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悶熱與潮濕給霉菌帶來了滋生環(huán)境,室內(nèi)物品容易發(fā)霉。所以在中國很多地方把農(nóng)歷六月初六稱為“曬霉日”。古時讀書人喜歡在這一天曬書,于是又把六月初六稱為“曬書節(jié)”。也有另一種版本說七月初七是“曬書節(jié)”。
曬書,又稱“曝書”,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經(jīng)書及衣裳,不蠹?!?/p>
古代文人對曬書有很多講究,唐代有個叫陸龜蒙的“癖好藏書”之人,收藏了各類書籍3萬多冊。陸龜蒙在《襲美以公齋小宴見招因代書寄之》一詩中寫道“: 早云才破漏春陽,野客晨興喜又忙。自與酌量煎藥水,別教安置曬書床?!边@個“曬書床”的形狀史料中并沒有詳細記載,結合圖書晾曬的特性,大致是專門為烘干書籍而定做的一種木制支架或木平臺。
曬書護書習俗一直延續(xù)到宋代。宋代是中國文化的鼎盛時期,圖書出版和流通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官方和私人藏書也多了起來。在當時就有數(shù)千名的收藏家,有些收藏家藏書多達萬冊。為了防止藏書被蟲子和霉菌損壞,藏書人每年都要將書晾曬一次。與前朝學人相比,宋代文人曬書不僅雅致,還誕生了曬書的娛樂圈子,他們把曬書變成了“曬書會”,把圖書曝光活動發(fā)展成文人定期的聚會活動。
北宋時期,朝廷每年舉辦一次具有書展性質(zhì)的文化活動,為朝廷官員瀏覽國家藏書提供了一個有益的閱覽平臺。
宋代秘書省收藏的書畫一年一次被曝光。由于書畫數(shù)量較多,一般從三伏天開始晾曬,直到八月份才結束。在曬書過程中,皇帝會召集尚書、侍郎、學士等官員,并在亭子里設宴欣賞書籍。在曬書那天,宋代政府中的高官大都能參加讀書會,他們不僅可以參觀各種圖書,還可以在曬書單上題字,是個非常優(yōu)雅的活動。古代,朝廷還舉行高層出版會議,私人出版的圖書有時也有小規(guī)模的文人聚會,與現(xiàn)在的圖書發(fā)行研討會活動形式差不多。蘇軾在湖州為官,在他任期第二年曝光了自己收藏的書畫作品,為此還邀來不少朋友觀賞。葉夢得是兩宋時期著名的圖書收藏家,他住在湖州婺城,喜歡邊曬書邊看書,成了被人津津樂道的軼事。
清代學者朱彝尊,滿腹經(jīng)綸。有一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這天,他袒肚露胸曬著太陽,說是在曬書。正巧被微服私訪的康熙皇帝看到了,經(jīng)過一番交談,康熙皇帝覺得朱彝尊是個飽學之士,于是就冊封他為翰林院檢討,負責撰修《明史》,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摘自《清遠日報》朱先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