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困難”學生做工作,我試驗過許多方法,得出的結論是擴大閱讀范圍。
從三年級到七年級我教過小費佳5 年,他的絆腳石是算術題和乘法表。我確信,這個學生只不過是來不及記住習題的條件。和費佳相似的學生在別的班也有,我為這些學生專門編了一本習題集,每道題都是一個吸引人的故事。絕大多數(shù)題無須做算術運算,解這種題首先意味著要思索和動腦筋。下面就是我編的兩道題。
(1)3 個牧羊人由于夏天炎熱而感到疲勞,躺在樹下休息時睡著了。一個淘氣的牧童用橡樹上長的“墨果”把他們的額頭涂黑了,3人醒后都笑起來了。但是,每個人都以為其他兩個人是在互相笑對方。突然,一個牧羊人不笑了,他已經猜到,他的額頭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的?
(2)古時候有兩個相隔不遠的村莊——真話村和謊話村。真話村的居民總是說真話,謊話村的居民總是說謊話。假設你們來到了這兩個村莊中的一個村莊,只要向頭一個碰到的當?shù)鼐用裉岢鲆粋€問題,就可以知道是到了什么村莊。那么,應當提什么問題呢?
開始,我們僅僅讀習題,過了不少時間,費佳才明白,這些故事就是習題。他想了想一道最簡單的習題,在我的幫助下解了這道題。解法之簡單使他感到驚奇。費佳問:“那就是說,這里的習題每一道都是可以解的?”于是,他整天不離開習題集了,每解一道題就感到取得了大勝利。他把解出的題抄在一個專用的練習本上,還在文字旁邊畫出了題中的鳥類、動物和植物。
后來,我為費佳配備了一套小叢書,有近100 本小書和小冊子,他從三年級一直讀到七年級。除費佳外,其他3 個學生也使用了兩年。一部分書和小冊子同課堂上學習的內容有直接聯(lián)系,另一部分則沒有直接聯(lián)系。我把閱讀這些書看成是一種腦力鍛煉,他們以后在學習上遇到過的困難,大都可以通過閱讀克服。
我從來沒有為了讓費佳及其他學生學會課堂上未掌握的東西而補過一次課,我教他們閱讀和思考。閱讀似乎起了誘導作用,喚醒了思想。
摘自《新班主任》2024 年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