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地處中條山腹地,是抗戰(zhàn)時期享譽太岳的革命老區(qū),早在1927年11月就建立了中共垣曲縣委組織。1939年9月,召開了中共垣曲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基層組織發(fā)展到40多個,黨員發(fā)展到700余名。1942年2月,太岳南進支隊57團挺進垣曲,開辟垣曲抗日根據地。9月,成立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前赴后繼,浴血奮戰(zhàn),為奪取全面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垣曲地方武裝給主力部隊輸送和補充兵員1000余名,參加大小戰(zhàn)斗數百次,參戰(zhàn)支前民工上萬人,有抗日烈士350余名,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支持抗戰(zhàn)、參與抗戰(zhàn)的仁人志士。張秀英就是中條山抗日民眾中的一員,是唯一一個被寫入垣曲“黨史人物專篇”的群眾代表,被垣曲縣眾多抗日老干部稱為最放心、最親近的大娘。
張秀英,1906年出生于垣曲縣同善鎮(zhèn)(今歷山鎮(zhèn))南堡村,生有兩子一女。時局動蕩,生計維艱,張秀英全家于1935年遷居到深山中的望仙村栗溝。由于當地氣候較涼,張秀英全家只有一畝多水澆地、幾畝山坡地,平時種玉米等作物。為貼補家用,他們便打了很多炭窯,冬閑時砍柴燒木炭,然后挑到同善鎮(zhèn)上出售,換回油、鹽等生活必需品,勉強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
“麻繩專挑細處斷?!?937年,張秀英的丈夫王周玉不幸病故,家里的頂梁柱倒了,生活的重擔全都壓在張秀英肩上。但她沒有自此一蹶不振,而是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更加辛苦勞作。她平時待人熱情,淳樸善良,經常對生活困窘的鄰里鄉(xiāng)親伸出援手。
馬品三,又名馬聚才,垣曲縣同善鎮(zhèn)近圣村人。1936年參加犧盟會,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成立縣抗日政府時擔任財糧科長。郭守洲,垣曲縣同善鎮(zhèn)西河村人,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7月,縣委對外稱“民運組”,郭守洲擔任組長。郭守洲和馬品三兩個人都是王周玉的親戚并經常往來,在他們二人的帶領下,當時的縣委書記王銘三、縣長張培民、會計王英臣也經常到張秀英家歇腳喝水,趕上飯點就在她家吃飯,一來二去,相互都很熟悉了。
1942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八路軍129師政委鄧小平南下視察指導中條山根據地建設工作,并在陽城召開了中條區(qū)高級領導干部會議。鄧小平指出,有武裝就必須有政權,以政權的組織形式,才便利進行各種工作。在中條山建立政權,越快越好。參加會議的縣委書記王銘三返回垣曲后,根據鄧小平的指示,迅速研究擬定成立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的具體事宜。但因疲于應對日軍的持續(xù)“掃蕩”,直到9月,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才正式成立。
在討論具體的成立地點時,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張秀英家。因她家所在的栗溝地處深山老林、人煙稀少、地勢險峻,張秀英又是窮苦人出身,為人忠誠可靠,于是大家決定9月24日在張秀英家院中召開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會。
張秀英從小生活在山里,沒有受過學校教育,但她常聽村里人說同善鎮(zhèn)日偽據點的日軍燒殺搶掠,奸淫婦女,無惡不作。剛開始,她也不懂什么是共產黨,但她知道,她熟悉的馬品三、郭守洲這些親戚都是為人仗義、正直善良的好人,常來她這里歇腳的王銘三、張培民這些共產黨員也都是那么平易近人。她明白,他們鉆在山里成立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肯定是為了窮苦百姓辦好事。因此,在成立大會上,她由衷地喊道:“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人民打日軍,就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堅決跟著抗日民主政府打日軍!”
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日軍對望仙一帶加緊了經濟封鎖和軍事“掃蕩”,加上當地蝗蟲成災,糧食絕收,縣委、縣政府工作人員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們一是沒有固定住所,有時一晚上要轉移好幾個地方來住,防止敵人偷襲;二是沒有專門的炊事人員和鍋灶,更沒有儲備的糧食,工作是打游擊,吃飯也是經常斷炊,靠吃糠菜樹葉、樹皮度日。大年初一,他們又斷炊了,幾名工作人員分頭下去找吃的。有的在老百姓家簡單吃一口,有的拿幾個窩窩頭回來,這就是他們過的春節(jié)。1942年11月,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一個多月,縣委書記王銘三、縣長張培民等5人,在蘆園岳家洼居住時,3天沒舍得吃完7斤麩皮,基本靠谷糠、玉茭皮、棠梨、野菜充饑。有一次,他們到張秀英家里自己做飯吃,張秀英看到王銘三吃飯時很費勁的樣子,走近一看,見碗里全是糠菜,便伸手奪過飯碗,換上了自家的玉米糝飯。那幾年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員到底在張秀英家里吃過多少頓飯,誰也算不清楚了??h委書記王銘三(后歷任忻縣地委書記、晉北地委書記、雁北地委書記、山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黨校第一副校長等職)動情地說道:“張秀英,真比我們的親生母親還親?!?/p>
1940年春,為應對國民黨反動派對地方黨組織的破壞,縣農救會秘書張予如通過北垛十八兵站前往太行抗日根據地工作,先后擔任潞城縣交通局局長、潞城縣抗日政府縣長、太行區(qū)郵電管理局局長等職,創(chuàng)辦了《太行郵報》。組織上為解決其家屬困難,特意將其長子小泉(又名張開基,后參加長江支隊南下福建,擔任順昌縣縣長等職)安排到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工作,擔任通訊員,將其妻子和次子小法安排到張秀英家里居住。名義上張予如家人的糧食由政府供給,但其實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他們的吃住全部由張秀英家承擔。
每到日軍頻繁“掃蕩”時,情況一緊急,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和縣委工作人員就會到張秀英家躲避??h委組織部部長高向榮(后任太岳四地委青委書記、團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北京市電車公司書記、北京市交通運輸局副書記兼政治部主任等職)說道:“第一,張秀英大娘對抗日同志親切可靠;第二,那里炭窯多,有住處,張秀英同志送飯方便。至于張秀英給我們送過多少次飯,誰也記不清了。”
1943年下半年,由于日軍頻繁“掃蕩”,情況危急,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管理員王英臣把5萬元冀鈔的政府活動經費交給張秀英保管。一開始她不敢接受,怕?lián)黄鹭熑?,經過王英臣細心解釋,她才小心翼翼地接了過來,保管了一個多月。直至日軍“掃蕩”結束,她才原封不動地把這筆巨款交還給王英臣。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抗日民主政府和縣委工作人員經常住在張秀英家中。張秀英一家又出糧又出力,哪位同志來了都當成自家的親人,誰也沒聽她說過一句不耐煩、不親切的抱怨話。她雖然不是黨員,但卻是垣曲籍眾多抗日老干部心目中親切的大娘。
1986年8月,張秀英病逝,享年80歲。垣曲縣委、縣政府和很多從垣曲抗日根據地走出去的革命老干部,紛紛采取各種方式,為她舉行隆重的悼念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