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horse-face skirt structure and its modern design
摘要: 基于文化自信與傳統(tǒng)文化振興的背景下,馬面裙代表著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走進大眾視野、走向國際舞臺。文章縱向整理馬面裙發(fā)展的歷史脈絡、橫向梳理馬面裙的款式差別,同時立足現(xiàn)代服裝設計,對于馬面裙從平面結構的對比到立體形態(tài)的差異進行拓展研究。采用實驗法、比較研究法,將馬面裙實物數(shù)據(jù)為基礎樣本,進行實物復原和形制特征記錄。同時依據(jù)現(xiàn)代裙裝結構制版方法,進行相同數(shù)據(jù)的多樣本制作和橫向的形制比對。采用概率邏輯分析,從平面結構的比對到立體形態(tài)的差異進行拓展分析。通過對比實驗結果,就馬面裙的結構復原、改良方案和創(chuàng)新視角展開設計思辨。
關鍵詞: 馬面裙;形制結構;實驗分析;傳統(tǒng)服飾;設計思辨
中圖分類號: TS941.2; K876.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5)02期數(shù)-0010起始頁碼-11篇頁數(shù)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5.02期數(shù).002(篇序)
馬面裙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具有標志意義的裙裝。關于馬面裙的研究已有不少學者為人們提供了詳盡的歷史文獻及實物圖片資料,研究內容多集中對馬面裙的發(fā)展歷史、紋樣圖案、面料、色彩等方面的總結。選取馬面裙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希望通過對于馬面裙的研究窺探傳統(tǒng)服飾的美學特征;另一方面對馬面裙的研究緣起“迪奧馬面裙事件”,面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被抄襲和盜用時,作為服裝工作者、學習者,應當用好專業(yè)知識,保護、弘揚、繼承傳統(tǒng)文化。隨著傳世馬面裙實物被越來越多地發(fā)掘展示,關于馬面裙的研究,從制作到工藝,從面料到紋樣,從歷史資料的考證到實物數(shù)據(jù)的測量,成果頗豐。鮮有結合現(xiàn)代裙式、現(xiàn)代制版的對比考慮,本文通過實驗的方法制作馬面裙及對應的現(xiàn)代裙式,通過對比法,探究馬面裙在現(xiàn)代生產中的可能性。
1"馬面裙的歷史及其形制特征
1.1"馬面裙的歷史起源與發(fā)展
孟暉在《開衩之裙》中指出,宋代的旋裙與馬面裙存在著淵源關系,其缺胯結構被認為是馬面裙結構的雛形。北宋江休復所著《江鄰幾雜志》中有這樣一條記錄“婦人不服寬袴與襜,制旋裙,必前后開胯,以便乘驢”。旋裙的主體是由兩片面積相等、彼此獨立的裙裾組成,制作裙身時,將兩扇裙片部分疊合到一起,再縫連在腰片上。宋代黃昇墓出土的黃褐色絹印靛藍小點花裙(圖1),其“裙子用四片料子分縫,每兩片豎直縫接成塊,然后按三片寬度上下相對錯疊,居中的一塊大于兩側,頂端縫合,下擺未縫,裙身兩片可以自由離合。上部另加裙腰,兩端綴系裙帶?!?sup>[1]經(jīng)圖考分析,其是由兩片裙裾拼縫組成的圍系之裙,設計元素有圍系、交掩、缺胯三種。宋代旋裙的基本結構與馬面裙裙門前后交掩、疊搭的結構類同,故被視為馬面裙的雛形。
至元代,旋裙的形制已相對固定,從寶雞元墓出土的女侍俑簡圖中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元代旋裙圍系、交掩、缺胯、打褶設計元素(圖2)。經(jīng)朝代更迭不斷發(fā)展至明代,這類裙式逐漸形成固定形制,且在不同階級間,其材質、裝飾、紋樣、色彩都有著嚴格的區(qū)別[2]。圖3為明嘉靖徐蕃墓發(fā)掘出土的駝黃色織金緞單裙,裙腰左右各打六個順褶,裙襕寬13.2 cm。明
代女裙在宋元時代旋裙的基礎上保留了“馬面”,出現(xiàn)了兩側打褶前后中部為光面的款式,褶裥數(shù)目大多在數(shù)十條,且褶裥較為寬大的活褶。清代,馬面裙發(fā)展至鼎盛時期,其色彩、面料、紋樣一脈相承自前朝,其造型愈發(fā)豐富,出現(xiàn)了闌干裙、百褶裙、鳳尾裙等多種類型[3]。
近代是古老中國的“千古變局”,滿漢、東西服飾相互融合,森嚴的服制制度日漸瓦解。民國初期的馬面裙仍然繼承了清代馬面裙寬松的款式。后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中國女性服飾逐漸西化,“馬面、側裥、裙腰”逐漸消失,圍系之裙?jié)u漸淡出歷史舞臺。盡管西風東漸不可避免,但西方服飾設計同樣受到東方文化影響,馬面裙的服飾魅力在世界范圍內散播開來。在20世紀50年代的《服裝》雜志中,也出現(xiàn)了以馬面裙為設計靈感的女裙。1981年,英國戴安娜王妃也曾身著清式紅色刺繡馬面裙出席晚宴,端莊大氣。
1.2"馬面裙的基本形制及褶裥特征
馬面裙是中國傳統(tǒng)女性服飾中的典型代表(圖4),黃能馥先生定義其“前后有平幅裙門,后腰有平幅裙背,兩側有褶,裙門和裙背加紋飾,上有裙腰與系帶。”馬面裙由腰頭、兩聯(lián)布幅圍裙組成。兩聯(lián)裙幅部分在前部交疊形成的裙門襟,即前“馬面”,沿腰線圍系,在身后形成新的交疊部分,即“后馬面”,完成裙身腰部閉合。
馬面裙的平面結構是褶裥平直的散擺裙,但其立體形態(tài)很多時候更趨近于如今褶裥內斂的直身裙。主要源于其結構框架的所有構成元素都是直線,均以腰部為中心向四周擴展。并且通過對直線在排列上的疏密變化,在視覺上劃分了結構上的四個區(qū)域。也就是之前說到的前馬面區(qū)和后馬面區(qū),這兩個區(qū)域多為豎向的矩形,也可理解為較寬的直線區(qū)域,觀測視點為面對裙身正反面的正視角度。另外兩個區(qū)域分別為左右褶裥區(qū)。褶裥區(qū)是馬面裙直線構成元素的主要體現(xiàn),其疏
密排列的元素表現(xiàn)取決于褶裥的構成形態(tài)。加之,人體腰臀差的客觀存在,當以正側視角觀察左右褶裥區(qū),其基本呈現(xiàn)上窄下寬的梯形。當以正面視角觀察時,褶裥區(qū)為豎向的矩形,這主要源于上衣和下裝分開搭配的兩部式穿著方式,上衣長度和下裙長度在穿著比例關系作用下呈現(xiàn)的視覺狀態(tài)。橫向上,褶裥區(qū)在寬度上與馬面寬度的視覺比例,也依據(jù)不同時期的時尚標準時有互動。至此,靜態(tài)的馬面裙用對稱、反復、秩序化的結構設計手法,傳遞的是簡約、莊重、沉靜的傳統(tǒng)服飾審美的基本內涵[4]。
其次,在運動的狀態(tài)下,這些二維的直線結構結合人體運動趨勢,起伏交錯,增加了裙身的結構變化,相對于馬面區(qū)域的靜止,凸顯了褶裥區(qū)域的律動性。從裙裝結構特點上,將其與其他服飾品類的屬性差異表述清晰,這也是馬面裙在結構審美上,在不同歷史時期被反復演繹的主要因素。
結合馬面裙實物、圖像及文獻資料,通過對馬面裙的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其結構變化主要針對褶裥這部分線形結構進行設計,設計手法集中體現(xiàn)在對色彩、裝飾、數(shù)量位置的刻畫上[5]。而其中針對褶裥的數(shù)量和工藝形式的處理上尤為突出。
2"傳統(tǒng)馬面裙褶裥結構與現(xiàn)代裙式對比分析
實驗基本思路是首先就范例做數(shù)據(jù)分析,后依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制作實物,繼而對制作完成的實物進行分析。實驗選取的范例為MFB003661湖藍提花綢掩花裙[2](圖5),該實物裙形結構屬于馬面裙發(fā)展過程中的演變款式,即百褶裙。但其裙身平面展開的結構和基礎馬面裙的結構完全一致,具有代表性,即雙馬面和中間的褶裥區(qū)。區(qū)別在于,基礎馬面裙是該結構的雙幅,也就是前后雙馬面相疊,前后為活動的開衩部分。
該范例為前部雙馬面相疊,只是前面有活動區(qū),后面沒有馬面,屬于更接近現(xiàn)代裙裝模式的結構。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對傳統(tǒng)裙裝結構進行分析,進而總結傳統(tǒng)服飾結構設計特點與現(xiàn)今裙裝結構的互動關系。因此,范例馬面裙的立體結構更具有傳統(tǒng)裙裝結構的延續(xù)性和對現(xiàn)今裙裝結構分析的承接性,符合研究目標的專業(yè)限定范圍。
2.1"傳統(tǒng)馬面裙的褶裥結構復原及設計規(guī)律
2.1.1"數(shù)據(jù)梳理
測量數(shù)據(jù)顯示,此百褶裙圍合后裙腰圍為65~83 cm,一聯(lián)裙片橫向總長158 cm、裙長77 cm、裙門寬31.5 cm,雙馬面之間的數(shù)為48褶(圖6(a))。圍系好的狀態(tài)為上窄下寬的A形長裙(圖6(b))。另外,在數(shù)據(jù)分析中有些是基于長度的比例關系,沒有給出更為具體的數(shù)值,如褶裥的構成數(shù)值等。按照160/84A人臺腰圍64 cm、裙圍65 cm來推算數(shù)據(jù),前后馬面各為31.5 cm。由于前后馬面是上下疊搭關系,因此褶裥部分長度就是總腰圍減去一個馬面的寬度,即65-31.5=33.5 cm。
2.1.2"馬面裙褶裥設計規(guī)律
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對褶裥部分(圖7)的平面操作步驟如下:
1) 中線起第一褶的線段長度為EC,且EC=CA,第二褶IG略小于線段GE,之后褶裥與第二褶相同。這樣做是為了盡量多地在腰頭部位疊合起多余長度,使之符合腰圍。
2) 線段DB大于CA,線段HF大于GE。由此比例關系推算,該裙褶裥未折疊前總長95 cm,折疊后總長33.5 cm。通過折疊實驗發(fā)現(xiàn),每個褶裥會包含陰褶和陽褶兩個部分,所有陽褶總和即折疊后腰間總長33.5 cm,因此每個陽褶平均寬度應為33.5 cm/48褶=0.7 cm。
3) 依據(jù)例文給出的比例關系作圖,折疊后陽褶EC、IG交替出現(xiàn),陰陽褶折疊關系如圖8所示。又因線段IG略小于線段GE,以此確定了CA=0.7 cm、EC=0.7 cm、GE=0.8 cm、IG=0.6 cm、DB=0.9 cm、FD=0.5 cm、HF=0.9 cm、JH=0.5 cm。
4) 疊褶的具體操作步驟如圖9所示:第一步,將線段E折疊出向上的褶痕,線段C折疊處向下的褶痕以便疊褶。第二步,將線段E沿線段C向右折疊倒向線段A,順勢將段C向左拉伸。第三步,壓平褶裥,之后所有褶裥折疊方法與此相同。依照上述方法疊好褶裥,每一個褶間倒向中心線,褶裥上窄下寬,呈放射狀散開(圖10)。
2.1.3"數(shù)據(jù)匯總
MFB003661湖藍提花綢掩花裙的布料總幅寬158 cm,前后馬面各31.5 cm,底擺展開為158 cm-31.5 cm×2(雙馬面)=95 cm。褶裥區(qū)共有48個褶裥,并由此可以推算出一個褶裥在腰部的實際寬度是1.979 cm,近似值為2 cm。根據(jù)數(shù)據(jù)繪制1︰1結構(圖11),并按照前文所述疊褶步驟制作1︰1模型,模型制作完成后通過實際測量與數(shù)據(jù)推算,計算一片馬面裙裙片除前后馬面部分后,將剩余百褶部分折疊,后腰部總長度為33.5 cm,即曲線ab(圖12)。
在完成1︰1實物模型制作后,將模型圖水平放置拍攝照片,并根據(jù)拍攝照片及數(shù)據(jù)測量繪制平面圖,如圖13所示。由于馬面部分始終為固定大小的長方形,沒有數(shù)據(jù)上的變化,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去掉馬面部分,只對百褶部分進行結構研究,即圖14中紅色虛線標記部分。同時,由圖14可以看到閉合百褶部分的腰圍是33.5 cm,展開底擺部分經(jīng)過測量計算的長度為95 cm,該褶裥部分呈現(xiàn)上收下展的扇形。
2.2"傳統(tǒng)馬面裙與現(xiàn)代裙式的結構對比實驗及數(shù)據(jù)說明
2.2.1"褶裥區(qū)造型的幾何化概括分析
依據(jù)數(shù)據(jù)復原實物范例后,由于馬面裙褶裥區(qū)展開圖為扇形結構,因此,對該造型可以使用弧長與半徑的數(shù)學公式推
導馬面裙的相關結構關系。
1) 首先將線段AB、EF延長并相交,交點為O,得到扇形OBF與扇形OAE,且扇形OBF與扇形OAE互為同心角扇形。根據(jù)弧長與半徑公式:弧長=圓心角角度×π×半徑/180,即L=nπr/180。
2) 已知小扇形OAE的弧長為AE=33.5 cm(腰圍),半徑為OA=r,圓心角為n,大扇形OBF的弧長為BF=95 cm(下擺圍),半徑為OB=(77 cm+OA),圓心角為n。通過根據(jù)弧長與半徑公式(L=nπr/180),列出兩個方程式:①AE=nπOA/180,即33.5=nπr/180;②BF=nπ(OA+77),即95=nπ(r+77)/180。
3) 通過計算求得n=45.78°,r=41.94 cm(圖15),并根據(jù)推導出數(shù)值繪制平面結構版圖。
2.2.2"多樣本實驗
1) 數(shù)據(jù)采樣。黃能馥先生就現(xiàn)存百褶裙實物記錄為:“前后有20 cm左右寬的平幅裙門,裙門的下半部為主要的裝飾區(qū),上繡各種華麗的紋飾,以花鳥蟲蝶最為流行,邊加緣飾。兩側各打細褶,有的各打50褶,合為百褶。也有各打80褶,合為160褶的。”并且前文關于MFB003661湖藍提花綢掩花裙的研究和疊褶模擬實驗中已知此裙褶裥數(shù)量為48褶,因此其他兩個實驗數(shù)據(jù)按照前文黃能馥先生所述80褶、160褶作為拓展實驗樣本數(shù)據(jù),并按照前文所述弧長與半徑公式(L=nπr/180),在數(shù)據(jù)推算過程中,將MFB003661湖藍提花綢掩花裙的數(shù)據(jù)作為基礎常數(shù),包括將褶裥的數(shù)值固定為2 cm,每一個褶裥間距為0.7 cm,得到百褶裙褶裥部分數(shù)據(jù)(表1),為下一步的實驗做分析數(shù)據(jù)記錄。
2) 制版說明。將表1的數(shù)據(jù)帶到平面結構制圖中,完成三種裙裝結構制圖,觀察不同褶裥數(shù)量下裙子平面結構的變化。根據(jù)制作時實際操作需求,將完成的結構圖放在坐標軸的第一象限,便于觀察異同,符合對折聯(lián)裁的方式剪裁布料的工藝需要。48褶褶量的百褶裙圓心角為45.0°,小于90°,無需聯(lián)裁,即圖16中綠色扇形×1。80褶褶量的百褶裙圓心角為93.4°,大于90°,將其圓心角縮小一倍變?yōu)?6.7°,剪裁時布料對折1次,進行聯(lián)裁,即圖16中紅色扇形×2。160褶褶量的百褶裙圓心角為93.4°,大于90°,將其圓心角縮小三倍變?yōu)?3.5°,剪裁時布料對折2次,進行聯(lián)裁,即圖16中藍色扇形×4。
3) 實驗樣本的制作。實驗選用幅寬160 cm,平方質量145 g的厚款純棉白坯布。經(jīng)過之前的采樣數(shù)據(jù)推算及MFB003661湖藍提花綢掩花裙的結構特征,分別使用白坯布制作三種褶裥數(shù)量的百褶裙,即48褶、80褶、160褶。同樣,依據(jù)圖16所做的裙裝結構圖及三種百褶裙數(shù)據(jù),制作相對應的三種現(xiàn)代結構的喇叭裙1#~3#(表2),進行立體造型的比對。
在制作實物前,由于表2中的數(shù)據(jù)不含馬面裙寬度,且喇叭裙中沒有馬面交疊部分,因此在計算喇叭裙腰圍、下擺圍時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各增加一個馬面寬。其中,1#喇叭裙數(shù)據(jù)對照48褶馬面裙數(shù)據(jù)制作,2#喇叭裙數(shù)據(jù)對照80褶馬面數(shù)據(jù)制作,3#喇叭裙數(shù)據(jù)對160褶馬面裙數(shù)據(jù)制作,重新分析數(shù)據(jù)比對。
2.3"實驗結果比對說明
將縫制完成的裙子自然懸掛7 d,穿在160/84A尺寸的女性人臺上。目測裙子在穿著時沒有受到干擾后,左右旋轉90°各3次,裙子靜置3 min后,使用iPhone 12手機相機分別從正、側、后、底部四個方向拍攝。
2.3.1"正面比對說明
圖17為48褶、80褶、160褶的百褶裙正面圖,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48褶百褶裙裙形呈現(xiàn)魚尾狀態(tài),膝蓋處收窄,底部分散,整體隨人體自然下垂;80褶百褶裙隨著褶裥數(shù)量的增加,褶裥對裙身的支撐力也加強,在胯部支點共同支撐下,裙擺內斂,裙形上寬下窄狀,裙身呈現(xiàn)自然下垂狀態(tài);160褶百褶裙裙形狀態(tài)就是馬面裙基本形態(tài),即上窄下寬的梯形,馬面平直,側面褶裥平視可見。
圖18為1#、2#、3#喇叭裙的正面圖,雖然相關數(shù)據(jù)值完全相同,但依據(jù)角度運算的喇叭裙具有立體的結構意識,它的著力點是集中表現(xiàn)在腰部的結構變化。因此,三個裙形在造型上的穩(wěn)定性很好,依據(jù)下擺圍的大小呈現(xiàn)不同梯形造型。而馬面裙則會受到褶裥的多少、工藝細節(jié)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因此,裙形穩(wěn)定性一般,在下擺圍達到200 cm左右,整體裙形出現(xiàn)梯形的散擺形態(tài)。
2.3.2"側面比對說明
從側面來看,48褶百褶裙褶裥在臀圍線上的側縫處有被拉扯的趨勢,從膝蓋處逐漸恢復正常折疊狀態(tài),側面外輪廓不規(guī)則,布料對人臺包裹性較強,能明顯看到人臺臀部輪廓(圖19(a))。80褶百褶裙在臀圍線的側縫處同樣也有被拉扯的趨勢,但相較于48褶百褶裙此趨勢較小,裙身下垂狀態(tài)趨于自然,褶裥數(shù)量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互相支撐,使褶裥結構整體造型更加完整,裙身側面外輪廓呈現(xiàn)出較為規(guī)整的直線形(圖19(b))。160褶百褶裙褶皺排列有序、自然,褶皺折疊緊密排列未觀察到被拉扯趨勢,裙身自然垂蕩;更加寬松的下擺圍尺寸,使裙身橫向處由于重力作用產生了堆疊的波浪,形似喇叭裙(圖19(c))。
觀察1#喇叭裙側面,腰圍、臀圍線處于合體狀態(tài),從臀圍往下,裙身沿臀圍尺寸自然延長,下擺圍較小,整體裙身處于比較平直的直身裙狀態(tài)(圖20(a))。1#喇叭裙在側面的造型基本與48褶百褶裙相似,較后者造型感更強。2#喇叭裙從側面觀察,臀圍余量逐漸放開,以胯部為支點,向外擴展裙擺,整體裙身形呈散擺A字造型,外輪廓規(guī)整、流暢(圖20(b))。該支點也是散擺裙最低的標準,隨著下擺圍的加大,該支點不斷上升,直到消失在腰部。同時,相較于80褶裥的百褶裙,可以看出下擺的造型更加挺闊,而百褶裙相比之下則仍趨于直身裙狀態(tài)。3#喇叭裙的造型和160褶百褶裙基本一致,包括裙擺波浪的起伏和位置等,只是喇叭裙的擺度略大,這也是百褶裙褶裥工藝造成的,但整體上二者已無差別(圖20(c))。
2.3.3"背面比對說明
這兩個批次的裙裝背面造型比前兩個角度觀察起來差異性更加明顯,尤其是百褶裙的工藝手段,使面料整體下墜,也就看到48褶和80褶的百褶裙裙擺內扣,形成直身裙(圖21)。而喇叭裙則造型穩(wěn)定,隨著底擺的加大,平面結構制版時,就二維面料依附人體結構點的立體設計,使其對裙身斜向絲縷的整體控制,更有利于裙身造型的表達(圖22)。馬面裙是將二維的面料在工藝上進行深加工,但裙身的紗向仍然是水平和垂直為主,因此,褶裥就完全隨著人體的起伏和運動,整體造型隨機產生不同的廓形變化。
2.3.4"底面對比說明
圖23、圖24分別為48褶百褶裙、80褶百褶裙、160褶百褶裙底面圖,及其所對應的1#、2#、3#喇叭裙底面圖。為了觀察更加直觀,筆者將裙子底部橫截面進行截取,以面積和輪廓為基準,觀察裙子廓形變化(圖25)。首先將橫截面外輪廓突出處進行定點,并且用直線將各定點連接,注重整體,摒棄細節(jié),使其成為一個封閉圖形,并觀察其形成的幾何形狀。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48褶、80褶百褶裙底部橫截面不規(guī)則、造型概括為含有較多銳角的多邊形,相較于對應百褶裙,也就意味著其拐點較多,這樣成型的裙型外輪廓也會十分不規(guī)則,裙身起伏隨機性強。1#、2#喇叭裙是相對舒展的多邊形,拐點較少,但從截面對比上可以看出其趨向于半圓形。160褶百褶裙與3#喇叭裙的底部橫截面幾乎沒有銳角,二者外造型基本一致,底面形狀逐漸規(guī)則、接近圓形。
3"馬面裙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設計思辨
3.1"基于結構復原的思辨
通常,研究服裝結構的差異變化,多是基于服裝結構不同部件本身的構成原理及與其他部件相互關系進行研究。抑或是延續(xù)著服裝史發(fā)展脈絡,宏觀上依據(jù)東西方結構發(fā)展過程中的差異進行比對,這是對結構變化的平行梳理。而現(xiàn)在的“服裝結構”需要面對新材料、新工藝及不斷更迭的時尚審美要求,它的定義變得更加豐富。因此,將服裝結構研究聚焦于單一品類存在的物化形態(tài),通過對其基本構成的臨摹,體會它構成元素之間的關系,找到其發(fā)展千百年來保留至今的存在意義。并且,拋開結構上文化和流派的界限,以不同的結構設計方法,從實際的人體結構角度出發(fā)再作交叉比對。這時的“復原”,是先回歸本質、再進行創(chuàng)新思考的過程。
在本次實驗論證的初期,采用實物復原的方法盡量對馬面裙的結構反復臨摹,目的是通過制作工藝、面料變化、結構的實際操作,將其結構特征進行提煉。馬面裙的平面結構構成在實際的人體結構限定下,形成歸聚平衡的扇形結構,即使是強調裝飾,概念化褶裥下結構仍然呈現(xiàn)立體形態(tài)。并且在褶裥量達到一定數(shù)量時,裙身外輪廓和裙擺起伏的動態(tài)形式與現(xiàn)代裙裝幾何結構設計基本一致。傳統(tǒng)馬面裙有著圍系、交掩、缺胯、打褶四大要素,這些基于傳統(tǒng)形制上的結構特征,在現(xiàn)代裙裝結構上無論是款式變化,還是穿著方式的搭配上,仍是實用的結構設計手段。而“馬面”是區(qū)別于其他裙子類型的標識性要素[6],在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語境下,它的符號形式已經(jīng)非常成熟,不管專業(yè)與否、改良幾許,都不能改變人們對該結構直觀的、普遍的認定。其次,褶裥的多樣變化賦予了馬面裙豐富、多變的式樣,其在馬面裙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褶裥的服裝工藝結構不斷更新[7],并且結合當時的手工工藝不斷演化,這也是促進其服飾生命力不斷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同時,也是研究馬面裙裝飾形式與結構協(xié)調設計的主要方向。
經(jīng)過以上復原實驗,結合當下馬面裙市場的產品調研,現(xiàn)今馬面裙的設計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第一,市場對結構的含混處理。在面對傳統(tǒng)服飾復原時,較難做到完全一致,但對基本結構作特征梳理是一種嚴謹?shù)睦^承態(tài)度和對傳統(tǒng)服飾瑰寶的基因繼承。面對馬面裙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的發(fā)展趨勢,部分馬面裙產品的生產是以生產便捷和壓縮成本為前提,在結構處理上丟掉了馬面裙基本的樣貌。最典型的就是將“馬面”分離裙身,以一個寬布條的形態(tài)單獨縫制在裙腰處。而裙身則使用面料整幅,腰部抽碎褶裥,裙腰上松緊,作均碼號處理。使馬面裙完全失去了其簡潔經(jīng)典的結構特征,變得似是而非,不僅體現(xiàn)不出其服飾之美,而且久之形成錯誤引導,認為這就是馬面裙本來的樣貌。第二,設計對結構的無節(jié)制使用。從馬面裙的初始設計環(huán)節(jié),就要建立對馬面裙傳統(tǒng)服飾本質認識的能力,這也就是常提到的在設計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符號”。馬面裙的代表性符號主要體現(xiàn)在其結構框架元素之間的對立、協(xié)調一致。這種高度的對整體結構的提煉,體現(xiàn)了中國造物理念的價值取向,其中每一個組成元素的任意刪改,都會改變這一符號特性被感知、可交流的本質。時下,中式風格成為時尚設計的主流,國外設計師也熱衷于表現(xiàn)中式風格。有些設計師流于馬面裙表象,將其結構概念化處理,制成符號化的圖案,裝飾到不同的部位,或肆意將結構元素嫁接、篡改,失去了馬面裙基本的樣貌,設計浮于形式。因此,要強調對馬面裙、對傳統(tǒng)服飾原始構成基本要素的復原,強調對這一符號精神外化的呈現(xiàn),不能無節(jié)制地消費傳統(tǒng)服飾設計元素。
3.2"基于結構改良的思辨
馬面裙不斷演化,兼收并蓄,形成了獨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tǒng)服飾。這也是其綿延七百多年[8],仍然煥發(fā)生機的主要因素?;诮Y構改良的思辨首先體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禮儀性。現(xiàn)今馬面裙的時尚回歸價值基本可以認定,首先就是傳統(tǒng)的裝飾手法,包括精美的紋飾圖案、裝飾部位、紋飾面積比、紋飾色彩與裙身色彩比。因此,充分開發(fā)現(xiàn)代紡織工藝、印染工藝、刺繡工藝等技術手段,結合現(xiàn)代人對服飾色彩和裝飾形式的口味,對馬面裙外觀形式進行多樣化處理,這可以將馬面裙的服飾視覺美感做到極致。極致化處理后的馬面裙呈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華麗、大氣、莊重、正式、禮儀性強。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單品的馬面裙具備了禮儀場合的分量感,包括出席婚禮、聚會、官方儀式等,使穿著馬面裙出席形成禮儀公式化,進一步豐富中國傳統(tǒng)禮服的品類。
其二,日常性。馬面裙日常穿著的改良可以集中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降低裝飾紋樣與裙身色彩的明度和純度配比,緊跟當下的流行配色趨勢,使馬面裙整體呈現(xiàn)出都市節(jié)奏的配色形式,能夠更有效地與時尚同步,拓寬了馬面裙的品類,適合不同的場合使用,使消費群體能夠依據(jù)不同的功用,選擇到相適應的馬面裙。另一個方面,無論是禮服用馬面裙還是日常用馬面裙,除去消費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在一定程度上還反饋出現(xiàn)今不同場合和空間的多層次變換,需要馬面裙結構也應適度調整,最大程度地滿足多用途限定下的實穿性。在本次論證實驗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馬面裙的白色腰帶寬度在7~17 cm,穿著方式是腰帶的纏繞圍系,在實際穿著時腰頭與人臺或人體都不十分貼體,更多的是起到固定作用。而面對馬面群多場合的需求上,采取對腰頭立體形態(tài)的制版,可進一步增強腰頭部分的合體性,使其更加貼合。同時,搭配不同質地的織物,增加了馬面裙的裝飾美觀作用。其次,為了能與現(xiàn)今更多服飾品類相搭配,也可以采用現(xiàn)代女裙制版中3~5 cm小腰頭的設計,保留繩帶的裝飾作用,配合不同裙長的調整,增強馬面裙日常穿著的便利性、舒適性和適配度。
綜上,馬面裙結構改良主要表現(xiàn)在四方面:1) 裙身結構配比,即馬面區(qū)與褶裥區(qū)的分配。2) 褶裥工藝結構的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形式上。3) 馬面裙的裙身廓形設定可以依托現(xiàn)代裙裝結構制版,包括斜向紗向的使用、褶裥上下放量的區(qū)別設定等。4) 馬面裙結構特點與不同面料的物理特性相結合,如輕薄面料對裙擺幅度的加大處理;厚重面料對褶裥定型工藝的選擇等。
古有“褲裙同穿,褲穿在內,裙罩于外”的記載,其實馬面裙就是圍系之裙而非套穿之裙[9]。這種穿著方式在結構穿插上,又給出了新的改良思路。首先就是拓寬了馬面裙和更多服飾品類的搭配,如馬面裙和闊腿褲、緊腿褲的搭配,可以進一步詮釋街頭、嘻哈等不同的混搭風,進而更好地與年輕人進行傳統(tǒng)服飾的溝通,這種一加一大于二的穿著方式,使馬面裙的造型更加豐富。其次,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馬面裙的褲裙同穿,也是設計傳統(tǒng)服裝外輪廓造型的可參考范本,能夠更好地理解傳統(tǒng)服裝在層次變化上的特點和節(jié)奏。另外,“裙罩于外”可以理解為服裝內輪廓的結構變化,這是一種由外向內的服裝結構層次的設計。因此,基于“層次”的設計,就涉及內外色彩的對比、面料通透性與內部結構的互相掩映,以及兩個結構之間邊際的強調或者隱匿的工藝設計等。從實際的穿著方式,就馬面裙的結構變化進行有的放矢地改良,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馬面裙的再設計。
3.3"基于結構創(chuàng)新的思辨
馬面裙不斷演化,兼收并蓄,形成了獨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tǒng)服飾。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在馬面裙不斷發(fā)展的道路上,讓“文物”厚植文化自信,于繼承中大膽創(chuàng)新。這也是本文設定以馬面裙為基點,進行結構創(chuàng)新實驗的初衷。
正因如此,對于傳統(tǒng)服飾的結構創(chuàng)新,一些肆意嫁接其他品類的結構,進而引入了一種新的服裝品類,使其完全區(qū)別傳統(tǒng)服飾的基本樣貌,這樣的創(chuàng)作設計是一種缺少創(chuàng)作尺度,是缺少對傳統(tǒng)服飾文化深入研習的“創(chuàng)新”。對于傳統(tǒng)服飾結構的創(chuàng)新,立足點首先是要尊重傳統(tǒng)服飾自身的完整性,把握其固有的結構元素,也是本文需要抓住的創(chuàng)作本質。其次就是要有發(fā)展看問題的眼界,而這個眼界的基點要設立在對傳統(tǒng)服飾的繼承上。但繼承不是復原,是對其存在不斷出衍生的理解,把握創(chuàng)新尺度,進而對其存在的新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構建,新的樣貌的進行預測,新的市場的予以開拓。
1) 繼承性?!暗蠆W馬面裙”事件的發(fā)酵,再次提醒服裝工作者一定要做好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保護、發(fā)揚、傳承工作[11]。因此,對馬面裙結構創(chuàng)新的初始,恰恰是應該做好對這一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繼承。本文以對馬面裙結構的創(chuàng)新研究為線索,更多的是對于傳統(tǒng)服飾結構的建立,服飾文化符號的形成,和圍繞傳統(tǒng)服飾所蘊含的審美標準及人文文化的挖掘、整理、體驗。時至今日,馬面裙與現(xiàn)代裙式的形制、廓形相似,一脈相承?,F(xiàn)今改良后的馬面裙在日常穿著中,從穿著的繁易程度到對穿著者身材體型的包容性,從以自己的審美標準對馬面裙的主動選擇到與時尚流行趨勢的銜接,顯示了極強的服飾生命力和包容度。
2) 完整性。馬面裙在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其結構框架已經(jīng)十分完整,結構線條非常簡練,構成元素高度概括。其對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下裳”的描述卻十分詳盡,具有代表性,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服飾文化背景。馬面裙的構成呈現(xiàn)出的是結構、紋飾、色彩、面料、傳統(tǒng)紡織制作工藝的綜合體,如闌干裙的鑲嵌工藝與褶裥工藝互為表里的關系,鳳尾馬面裙的箭型單體結構的裝飾運用等。對于其結構的創(chuàng)新,不能僅從其“結構元素”本身來看待,亦不能僅局限于其區(qū)域比例、長度、適體性等的研究上。而是應將從其整體結構形象,放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中去創(chuàng)新研究,使其與生活連接、與科技鏈接、與時尚連結,從發(fā)展的角度完成創(chuàng)新,給出馬面裙在這個時代新的形象。
4"結"論
基于中國傳統(tǒng)馬面裙的歷史來源,通過實驗和對比分析重點廓清了傳統(tǒng)馬面裙的廓型、形制、結構設計要素,進而立足現(xiàn)代生活與時尚語境進行馬面裙傳承創(chuàng)新的設計思辨,以期更好地對傳統(tǒng)服飾文化進行梳理、繼承、創(chuàng)新和轉化。研究指出,當下的設計師面對傳統(tǒng)服飾文化遺產時,需要確立發(fā)展的、運動的、包容的設計視點。從傳統(tǒng)馬面裙結構發(fā)展到鳳尾裙的結構出現(xiàn),其實質是腰間類似于裙結構的配飾存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也是對這一設計視點的佐證。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發(fā)展需要更多人的廣泛參與,包括考古學者、設計師、生產者、傳播者多方協(xié)調、共同發(fā)力,不斷促進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發(fā)展,提升文化自覺性,增強民族自信心。
參考文獻:
[1]賈璽增. 中國古代馬面裙研究: 兼論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馬面裙[J]. 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 23(1): 48-61.
JIA X Z. Study on ancient Chinese horse-faced skirt on the horse-faced skirt in the Art Museum of Tsinghua University[J].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3, 23(1): 48-61.
[2]丁奕涵. 晚清民初馬面裙的制作工藝研究: 以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馬面裙為例[D]. 北京: 北京服裝學院, 2013.
DING Y H. Study on the Preces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Horse Face Skirt[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2013.
[3]汪曦, 崔榮榮. 基于民俗語意的鳳尾裙符號解讀[J]. 絲綢, 2019, 56(11): 98-104.
WANG X, CUI R R. An interpretation of phoenix-tail skirt’s symbol based on folk meaning[J]. Journal of Silk, 2019, 56(11): 98-104.
[4]王中杰, 梁惠娥, 邢樂. 近代吳文化地區(qū)新式婚禮中女性婚服特征分析[J]. 絲綢, 2018, 55(9): 86-91.
WANG Z J, LIANG H E, XING L. Feature analysis of women’s wedding dresses in new-style weddings in the Wu culture region in modern times[J]. Journal of Silk, 2018, 55(9): 86-91.
[5]吳曄旎, 李欣華. 中國傳統(tǒng)鑲滾工藝的現(xiàn)代化創(chuàng)新: 以鳳尾裙為例[J]. 絲綢, 2018, 55(4): 65-70.
WU Y N, LI X H. Modern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osaic and piped edge: Case study of phoenix-tail skirt[J]. Journal of Silk, 2018, 55(4): 65-70.
[6]祁姿妤. 清代馬面裙形制研究: 以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品為例[D]. 北京: 北京服裝學院, 2012.
QI Z Y. A Research on Structure of Paired Aprons in CH’ING Dynasty: Take Paired Aprons Collected in Ethnic Costumes Museum of BIFT for Example[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2012.
[7]包銘新, 高冰清. 論晚清民國時期圍系之裙到套穿之裙的演變[J]. 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1): 1-7.
BAO M X, GAO B Q. On the evolution of skirts from circumferential skirts to dressed skirts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Dynasties[J].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6(1): 1-7.
[8]李霞. 清末民初馬面裙的實物研究[D]. 上海: 東華大學, 2006.
LI X. Study on Old Objects of Horse-Face Skir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2006.
[9]包銘新, 李甍. 中國歷代服裝的名稱[J]. 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 1-5.
BAO M X, LI M. Names of clothing in Chinese history[J].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5(1): 1-5.
[10]包銘新, 曹喆, 崔圭順. 背子、旋襖與貉袖等宋代服式名稱辨[J]. 裝飾, 2004(12): 89-90.
BAO M X, CAO Z, CUI G S. Discussion on terminology of Beizi, Xuan’ao and Haoxiu in Song Dynasty[J]. ZHUANGSHI, 2004(12): 89-90.
[11]崔榮榮. 百年衣裝的人類學言說: 評《百年衣裝: 中式服裝的譜系與漢服運動》[J]. 服裝學報, 2021, 6(4): 374-376.
CUI R R. Anthropological discourse on centennial clothing: A review of Centennial clothing: The Genealogy of Chinese Clothing and the Hanfu Movement[J]. Journal of Fashion Research, 2021, 6(4): 374-376.
An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horse-face skirt structure and its modern design
ZHANG Chi, WANG Xiangrong
BAO Shuyi, GUO Tianjiao
(Institute of Textile amp; Fashion Design, 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Shenyang 110004, China)
Abstract:
In history, every change of dynasti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has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and the horse-face skirt originating from the Hu costume has continuously evolved and integrated, forming a unique representative Chinese traditional dress. The research on horse-face skirt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mbing of the alignment of historical lines and the summary of patterns and colors. With the oxidation of the fabric of the skirt body, the reduction of twist between the fibers, and the decline of the supporting force of the skirt shape, the outer outline of the hand-me-down horse-face skirt is difficult to provide powerful reference for the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of the horse-face skirt in modern production and life.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data of previous scholars, the horse-face skirt is made and compared with the modern skirt style from multiple angles, so as to provide material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lothing.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experiment are used to study the horse skirt,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horse-face skirt is sorted out longitudinally, and the style differences of the horse-face skirt are sorted out laterally. The design law of pleat structure is defin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l horse-face skirt. The shape and outline of the horse-face skirt are close to the modern skirt style, and it also has strong inclusiveness in the modern daily wearing scene. Therefore, this paper, while studying history, is based o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and makes a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modern skirt and horse-face skirt. From the contrast of the plane structur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form, the extension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By collecting the data of the structure size of the horse skirt, the material object is mad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data, and the corresponding modern skirt type is made. The finished product is photographed and recorded and compar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nal plate making data and the external actual wearing effect. Combined with modern clothing trend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scenarios, this paper analyzes whether there is misuse of structure in modern horse-face skirts and whether there is a choice, and makes speculation based on structural restoration, structural improvement and structur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summary of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storation, manufacture and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orse-face skirt structure from an objective and professional point of view.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lot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sign viewpoint of development, movement and toleranc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re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lothing.
Key words:
horse-face skirt; shape structure; experimental analysis; traditional dress; design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