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窗外傳來蛙聲一片。雖然已是秋天,但南國絲毫沒有秋意。我住在六樓,推窗望去,可見一片郁郁蔥蔥。這個居民小區(qū)面積不大,只有十幢樓,剛好圍成一個“口”字,中間位置被打造成一個微公園,里面種有桂花、紫荊花、鳳凰木、棕櫚等花木,有供孩子們玩耍的滑梯,有鵝卵石鋪砌成的健身路徑,還有專門建造的假山水池,曲水流觴,池中金魚怡然自樂。
自從搬進這個小區(qū)居住,蛙聲似乎就沒有少聽過。最近不知怎么回事,許多住戶覺得蛙聲太吵,難以忍耐。
“不知道有沒有辦法滅掉小區(qū)內(nèi)的牛蛙,這叫聲太煩人了。”
“天沒亮就開始吵。”
“直接抓起來燒烤?!?/p>
……
在小區(qū)的業(yè)主微信群里,大家七嘴八舌發(fā)起牢騷。到底是牛蛙還是青蛙,這個我倒是沒有認真去考究過,但我知道牛蛙的個頭要比青蛙大很多,常見的青蛙不大,許多也就是一個男人的大拇指那般大,但牛蛙基本都在半斤以上。牛蛙的叫聲低沉,洪亮,像牛一樣,而青蛙的叫聲清脆,相比之下,音量小得多。假如從聲音上判斷,小區(qū)里的蛙確實像牛蛙多一點。
或許,有的人睡眠質(zhì)量不太好,但凡有一丁點聲音,都會把他吵醒。也或許蛙聲真的太大了,擾人清夢,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一旦醒來,很難再入睡,心煩在所難免。影響睡眠的問題,我是認同的,可以商量的話,蛙們能夠避開大家的睡眠時間再行大叫就最好了,這樣基本不會影響大家的生活,不會產(chǎn)生這個問題。但是否因為這樣就必須滅掉,燒烤,有待商榷。
青蛙雖然不是珍稀保護動物,但對于維護生態(tài)平衡卻十分重要,中國的蛙類有一百三十多種,幾乎都是消滅森林和農(nóng)田害蟲的能手,一只青蛙一天就能吃掉幾十只害蟲。假如沒有他們,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否會引起蝴蝶效應(yīng),應(yīng)該不難說。
對于一般人來說,可能蛙聲就是叫了個寂寞,但對于那些文豪們來說,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吧碓趤y蛙聲里睡,心從化蝶夢中歸?!边@是宋代戴復古的詩《夜宿田家》中的一句。長年漂泊在外的戴先生在一個乍暖還寒的春天,夜宿農(nóng)家,在一片蛙聲中入睡,內(nèi)心涌起了思鄉(xiāng)之情。聒噪的蛙聲,令小區(qū)居民煩悶,卻能夠讓詩人安然入睡,并且勾起對故鄉(xiāng)的回憶。
我不是詩人,但也常常被蛙聲帶回故鄉(xiāng)。每每蛙聲響起,思緒便像是如絲的細雨萬萬千千,飄落在記憶的心田。
許多年前,我生活在農(nóng)村,屋前就是一片水田。故鄉(xiāng)的春天,煙雨朦朧,雨滴在空中化霧,白茫茫一片,籠罩著綠油油的田野,田里的秧苗整齊排列,而蛙們是不折不扣的樂手,“呱呱”歡快地演奏。高低起伏的樂章,令人陶醉其中。
“蛙聲近過社,農(nóng)事忽已忙。鄰婦餉田歸,不見百花芳。”唐代崔道融的詩《春墅》,描寫的是田間忙碌的景象。在陣陣蛙聲中,不知不覺間來到了春社,田間的農(nóng)事開始忙碌起來,正午時分,鄰家婦女給田間勞作的家人送飯歸來。雖然一路上百花盛開,春光明媚,她卻渾然不覺,只顧匆匆趕路。
許多時候,我們也像農(nóng)婦一樣,都是匆匆的趕路人。日出而作,為生活而奔波忙碌,哪怕是一路的繁花,也無暇顧及。也難怪一片蛙聲,不是引發(fā)多情的聯(lián)想,而是平添一陣惱人的煩躁。但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與其焦躁不安,倒不如換一種心境,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命運多舛的南宋詞人辛棄疾在江西上饒閑居期間,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嶺在上饒西邊,風景優(yōu)美,為辛棄疾提供了良好的寫作素材,但關(guān)鍵還是他有著超越人生風云變幻的胸懷。平靜的內(nèi)心,觀照世間萬象,明月清風,稻花飄香,就算是在落寞之中也能感受到對豐收年景的由衷喜悅。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但愿每一個人都能于逆境中保持向上前行的身姿,于失意中堅定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于日復一日的平淡乏味中堅守一份心靈的寧靜。
選自《今日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