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消費者網購時發(fā)現(xiàn),系統(tǒng)默認的第一付款方式變成了“先用后付”,消費者不留神點擊支付,就完成了“0元”下單?!跋扔煤蟾丁边@類功能因為被系統(tǒng)默認為首選支付方式,所以開通時往往輕而易舉。不過,關閉這項功能卻有點難,甚至給不少消費者帶來了麻煩。
“先用后付”是真方便還是添麻煩
近日,黑龍江哈爾濱的王先生發(fā)現(xiàn)家里的快遞明顯增多,原來,這些快遞都是自己的老父親不小心使用了“先用后付”支付功能購買的。王先生告訴記者,讓他困惑的是自己和父親并沒有主動設置“先用后付”,這個支付方式怎么突然出現(xiàn)在購物的支付列表中?
王先生說:“我父親并沒有設置‘先用后付’功能,它就直接出現(xiàn)在了支付選項里,而且默認為首選。要是后期不還,會影響信用。平臺可以這樣不協(xié)商就決定增加你的支付方式嗎?”
“先用后付”支付方式給消費者帶來困擾的案例各地多有發(fā)生。江西撫州市民吳先生在網購時,發(fā)現(xiàn)自己網購的付款方式中突然多了一個“先用后付”模式。他并不知道這個“先用后付”是什么模式,也并沒有想使用它,不過可能是他不小心碰到了,幾天后商品就到家了。
上海消保委發(fā)布消費提示
針對“先用后付”“先享后付”等“0元”下單模式,上海市消保委認為,這類似于信用卡交易機制,如果發(fā)生消費者沒有及時支付或者沒有支付的情況,就會導致消費者的信用受損。關于這方面風險,平臺并沒有告知消費者。
上海市消保委發(fā)出了消費提醒公告,提示消費者謹慎對待這種購物方式。他們表示,平臺應該讓消費者自主選擇是否開通“先用后付”;通過服務協(xié)議詳細告知消費者的權利和義務,并充分說明“先用后付”的優(yōu)勢以及逾期后果、相關風險等;同時設置簡單便捷的取消方式,當消費者不需要“先用后付”時,可以方便地關閉。
“先用后付”可能存在哪些風險
“先用后付”是當前各大電商平臺基于消費者個人信用登記而開發(fā)的一種支付功能,一般情況下,達到一定信用條件的消費者,被平臺賦予“0元購買”商品或者服務的權限,并且允許用戶在收到商品并確認滿意后,再進行支付。
這一消費支付新模式,實質上是一種消費信貸模式,旨在降低用戶決策門檻,實現(xiàn)快速下單轉化。它有其簡單便捷的優(yōu)點,但對消費者而言,也暗藏套路和風險:開通該功能的風險提示不足,一些平臺將此項付款功能設置為默認優(yōu)先項,但未在顯著位置說明具體條款。一些消費者反映后續(xù)想要關閉該功能卻很難找到操作入口,并且必須等待所有訂單完成或售后服務結束才能關閉。消費者可能在不知情或無意識中增加額外的消費,從而產生過度消費的問題。如果消費者未能按時完成支付,可能會產生逾期費用,并影響個人信用記錄。
應讓消費者自主選擇支付方式
相關專家表示,“先用后付”“先享后付”本身無關好壞。不過,根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guī)定,消費者有權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跋扔煤蟾丁边@類支付方式之所以引起消費者的不滿,是因為購物平臺沒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認為:“向消費者推廣這種方式之前,應當有消費者二次確認,而且明確告訴他這種方式的結果是什么、支付方式是什么、退貨渠道是什么。如果這些都沒有說明,強制推給消費者,本身這就是一個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專家認為,“先用后付”不一定適合所有人,購物平臺要有明確清晰的關閉入口,讓消費者非常方便地找到相關的入口,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以把“先用后付”關閉。而一旦因“先用后付”支付方式引起糾紛,應及時進行投訴。
(據(jù)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