多家近代農墾公司,加上制糖、榨油等農產品加工業(yè)的發(fā)展,說明說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有所發(fā)展。

    《五章版報告》通過比較蒼梧、桂林和思恩三縣農村,突出了廣西內部不同區(qū)域在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經濟形態(tài)等方面的差異,這是無錫、保定、廣東等地的調查沒有注意的方面。如蒼梧縣因開埠較早且靠近廣東,資本主義發(fā)展程度較高,借貸利率較桂林、思恩為最低,但蒼梧縣不僅仍以地主經濟為主導,而且地主、富農大多仍靠租佃經營,自耕農不足20%,無地農戶近50%,當地的租佃比重、占地5畝以下的小土地所有者和10畝以下的小農經營的增速,均遠超桂林和思恩。蒼梧一方面因地權高度集中,地主的耕地占比遠高于桂林、思恩;另一方面卻因土地經營狹小、分散而導致雇傭勞動發(fā)展低于桂林、思恩。與蒼梧縣相反,思恩縣地處廣西西北、靠近貴州,地形多山、耕地細碎,自耕農占70%左右,無地農戶約占10%,占地50畝以上的地主、富農不足1%,地權分散且經營狹小,租佃比重則遠低于蒼梧和桂林,雇傭勞動多由貴州災荒時收買的農奴、奴隸構成,農民因沾染煙毒而畸形出租土地的現象也比較多,因而雇工數雖多于蒼梧、桂林,卻并非源自資本主義發(fā)展,思恩縣的借貸利率較蒼梧、桂林為最高。而靠近湖南且長期作為廣西政治中心的桂林縣,從地主到貧農的土地使用面積為三縣最高,桂林一方面地權集中程度、租佃比重不比蒼梧,另一方面農戶間的換工、互助制度如思恩般普遍,且整體借貸利率高于蒼梧而低于思恩。桂林資本主義經營的發(fā)展不比蒼梧,封建色彩又較思恩為淡,整體情況介于兩縣之間。三縣農村的情況“合并而成廣西現階段中各地經濟發(fā)展狀況的一個系列”,突出了近代廣西內部各地農村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與發(fā)展形態(tài)。

    兩個版本的《廣西農村經濟調查報告》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如就整個農村而論,廣西農村是在普遍衰落……如就個別農戶而論,廣西農民在向兩極分化;少數富農漸從衰落之中掙扎出來,貧農和多數中農是在趨向貧困底深淵。再從生產關系而論,家長制的小農和小商品生產者還占絕大優(yōu)勢;不過種種封建殘跡已在漸趨消減,同時資本主義底因素也已相當發(fā)展?!苯鷱V西農村的基本狀況和發(fā)展趨勢就是當時中國千萬個農村的一個縮影。

    四、廣西農村調查的貢獻

    薛暮橋等人組織的廣西農村調查不僅影響了中國農村派后續(xù)在其他省份的農村調查,而且還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做出了積極貢獻。

    1928年,中共“六大”明確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但是黨內仍然有人認為中國社會已是資本主義占優(yōu)勢,黨外也有學術派別攻擊中共的理論主張,形成了中國思想界的一場論戰(zhàn)。該論戰(zhàn)分為三個階段:中國社會性質論戰(zhàn)、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zhàn)。從1929年底至1933年,中國社會性質論戰(zhàn)和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基本同時進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術派別有力地批駁了那種認為中國社會已無封建階級且已資本主義化的謬論,但這個階段的論戰(zhàn)“大體上還是局限和停留在理論的闡釋和論辨上,還缺乏充分的具體的調查研究資料來有力地證實自身觀點的正確性;所涉及的范圍內還留下許多不足或空白,特別是關于農村社會性質問題有待于繼續(xù)深入探討”。由中共黨員組成的中國農村派,以在河北、江蘇、廣東和廣西各地農村調查的資料為主要依據,于1934年至1935年在上海等地,將論戰(zhàn)深入推進到爭論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階段。此階段的論戰(zhàn)以地權集中等土地問題為核心,主要圍繞近代中國農村性質與中國革命的關系等問題展開。

    在論戰(zhàn)中,中國農村派代表人物陳翰笙、薛暮橋、錢俊瑞等人多次利用廣西農村調查的數據和資料,支撐他們的觀點,從學理上論證以農民土地革命為中心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論斷。如薛暮橋在《中國農業(yè)生產關系底檢討》中,運用廣西農村調查中有關耕地占有與使用,不同階層的農業(yè)經營狀況等方面的數據,提出封建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交錯存在于廣西農村,封建殘余相對占優(yōu),資本主義發(fā)展水平較低。錢俊瑞在《中國現階段底土地問題》中引用廣西農村調查有關土地所有權和農業(yè)經營方式變化等方面的資料,著重分析了地權集中、耕地使用分散、收租經營占主體等問題,在此基礎上闡述了農業(yè)生產力衰落的趨勢,并對土地問題提出初步解決方案。

    由于種種原因,陳翰笙未能直接參與論戰(zhàn),但是他通過為太平洋國際學會編寫英文論著《農村中國:中國作者文獻選編》,向國際學界傳達了他對于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基本觀點。在該書第二部分的第六篇中,陳翰笙引用《五章版報告》的數據,詳盡分析了近代廣西農村不同階級占有和使用勞動力的狀況,論證了中國農村社會仍是封建勢力占主導的觀點,擴大了廣西農村調查和中共土地革命主張在海外的影響。

    1934年下半年1935年,廣西師專也發(fā)生了農村社會性質的爭論。1934年薛暮橋等人相繼離桂后,新桂系政府為清除楊東莼等人在師專的影響,通過王公度發(fā)起思想清算和政治攻擊。受廣西農村調查影響的學生陳大文、陳業(yè)堃、陶?;?、路偉良、何礪鋒、馬哲民等組成“史派”(即斯大林派),以《廣西農村經濟調查報告》為基本素材,在??对卵馈飞习l(fā)表文章并出版《普羅米修斯》壁報和中國社會性質??c施云等反對派就中國革命道路與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展開論戰(zhàn)。陶保桓在《一九三五年的中國農村》一文中,運用廣西農村調查有關農村經濟衰落的資料,闡述了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必要性。馬哲民運用廣西農村調查注重農村生產關系等資料,支持社會主要生產關系決定社會性質、中國社會仍是封建性占主導等觀點。論戰(zhàn)最后因時任校長郭任吾的強行打壓而終止,但進步師生用學術成果宣傳了中共土地革命的主張。

    中國農村派通過組織廣西農村調查,使一批學生了解了中共及其民主革命的理論,了解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和基本道路,由此部分學生畢業(yè)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投身于廣西的革命斗爭。劉敦安、麥世法、凌煥衡、梁寂溪、陶?;傅热藚⒓恿俗笥医鶕氐闹亟üぷ?,后來,劉敦安、麥世法和張鎮(zhèn)道分別擔任了中共廣西省軍團(直屬南方臨時工委)的書記和委員,梁寂溪任中共蒼梧縣委書記,陶?;溉沃泄擦葜Р繒洝?箲?zhàn)期間國共兩黨合作,楊東莼再次受邀來桂,負責組建廣西地方建設干部學校(后改組為廣西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他聘請參加過廣西農村調查的第一屆師專學生凌煥衡、雷劍、伍游、劉健雄、覃炳瑒、覃秉壽、路偉良、張鎮(zhèn)道、陶?;傅龋瑩沃笇T等各級職務。薛暮橋在回憶中將這一時期的廣西地方建設干部學校稱為“師范專科學校的進一步的發(fā)展,規(guī)模也更大,且由黨的直接領導”,推動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廣西的發(fā)展。

    總之,薛暮橋等人將中國農村派的農村經濟調查推廣到廣西,將教書育人與農村調查結合起來,組織廣西師專第一屆學生參與農村調查實踐,為廣西培養(yǎng)一批青年革命骨干。由于學生來自廣西各地,借助這個有利條件,調查范圍涉及38個縣,是中國農村派組織的最大規(guī)模的農村經濟調查之一。廣西農村調查遵循中國農村派的指導思想,結合廣西地方社會的特點,在很多方面實現了創(chuàng)新。這次調查的成果豐富,又時逢中國思想界關于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因此成果被廣泛征引,為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國農村派的農村經濟調查盡管沒有起伏跌宕、震撼人心的故事,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將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社會相結合的實踐過程,也是知識分子投身革命的典型事例。

    本文作者劉上瓊,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西桂林" 541004

    (責任編輯" "王培利)

    *" "本文系2021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20世紀30、40年代振興廣西農村經濟的理論與實踐”(21BZS00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李章鵬:《20世紀二三十年代陳翰笙農村調查的歷史考察》,《河北學刊》2006年第2期;史志宏:《無錫、保定農村調查的歷史及現存無、保資料概況》,《中國經濟史研究》2007年第3期;張麗、李坤:《陳翰笙與中國土地革命和無錫保定農村調查》,《中國農史》2019年第3期;范世濤:《陳翰笙與國立中央研究院無錫農村經濟調查》,《中國經濟史研究》2020年第5期。

    有關陳翰笙、薛暮橋等中國農村派代表人物在農村調查中所形成的經濟思想研究見:葉世昌、苗欣宇:《陳翰笙民主革命時期的經濟思想》,《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張雪英:《試論陳翰笙有關中國農村研究的思想與方法》,《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何宛昱:《陳翰笙學術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楊歡進:《薛暮橋經濟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陸發(fā)春:《抗戰(zhàn)初期薛暮橋對農民動員問題的歷史認知》,《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0年第3期。

    陳翰笙:《中國農村經濟研究之發(fā)軔》(1930年7月),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二輯),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4頁。

    陳翰笙:《中國農村經濟研究之發(fā)軔》(1930年7月),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二輯),第7頁。

    陳翰笙:《中國農村經濟研究之發(fā)軔》(1930年7月),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二輯),第5頁。

    陳翰笙:《廣東的農村生產關系與農村生產力》(1934年9月),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二輯),第93頁。

    錢俊瑞:《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成立前后》(1981年11月),薛暮橋、馮和法編:《〈中國農村〉論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頁。

    汪效駟:《陳翰笙與“中國農村派”》,《中共黨史資料》,2007年第2期,第168—169頁。

    無錫、保定調查報告的原稿現已失傳,現留存的第一次無錫、保定調查的資料主要為分戶經濟調查表等,但據學者考證,無錫調查的部分內容或保留于英語文獻之中,或通過陳翰笙、薛暮橋等農研會成員的研究成果來展現,見范世濤:《陳翰笙與國立中央研究院無錫農村經濟調查》,《中國經濟史研究》2020年第5期;保定農村調查的部分內容則在張培剛有關清苑農村的研究成果中有所體現,見史志宏:《無錫、保定農村調查的歷史及現存無、保資料概況》,《中國經濟史研究》2007年第3期。其它地區(qū)的農村調查報告如《工業(yè)資本與中國農民——中國煙草種植者生活研究》,英文原版1939年由國際太平洋學會出版,中文版可參見陳翰笙:《帝國主義工業(yè)資本與中國農民》,陳絳譯,汪熙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黑龍江流域的農民和地主》《難民的東北流亡》《廣東的農村生產關系與農村生產力》等調查報告見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二輯);《崩潰中的關中的小農經濟》《破產中的漢中的貧農》《一九三四年廣西農村經濟概況調查報告》等調查報告見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三輯),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年。

    此次論戰(zhàn)的相關論文結集為《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zhàn)》,1936年由新知書店出版。

    陳翰笙:《廣東的農村生產關系與農村生產力》(1934年9月),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二輯),第94頁。

    24名學生分別是凌煥衡、譚裕、劉敦安、韋偉吾、劉榮暉、張謙儒、雷劍、羅傳翼、路璋、魏鼎勛、黎啟寶、李憲華、吳萬和、王劍功、麥世法、梁寂溪、李捷三、伍游、蔣奇芬、石玉崑、劉健雄、馮成禮、覃炳瑒、覃秉壽。他們調查的22縣分別為邕寧縣、永淳縣、武鳴縣、賓陽縣、桂平縣、貴縣、武宣縣、博白縣、北流縣、信都縣、桂林縣、永??h、全縣、龍勝縣、平樂縣、恭城縣、鐘山縣、融縣、思恩縣、河池縣、靖西縣、鎮(zhèn)結縣。他們之所以撰寫了27篇見聞錄,是因為魏鼎勛、吳萬和、覃秉壽各寫了2篇,其余學生各寫1篇,詳見《師專??返?卷第2、3期合刊,1933年,“目錄”。

    薛暮橋:《薛暮橋回憶錄》,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22年,第43—44頁。

    《師專??返?卷第2、3期合刊,1933年。

    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桂林文史資料(第20輯)——三十年代廣西師?!?,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年,第16、153頁;薛暮橋:《薛暮橋回憶錄》,第44—45頁。

    范世濤,薛小和:《薛暮橋年譜:1904—1952》,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年,第96頁。

    朱克靖于1922年加入中共黨員,大革命期間參與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32年10月廣西師專建校后,經楊東莼聘請,任教務主任,此時改名為朱篤一,見薛暮橋:《薛暮橋回憶錄》,第42—43頁。

    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桂林文史資料(第20輯)——三十年代廣西師專》,第5—6頁;薛暮橋:《薛暮橋回憶錄》,第47—48頁。

    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三輯);范世濤、薛小和:《薛暮橋年譜:1904—1952》。

    薛暮橋、劉端生:《一九三四年廣西農村經濟概況調查報告》(1934年),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三輯),第610頁;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桂林文史資料(第20輯)——三十年代廣西師?!?,第153頁。

    《九章版報告》初版的封面題為《廣西農村經濟調查報告》,導言部分又題做《廣西農村經濟概況調查報告》(《桂林文史資料(第17輯)——人物專輯》第146頁、《桂林文史資料(第20輯)——三十年代廣西師專》第153頁及《薛暮橋回憶錄》中均有提到這一名稱),該報告印數很少,1983年薛暮橋返桂,由當初參與正式調查的師專學生梁寂溪找到一份孤本,在北京先由《紅旗調查材料》分三期重刊,后收入中國展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三輯),重新命名為《一九三四年廣西農村經濟概況調查報告》,但刪去了初版末尾附帶的幾組調查表格。

    薛暮橋、劉端生:《一九三四年廣西農村經濟概況調查報告》(1934年),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三輯),第609—611、614頁。

    劉端生:《蒼梧農村雜記》(1934年2月),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三輯),第600頁。

    劉端生:《一個落后社會的素描——廣西思恩縣》,《新中華》第2卷第10期,1934年,第78頁。

    1934年春對蒼梧、桂林、思恩三縣的農村調查結束后,劉端生將調研所得資料整理成《廣西蒼梧桂林思恩三縣農村調查報告》,對三縣農村生產關系的各方面狀況作了詳細的闡述和統(tǒng)計,并通過請農戶回憶的方式對比了五年來當地經濟的變遷趨勢(1929—1934年),并于1935年分兩篇刊于《國際貿易導報》?!段逭掳鎴蟾妗芳闯浞诌\用了劉端生所作的三縣對比。見薛雨林、劉端生:《廣西農村經濟調查》,薛暮橋、馮和法編:《-〈中國農村〉論文選》,第431頁;劉端生:《廣西蒼梧桂林思恩三縣農村調查報告》,《國際貿易導報》第7卷第2期,1935年,第85頁;劉端生:《廣西蒼梧桂林思恩三縣農村調查報告(續(xù))》,《國際貿易導報》第7卷第3期,1935年,第109頁。

    如凌煥衡:《廣西鎮(zhèn)邊縣之白苗》,《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會報》第1期,1934年,第8—9頁;路璋:《廣西融縣苗人農村經濟調查材料》,《中國經濟(南京)》第2卷第7期,1934年,第1—6頁;黃宜生:《廣西扶南縣農村概況》,《農報》第1卷第26期,1934年,第680—681頁;黃宜生:《廣西扶南農業(yè)經營的特點》,《農報》第2卷第12期,1935年,第401—402頁;農瑞康:《廣西龍州的土官》,《中國農村》第1卷第4期,1935 年,第74—79頁;農瑞康:《廣西龍州的“戶掌田”制度》,《中國農村》第1卷第5期,1935年,第73—75頁;梁寂溪:《中國農村生產關系的特質(附表)》,《師訓》第5期,1935年,第77—90頁;黎啟寶:《廣西永淳的鄉(xiāng)村建設與農民》,《東方雜志》第32卷第2號,1935年,第79—81頁;韋若松:《廣西手工業(yè)衰落的一個縮影——玉林縣手工織染布業(yè)之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衰落》,《中國經濟(南京)》第3卷第2期,1935年,第1—2頁;陳業(yè)堃:《廣西玉林手工棉織高機業(yè)》,《中國農村》第1卷第6期,1935年,第81—83頁;麥法朗:《廣西水巖壩礦區(qū)的工農生活》,《東方雜志》第32卷第20號,1935年,第105—107頁;向農:《廣西賓陽縣農村經濟之現狀》,《復興月刊》第4卷第8期,1936年,“大學文壇”第19—25頁;魏鼎勛:《旅行雜筆:廣西融羅苗疆談叢(待續(xù))》,《新中華》第4卷第16期,1936年,第69—72頁;魏鼎勛:《旅行雜筆:廣西融羅苗疆談叢(續(xù)完)》,《新中華》第4卷第17期,1936年,第65—69頁;陶?;福骸渡睿簭V西苗猺婦女生活》,《女青年月刊》第15卷第1期,1936年,第31—38頁;陳大文:《富賀鐘礦區(qū)的工人生活》,《西南青年》第2卷第5期,1941年,第23—25頁;劉敦安:《土司制度的經濟基礎》,《中國農村》第8卷第5、6期合刊,1942年,第9—22頁;路偉良:《桂北黔南苗傜各部族的經濟生活》,《旅行雜志》第18卷第5期,1944年,第33—49頁。

    《師專??返?卷第2、3期合刊,1933年,第165—166頁;樊秋實編:《近代中國農村問題研究資料匯編》(第50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472頁。

    無錫農村經濟調查在1929年至1933年間先后依托于不同的機構,1929年至1931年的調查依托于王寅生領導的“中研院”無錫農村經濟調查團(共計45人),1932年至1933年的調查由無錫當地的農研會成員開展,1930年的保定農村經濟調查依托于“中研院”社會學組和北平社會調查所組成的調查團(共計68人),1933年底的廣東農村經濟調查依托于中山文化教育館,調查團成員主要來自“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山文化教育館和嶺南大學,見陳翰笙:《四個時代的我》,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46頁;范世濤:《陳翰笙與國立中央研究院無錫農村經濟調查》,《中國經濟史研究》2020年第5期,第169—173頁。

    薛暮橋:《薛暮橋回憶錄》,第38頁。

    陳翰笙:《四個時代的我》,第46—47頁。

    12縣分別是宜山、南丹、融縣、全縣、陽朔、賀縣、百色、果德、龍州、賓陽、郁林、藤縣,詳見千家駒、韓德章、吳半農:《廣西省經濟概況·序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編:《廣西省農村調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序”。

    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編:《廣西省農村調查》,第25—26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84輯),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年,第33—34頁。

    《師專??返?卷第2、3期合刊,1933年,第137—145頁;暮橋:《桂林六塘的勞動市場》(1933年5月21日),《新中華》第2卷第1期,1934年,第261頁。

    薛暮橋所作分別為:雨林:《廣西蒼梧農村—三鄉(xiāng)八個村莊視察記》(1933年7月),《新中華》第2卷第2期,1934年,第83—84頁;雨林:《新廣西的烏托邦—墾殖水利試辦區(qū)》(1934年3月),《新中華》第2卷第11期,1934年,第84—86頁。劉端生所作分別為:端:《蒼梧農村雜記(一)》(1934年1月),《新中華》第2卷第7期,1934年,第215—217頁;端:《蒼梧農村雜記(二)》(1934年1月),《新中華》第2卷第8期,1934年,第84—86頁;端:《蒼梧農村雜記》(1934年2月20日),《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會報》第2期,1934年,第12—16頁;再生:《廣西土官田祠堂田村鎮(zhèn)公田的佃耕制》,《新中華》第2卷第8期,1934年,第83—84頁;端:《一個落后社會的素描——廣西思恩縣》(1934年4月),《新中華》第2卷第10期,1934年,第78—80頁。

    薛暮橋、劉瑞生:《一九三四年廣西農村經濟概況調查報告》(1934年),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三輯)。

    詳見薛雨林、劉端生:《廣西農村經濟調查》,薛暮橋、馮和法編:《〈中國農村〉論文選》。

    詳見薛雨林、劉端生:《廣西農村經濟調查》,薛暮橋、馮和法編:《〈中國農村〉論文選》,第444頁。

    薛暮橋:《薛暮橋回憶錄》,第68—69頁。

    余霖:《中國農業(yè)生產關系底檢討》(1935年),薛暮橋、馮和法編:《〈中國農村〉論文選》,第166頁。

    錢俊瑞:《中國現階段底土地問題》(1934年8月),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二輯),第193、197—198頁。

    Agrarian China: Selected Source Materials from Chinese Authors. Complied and Translated by the Research Staff of the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1939, pp. 80-85.

    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桂林文史資料(第20輯)——三十年代廣西師?!?,第167—168頁。

    《月牙》第3、4期合刊,1936年,第22—28、73—97頁。

    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桂林文史資料(第20輯)——三十年代廣西師專》,第167—183頁;范世濤、薛小和:《薛暮橋年譜:1904—1952》,第113頁。

    中共柳州市委黨史資料征集小組辦公室編:《柳州市黨史資料》(內部刊物),1985年,第19—24頁;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員會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著:《中共廣西黨史大事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4、105、109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柳州市柳北區(qū)委員會,柳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來賓市檔案館編:《中國戰(zhàn)時農都史話》,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21年,第148—149頁。

    廣西師專畢業(yè)生的工作履歷信息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檔案館藏:《教育工作人員登記卡片(覃秉文、覃秉壽、覃舜恩、覃秀□、覃秉鏞、覃衛(wèi)斌)》,檔案號:L007-001-0174-0010;《教育工作人員登記卡片(雷敏潔、雷劍、雷光慧、雷炳芹、雷炳箴、雷炳耀)》,檔案號:L007-001-0184-0011;《教育工作人員登記卡片(麥有權、麥培熙、麥蔭廉、麥世法、麥英、麥若鵬)》,檔案號:L007-001-0216-0007;《教育工作人員登記卡片(凌劍鳴、凌錦似、凌懷文、凌煥衡、凌燦承)》,檔案號:L007-001-0223-0010;《關于送廣西省行政干部訓練團保留人員姓名表懇予配備給養(yǎng)及民夫以便應用給廣西省政府的代電》,檔案號:L029-001-0001-0008;《廣西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平桂區(qū)訓練班第五期通訊錄》,檔案號:L029-001-0010-0015;《飭覃炳瑒速來廣西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到職給武宣縣政府的拍電》,檔案號:L030-001-0004-0011;《回湯有雁另有任用遺職派覃炳瑒接充給廣西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的代電》,檔案號:L030-001-0004-0012;《廣西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指導科長路偉良奉調離職遺缺以訓導劉健雄接充請察照任命給廣西省政府的代電》,檔案號:L030-001-0004-0014;《送去劉健雄任狀希查收給領給廣西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的代電》,檔案號:L030-001-0004-0015;《關于李萍程、覃炳瑒等四員核準任用為廣西省訓練團訓導并核定薪級給廣西省政府秘書處人事室的函》,檔案號:L030-001-0006-0023;《關于李萍程、覃炳瑒等四員經核準任用為廣西省訓練團訓導應查照辦理給廣西省政府秘書處人事室的函》,檔案號:L030-001-0006-0038;《黨務工作人員任用審查表(覃炳瑒、王祥生、李漫濤)》,檔案號:L030-001-0011-0044。另外,其他歷史文獻也提供了相關信息,如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黨史研究室,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政廳編:《中共廣西黨史人物傳》(第二輯),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29—143頁;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黨史研究室,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政廳編:《中共廣西黨史人物傳》(第三輯),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7—150頁;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桂林文史資料(第20輯)——三十年代廣西師?!罚?6—49頁。

    薛暮橋:《薛暮橋文集》(第九卷),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年,第161頁。

    猜你喜歡
    師專廣西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拉薩師專?馬云教育基金啟動 : 捐資一億,十年賦能3000名西藏一線教職人員
    留學(2019年13期)2019-08-08 05:29:17
    行走在涵養(yǎng)“童心”的教改路上
    ——江蘇省連云港師專二附小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實踐
    江蘇教育(2018年65期)2018-11-02 03:37:22
    廣西廣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廣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拉薩師專藏族大學生英語學習成敗歸因的調查與分析
    西藏科技(2016年10期)2016-09-26 09:01:53
    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研究:以桐城師專為例
    廣西出土的商代銅卣
    大眾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中國記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沁水县| 房产| 通渭县| 汉阴县| 武功县| 嘉祥县| 焦作市| 宜兰县| 通城县| 涿州市| 栖霞市| 明水县| 张家界市| 永宁县| 缙云县| 鄂州市| 海原县| 泉州市| 钦州市| 湄潭县| 区。| 木兰县| 林口县| 额济纳旗| 涿鹿县| 阜城县| 宁城县| 南涧| 小金县| 会东县| 耒阳市| 兖州市| 武宁县| 建瓯市| 新河县| 汤原县| 淳安县| 新绛县| 那曲县| 安化县| 北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