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流,不知不覺,年輪又增添了新的一圈。春節(jié)是一個古老約定,年復一年,如約而至?!澳辍笔鞘裁??是囊括四季的一個時間周期,也是人們辛勤過后享受生活的重要節(jié)點。對于中國人而言,春節(jié)就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數次的朝代更迭,都無法動搖它的地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過年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發(fā)生了不小的改變,若是從古畫中探尋,我們或許能看到許多古人過年的“新鮮事兒”。
明李士達《歲朝村慶圖》呈現了吳中地區(qū)熱鬧的新春景象?!按鍛c”之說極為少見,讓后人領略了“元日即景”。村中人家,訪友宴飲,燃放爆竹,辭舊迎新,歡度佳節(jié),畫面充滿歲朝繁忙、喜慶的升平景象。畫中山水、松柏筆墨蒼勁滋潤;人物用筆圓熟,神態(tài)生動,姿態(tài)各異。畫上落款“戊午臘月寫于石湖”,時在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乾隆丙申御題詩作補闕,時間相隔158年:“東郭遠西墅,山家接水村。春陰慶老幼,豐歲足雞豚。三代遺風在,一時深意存。治民無別術,饑飽俾寒溫?!倍爸蚊駸o別術,饑飽俾寒溫”兩句,一下子讓人從溫馨的過年氛圍中清醒過來。
丁觀鵬《太平春市圖》描繪了新春農村熱鬧歡慶春節(jié)情景,字眼就是“市”字。除了各式攤販,也有挑擔沿街叫賣的各色貨郎,以及算命、跑旱船、演傀儡戲的表演藝人。攤販們銷售爆竹,打太平鼓,耍猴戲,跑旱船,盲眼看相人,戲棚上演掌中班,游人市販、竹籬人家,生動傳神。文士在松樹下席坐品茶閑聊,朱漆托盤內置有紫砂大壺與青花碗,盛裝泉水則用綠地花卉大壺、茶銚。親朋相見,互相鞠躬作揖。該作融合了中西畫法,既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線條和筆墨韻味,又借鑒了西方繪畫的透視法和光影效果,使得畫面更加立體和生動。畫面采用長卷形式,隨著畫卷的慢慢展開,集市由外入內的景致依次呈現,富有動態(tài)感。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是由中清郎世寧等《乾隆帝歲朝行樂圖》故宮博物院藏清金廷標《歲朝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西畫家共同創(chuàng)作的一幅畫。郎世寧繪乾隆帝像,沈源、周鯤、丁觀鵬等人畫小童、房舍、樹木。該作主要是渲染皇家歲朝喜慶祥和的熱烈氣氛,同時展現乾隆帝與諸皇子間其樂融融的親情。圖繪乾隆與皇族子弟在庭院內點燃鞭炮,慶賀歲朝的熱鬧場景,顯現出在尊貴的帝王身份之外,還流露出普通家長的一面。
金廷標《歲朝圖》繪園中翠竹與梅花、天竹爭相競艷,一婦人由月門直窺群嬰嬉戲。喧鬧活潑的孩童,無疑為新年增添熱鬧祥福的氛圍。金廷標畫技高超,得益于平日里對生活的細致觀察。他因為得到乾隆帝的賞識而擢升。據內務府的檔案記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有旨意:“六月初九日,接得員外郎郎正培、催總德魁押帖一件,內開本月初七日太監(jiān)如意傳旨:如意館新來畫畫人金廷標著畫《十八學士登瀛洲》手卷一卷,往細致畫?!边@是金廷標入宮后接到的乾隆帝第一份“訂單”。此類歲朝畫和“館閣體”類似,出于“應制”之需。
鏡子對于古人來說具有特殊意義和用途。銅鏡由銅、錫、鉛合金鑄造而成,和空氣接觸日久會氧化變黑而黯淡無光或模糊不清,這時需要重新磨拭鏡面,使之恢復亮度。冬天是農閑時節(jié),春節(jié)又是一年的開始,所以古人常在春節(jié)前磨鏡子,以祈求萬象更新之意。徐廷琨《春節(jié)磨鏡圖》算得上場景寫真,只見畫中半開的門上,貼著“金日天官賜福來”“前門迎百?!薄昂髴舻澫椤钡葘β?lián)或吉語。墻頭探出數枝初開的早梅,顯現出新春喜氣。畫中兩位女子,一個抱著孩子,一個捧著圓鏡。女主人的身軀掩在門后,只露出側臉,但面容卻完整地呈現在鏡中,亦幻亦真。磨鏡老人衣著襤褸,滿面笑容,人物形象形成強烈反差。此時她正在木架上打磨一面圓鏡,旁邊放著裝有藥粉的瓶子,還有一個形如響板的東西——將幾塊鐵片串在一起制成,名曰“驚閨”,用來招攬生意,《夢粱錄》載:“修磨刀剪、磨鏡,時時有盤街者,便可喚之?!蹦ョR并不是一門輕松的手藝,銅鏡養(yǎng)護遂成為一項專門職業(yè),故被稱為“磨鏡客”,有隱者寓意。修行如同磨鏡,過程雖然辛苦,但人的心鏡經磨瑩之后,如朗月當空,清醒異常,得大智慧。
姚文瀚《歲朝歡慶圖》描繪了過年時闔家歡慶團圓的場面,將新春時節(jié)歡快團圓的氣氛表現得淋漓盡致。畫面整體敷色艷麗,亭臺樓閣富麗堂皇,庭院古樹環(huán)抱、湖石屹立,火盆燒著松枝,室內布置著“四季花卉”大立屏,瓶插牡丹,烘托出富貴吉祥的年味。家仆或持酒壺侍立,或端送糕果,穿梭于前廳回廊里。后院婦女忙碌準備年夜飯,遠處閣樓上男仆合力懸掛大燈籠。在這幅畫里,仿佛令人能聽到笑聲的,就是造型圓潤可愛的孩子們,在庭前玩著各式的游戲——打太平鼓,吹笙,玩懸絲傀儡等。整個畫面顏色濃厚,襯托出吉祥喜慶之味,呈現多重民情風俗之美:一是歲朝清供的祥順之美,二是無憂童戲的天真之美,三是家庭和諧的孝悌之美。
邊文進《歲朝圖》作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春正?!靶隆倍至钊隋谙?,大名鼎鼎的宣德爐便是一例。盡管在歷史敘述中,明朝是一個嚴酷的王朝,仍有輕松的一面。從藝術可以看到人的天性。明代插花誕生了“十全花”等新花型,并且進一步出現了“堂花”和“齋花”之分。中堂用花高大端正,有儀式感,書齋清賞,以小瓶小器為主,突出趣味感。畫面上古樸的銅壺內插梅、蘭、山茶、水仙、天竺、靈芝、松、柏、柿子、如意等十種花材,正是“十全”之寓意。瓶花的重心偏于下方,上方以梅干引向高處,虛實相生。從精美的花瓶到熱鬧的燈籠,每一處細節(jié)都透露出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陳書被譽為“清代女畫家第一人”,其《歲朝麗景圖》絹本設色筆力遒勁,風神簡古。通過描繪各種帶有美好寓意的諧音、之物品,如石表壽外加水仙、天竺,為“天仙拱壽”,旁搭百合、柿子、靈芝、蘋果,則有“百事如意”和“平安如意”等多重寓意,來表達對新年的祈盼和祝福。這是明清吉慶畫中的慣用手法??钍稹坝赫颐麓?,上元弟子陳書畫于來青小墅,時年七十有六?!比绱烁啐g,筆墨未見絲毫老態(tài)倦意。畫中大花盆內,栽有盛開的兩種牡丹,另有一蟠曲的清艷古梅,正當盛開。湖石旁有一束水仙,小白花似有香氣撲鼻而來。以淡墨勾水仙葉,然后染以淡綠、嫩黃、淡赭,色調優(yōu)雅。兩只鮮紅的柿子掩映在樹葉下。花盆下旁又有含苞欲放的牡丹花。布局頗具匠心,疏密虛實,牡丹花葉之偃仰向背,和諸色花卉交相輝映,使人感到爭奇斗艷,生機盎然。
從這些古畫作品可以看出,春節(jié)是全民共同的節(jié)日,上至九五之尊,下至黎民百姓,稱得上普天同慶。無論是應制應命還是自抒胸臆,都有一份發(fā)自內心的真情。春節(jié)最大的趣味,相當于是設在人生路上的驛站,乃是彼此心靈得到慰籍和休憩之處。有了這樣一個個驛站,各自的人生就會分出許多階段。人生從上小學之時算起,為了學問,為了榮譽,為了地位,為了家庭,為了自己一切偉大的人生夢想,埋頭拼搏。在這個過程中,既有順風順水的階段,也一定會遭遇挫折與失敗。如果沒有這些驛站,就沒有停歇之時,即便再怎么風光也會在半途中累壞甚至累死。春節(jié)的趣味,其實就是人生的趣味,“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以一種美好心情的重新開始,伴隨著新的希望和企盼,有了新的動力,開始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