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由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越南漢喃研究院合編,共25冊,收錄了元明清時期越南使臣的漢文著作79種,其中途經(jīng)廣西桂平所作詩歌38首,展現(xiàn)了從域外看桂平的新視角。從詩歌中可見越南使臣對于潯州八景、東塔等自然風光和人文風光的描繪,對途徑桂平時所見所聞所感的記錄,以及使臣與中國當?shù)毓賳T的交游情況。利用越南使臣文學“觀看”廣西桂平的方式來反觀桂平,是了解古代中越兩國歷史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也是研究桂平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補充。
[關"鍵"詞]《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越南使臣;廣西桂平;潯州八景;東塔
引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越南文獻進入了中國學者的視野。葛兆光先生在《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的序言里提出:把“從周邊看中國”作為研究課題意義重大。廣西與越南接壤,通過“異域之眼”看廣西,對增進兩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中的桂平詩概況
中國和越南兩國的宗藩關系維持了近千年,自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末葉,越南遣使赴華兩百余次。在出使中國的往返途中,越南使臣按照中國規(guī)定的貢道行走,“外夷各國進貢,或由水路,或由陸路,定制遵行,未可輕言改易”[1],其中一條常見的路線便是由陸路至廣西憑祥州,入鎮(zhèn)南關,由水路達京師。在廣西境內(nèi),越南使臣沿著水路,主要經(jīng)過太平府、南寧府、潯州府、梧州府、平樂府、桂林府。
桂平市,別名潯州,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轄縣級市,由貴港市代管,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南部。南朝梁天監(jiān)元年(502年),始建桂平縣。自南梁至清末,桂平縣城一直是潯州郡治、州治、路治、府治所在地。
在《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中,20位越南使臣在途經(jīng)桂平時留下了38首詩,全部為七言詩?!俺缟泻头滦兄袊奈镏贫?,科舉取士成為黎朝選拔人才和官僚隊伍的重要工具,也是當時社會流動的主要渠道,漢文化修養(yǎng)和科舉中格亦成為黎朝選拔北使使臣的重要標準”[2],因此,越南使臣對中國史書典籍都較為熟悉,漢文水平較高。越南使臣詠桂平詩的內(nèi)容主要涉及景觀見聞、行程感懷、交友往來、懷古詠史。其中在景觀描寫方面,以寫潯州八景的詩歌最多;懷古詠史詩較少,僅1首。
二、越南使臣詠桂平詩分類
(一)景觀見聞
廣西山清水秀,越南使臣在途經(jīng)桂平時用詩歌記錄了桂平山水名勝的外觀形制、地理位置和傳說故事。
1.潯州八景
《潯州府志·卷八·名跡》載:“白石洞天,在府城南七十里,山半有會仙巖漱玉泉,更上有三寶殿觀音堂,石坊左為元珠池,右三清巖,下勾漏洞。西山晚照,即思靈山,乳泉在焉,上曰龍華寺,下曰洗石庵,庵前即唐御史李公祠。羅叢巖月,朱二程夫子從周濂溪讀書處,在府城南六十里。東塔洄瀾,去府城八里,當雨江合水之沖波濤湍激塔影浮沉。南津古渡,在府城南隅橫水渡口上即迎暉亭。銅鼓秋濤,西事珥銅鼓灘其聲轟轟如雷或如火炮作戰(zhàn),鬧聲游魚皆震懼。金蓮夜雨,在府城南百余步蓮花滿地香聞數(shù)里。北岸漁樵,城北民以漁樵為生計,析薪舉網(wǎng),村酒呼朋野歌唱答情景如繪。”[3]越南使臣對于潯州八景的記載與《潯州府志》的記載一致。在書寫詩歌時,出于以詩紀行的需要,使臣在詩序中一般都記錄了潯州八景的具體情況。如武輝珽《題潯陽樓》一詩序云:“潯州八景,其一石洞天真,其二西山晚望,其三羅叢巖月,其四東塔洄瀾,其五南津古渡,其六銅鼓秋濤,其七金蓮夜雨,其八北岸漁樵。登樓四望,盡可指點?!保?]
元人劉仁本曾有言:“山水林泉之勝,必有待夫騷人墨客之品題賦詠而后顯聞。若匡廬見于李白之詩?!保?]桂平風景秀麗,越南使臣寫下了一首首詩歌題詠。如阮偍《潯州八景》:“粵天勝概萃潯陽,石洞叢巖日影長。東塔西山云燦爛,南津北岸水汪洋。秋深銅鼓濤容瑩,夜靜金蓮雨氣涼。極目紫荊何處是,斜風遙送桂枝香。”[4]黃碧山《潯州八景》:“瀲滟長江繞府城,城頭八景萃樓清。春濃白石西巖色,鳥唱南津北岸聲。夜雨秋濤風下急,塔瀾羅月水中生。目謀賒得登臨客,日晚憑高縱所營?!保?]鄧文啟《潯州八景》:“層層鎮(zhèn)東塔回瀾,北岸樵漁趣亦閑。晴入羅叢巖月曉,靈藏白石洞天間。金蓮夜雨涼瓊樹,銅鼓秋濤響碧灣。蒼翠西山涵晚照,南津古渡水無寒?!保?]
2.白石洞
白石洞為潯州八景之一,使臣詩中提到傳說葛洪曾在此煉丹,有路可直接到現(xiàn)在的廣西北流勾漏洞。當然,白石洞距離城中數(shù)十里,有公務在身且路線固定的越南使臣,自然無法像游客一樣四處游覽,只能遠遠遙望:“遙見青蒼中白石浮痕,半隱半現(xiàn),佳景殊可玩,洵為八景中第一?!保?]“聞道羅叢之山夜月明,照徹二程讀書室。思靈之山晚天清,指點李賢舊隱逸。不可望亦不可即,潯州八景猶稱述。獨有城西白石山,淡煙緲縹露嵂崒。郁然萬樹森青蒼,五更先捧半江日。窅深二十一洞天,共傳八景此第一。漢家我交勾漏令,葛公煉得神仙術。住來此地采丹砂,清風吹送雙鳧疾。阿林一徑達花城,宦游竟自桃源出。乃知有名不在高,蓬萊海上亦何必。紫霞餐罷丹砂成,白日飛升恍然失。山中白石惟白云,神仙遺跡猶仿佛?!保?]
3.迎暉亭
桂平的亭臺樓閣也不少,“雖然自然地理景觀是人文地理景觀的基礎,但人類的活動介入自然景觀從而形成的人文景觀更加能夠體現(xiàn)人的訴求、智慧與精神”[6]。據(jù)《奉使燕京總歌并日記》載:“岸有迎暉亭,扁‘澄濟雙江’,又扁‘潯江樓’。胡南藩有詩刻石于此?!保?]胡南藩,清代江西省九江星子人,字楚雄,號植堂,清雍正癸卯舉于鄉(xiāng),甲辰聯(lián)捷進士,選授山西臨晉知縣,后調(diào)四川彭縣,遷任廣西永利州,旋擢潯州知府(今廣西貴港市桂平市)。乾隆十九年(1754年),胡南藩主持修纂了《潯州府志》。使臣阮述有詩《題迎暉亭》:“潯江一帶撼云根,橋遠光浮水欲吞。竿子撈星波上客,雞翁語月岸前村。櫓聲轉近人通市,燭影微寒月叩門。系纜易撩原隰興,漫將趙札續(xù)南藩?!保?]
4.東塔
東塔位于廣西桂平市城東4千米的潯江南岸,處于黔郁兩江匯流處,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八角九層,底徑12米,高約50米,為廣西第一高塔。塔下為潯江楊急灘,水下暗礁遍布,江流洶涌,波瀾起伏,回環(huán)激蕩,塔影搖曳,此即有名的“東塔回瀾”一景。《古塔》:“有塔十余層,山上峙崔翠。建造自何年,影高蔽天日。久與山氣通,白云時自出。不聞形與壞,儼作煙霄質(zhì)。乃知山嶺間,靜寂同虛室。至高良可托,雖危不自失。孰非理所寓,悠悠問誰述?!保?]
5.潯陽樓
同中國古代文人墨客一樣,越南使臣也喜登高望遠。桂平潯陽樓在當時也算得上是名樓,只可惜在發(fā)展過程中被毀,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覓蹤跡?,F(xiàn)在世人大多只知道江西省九江市的潯陽樓,而不曾知曉桂平潯陽樓,我們也只能從古代詩歌中探尋它曾經(jīng)的光彩。武輝珽《題潯陽樓》:“百尺危樓俯處潯,碧使舟乘便登臨。地收八景供眉目,水會雙江獻帶襟。近倚文昌巍寶閣,遠迎獨秀削瑤簪。迎輝亭畔題在,何似憑欄適浪吟?!保?]文昌巍寶閣,推測是今貴港北帝山的文昌閣。
(二)行程感懷
劉勰在《明詩》中云:“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保?]越南使臣北使,往返基本上要花一年時間,路途遙遠且無聊,更何況舟行不便,沿途不免碰到風高浪急,身處異鄉(xiāng),不免生發(fā)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只能作詩以慰心中的愁苦。丁儒完《暮泊相思洲因感題》:“相思洲上月情疏,琴劍蕭然抑似余。暮薄最憐尋寺客,篷斜堪慰避濤漁。煙間樹有雙虬影,雁外鄉(xiāng)無一字書。筍美泉甘榛栗祿,蕉山云下念吾廬。”[4]相思洲,使臣詩序記載屬桂平縣,今屬平南縣思界鄉(xiāng)。榛栗,又名榛子、錐栗等,榛子形似板栗,但榛子通常生長在溫帶和寒帶地區(qū),而板栗則主要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推測使臣在廣西見到的應是板栗。使臣晚上停船觀月,思念起了家鄉(xiāng)。胡士棟《桂平舟夜》:“沆瀣漫漫裹短篷,旌旄片片掛秋風。出城樹間高低綠,傍水燈分上下紅。鑼缽響從風霜盡,江天影在鏡中官。望窮平野煙無闊,孤月將橫遜嶺東?!保?]記錄了在桂平停泊的夜晚所見之景。阮偍《舟程阻風》:“歸帆鴻順掠長流,倏忽云來四望幽。江影被風山欲泛,磯頭激浪水將浮。漁翁失意忙收網(wǎng),篙子知機急泊舟。寥寂苔津通夜雨,寒燈明暗旅中愁。”[4]從前的水系險灘較多,不像現(xiàn)代可以利用水利樞紐工程使江水水位上升、拓寬航道等,因此越南使臣走水路不時會受到天氣和急湍的阻礙。這首詩抒發(fā)了路途遇阻的愁苦。阮偍《潯州晴夜》:“南風越國接歸程,薄暮潯陽住使旌。雨滴乍殘云半霽,月輪猶隱水微明。漁燈遠射雙江影,鯨響寒敲五夜聲。旅客卻撩歸客思,迎暉亭上籟孤鳴。”[4]承接上一首遇到風雨路程受阻,這一次終于雨過天晴。從首句“南風越國接歸程”可以看出,此時已是返程,到了廣西,很快就可以回到越南了,思念家鄉(xiāng)的情緒更加濃厚。
阮文超《潯城曉發(fā)》:“曉與靈山別,寒江夜雨收。白云似流水,尖峰島嶼浮。欲尋吏隱洞,徘徊思古樓。初日照東塔,知已出潯州?!保?]潘輝泳《潯州府城江次》:“南潯控帶一雄邊,客思推蓬景萬千。遠近帆檣雙水會,參差屋宇半江懸。羅叢月霽瞻賢范,白石云深記洞天。此去險巇多少路",旌旗晻靄送迎船?!保?]這些詩歌都記錄了使臣在桂平的所見所聞所感。使臣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船上,詩歌大多為記錄行程,如曉發(fā)、江次。也有使臣在詩歌中記錄了當時所見的風俗。吳時任《潯江記見》:“土俗民夫頭束辮,村莊孺婦腳無纏。人家斷岸依箖竹,牧笠平沙放紙鳶”。[4]使臣記載:“自粵省以北,民俗辮發(fā)行者垂肩,坐者橫顱?;浺晕鞫嘁灾耵⒔Y發(fā),如束發(fā)然?;浭∽阅蠈幰员彼诔鞘袐D女纏足,民間卻無纏。自湖南抵燕,在處不論貴賤,皆以纏足為美。惟滿俗不然?!保?]
(三)交友往來
使臣遠道而來,沿途皆有中國官員陪同。“清初,藩屬國入境處督撫選擇伴送官至京,回程加增禮部司官一人伴送回國;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革伴送制度,由沿途選派地方伴送官接替護送,回程仍派遣禮部司官;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伴送制度進一步發(fā)展,采用入境處督撫選派全程伴送官和沿途地方官短途伴送相結合的伴送制度,取消回程禮部司官的派遣。”[8]使臣在途經(jīng)桂平時,亦與中國官員有著友好的往來。從詩歌中的出扇求詩、送端硯,可見中越雙方保持著和諧友好的關系,這些詩歌即是見證。如丁儒完《過桂平縣因鐘尹出扇求詩遂題》:“泛泛桅檣達桂平,整襟端聽鳳凰鳴。碧潭月小銀秋戶,獨秀松高綠夏庭。孚德及豚先卓魯,道心如鏡后周程。紫泉瑞應君須記,早步沙堤一品榮?!保?]《謝朝議大夫知潯州府事孫世昌惠送端硯》:“數(shù)月扁舟共水涯,客中事事仰安排。筆枝尚愧千斤重,珠玉何應四寶來。紙價日高河北地,墨花光點越南齋。如今不但春堪畫,百首詩新亦總裁。”[4]
(四)懷古詠史
桂平自然風光雖好,但歷史文化名人不多。因此,越南使臣在桂平僅留下一首懷古詠史詩,也許是因潯江與潯陽江的一字之差,讓使臣想起了詩人白居易,從詩中可見越南使臣對中國文學的熟知和喜愛。吳時位《潯江城懷白居易》:“一曲霓裳兩淚瀾,鐘情性有白香山。豈無楊鄉(xiāng)小蠻舞,獨自琵琶老婦彈。苦竹黃廬何處宅,孤城船明月此江灣。我來欲訪當年事,為嘆才過灘亦難。”[4]“白香山”,白居易隱居在香山,晚年自號“香山居士”。“一曲霓裳”,源自白居易的名作《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保?]《長恨歌》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芭谩?,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既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發(fā)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杜眯小分杏小皾£柦^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保?]潯陽江在江西。
結束語
越南古代史是以漢字為主要載體的歷史,越南是漢文化在域外滲透最深的地方之一,在追尋域外漢文古籍時,越南顯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地區(qū)。越南使臣的北使詩歌,可為中國古代文學、史學研究提供新的證明,補中國史料之缺,也是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見證。
許多自然和人文景觀,因年代久遠,今人難以知其原貌,現(xiàn)可從越南使臣的詩歌和小序中窺見當?shù)鼐坝^歷史中的具體面貌。就桂平而言,歷史名人不多,以自然風光資源豐富見長。潯州八景中的“銅鼓灘聲,魚王朝石,蓮塘夜雨,南江夜渡”已難覓蹤跡,今存白石洞天、西山、羅叢巖、東塔。其中最出名的是西山,桂平西山現(xiàn)在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qū)、國家級地質(zhì)公園。羅叢巖、東塔現(xiàn)在也是景點,但游客并不多。出于對古建筑的保護,東塔只能在遠處觀望,并不能靠近登塔。白石洞天山路崎嶇,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fā)?,F(xiàn)如今,國家提倡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要發(fā)揚桂平地方歷史文化,越南使臣的桂平詩作或許能提供一些線索。
參考文獻:
[1]云南省歷史研究所.《清實錄》越南緬甸泰國老撾史料摘抄[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2]陳文.安南后黎朝北使使臣的人員構成與社會地位[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2):114-126,150.
[3]魏篤,修.王俊臣,纂.(同治)潯州府志[M].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
[4]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越南漢喃研究院.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5]解縉,等編.永樂大典全新??闭洳匕妫旱?卷[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
[6]劉婧,周毅.張中信大巴山學地理書寫研究[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20.
[7]杜占明.中國古訓辭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8]江振剛.清代安南使團在華禮遇活動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5.
[9]白居易.白居易集[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21.
作者單位:廣西物流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