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國際傳播理論之本

    2024-12-31 00:00:00郝雨郝叢叢
    西部學刊 2024年23期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人類和諧共處,構建全世界理想社會宏偉目標思想的新發(fā)展。有史以來,人類的思想家們就在不斷描繪人類理想世界的藍圖,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人類思想文化史上關于和諧世界愿景表達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當然是極其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理論上的深入闡發(fā)并體系化建構,也需要作為“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核心內涵向世界廣泛傳播,而且也更需要全世界向往“美美與共”以及和平愛好者們的共同行動,所以,這是理論建設和實踐活動雙重并重的宏偉大業(yè)。而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推進,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溝通與對話。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就是面對整個世界的文化交流與社會整合工程。那么,在這樣的系統(tǒng)工程中,新媒體智能化傳播與主旋律融媒建設,無疑就是其中極為重要的意識溝通渠道。“全人類共同價值”才是真正能夠在全人類共同努力之下,建構天下大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指南與實踐之本。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深融媒體

    中圖分類號:D8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23-0001-06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專項課題(A類)重大項目(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課題基金項目)“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傳統(tǒng)文化基源與中華民族復興研究”(編號:23JDTCZ017)的有關成果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ommon Values of Humanity”

    Hao Yu1,2Hao Congcong3

    (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444;

    2. Faculty of Humanity amp; Social Scienc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210037;

    3. School of Global Studies,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Tokyo, Japan 1838534)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building a global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is a new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kin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deal society for the whole worl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history, human thinkers have been constantly depicting the blueprint of an ideal world for mankind, and “the proposal of building a global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is another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and culture in expressing the vision of a harmonious world. Building a global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is, of course, an extremely massive systematic project. It not only requires deep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and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but also needs to be widely disseminated to the world as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common values of humanity”, and moreover, it requires the common action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ho aspire to “mutual appreciation and inspiration” and those who aspire peace, therefore, this is a grand endeavour that emphasizes both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is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Because, to build a global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we must first face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world. Therefore, in such a systematic project, the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of new medi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within media integration are undoubtedly extremely important channels of consciousness communication. “common values of humanity” is the real guide and basis of practice for the building of “a global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under the common endeavour of all humankind.

    Keywords: 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common values of humanity; deep media integration

    世界性偉大藍圖和愿景的擘畫,要有偉大的理論指導,而人類偉大事業(yè)的建設發(fā)展和成就,又必須由偉大的思想設計和產(chǎn)生。當今世界,各種沖突不斷加劇,尤其是國家間各種復雜原因的矛盾以及出于私利的對抗持續(xù)發(fā)酵與升級。而且,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思維嚴重固化,西方陣營甚至打著“普世價值”的旗號強行輸出已經(jīng)完全空殼化和充滿欺騙性的所謂“民主、自由”價值觀,赤裸裸公開叫囂以“本國優(yōu)先”的商業(yè)邏輯處理國際矛盾和糾紛,讓世界越來越走向社會達爾文主義和霍布斯叢林的危機狀態(tài)。“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以來,“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論主張得到廣泛認同。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的:我們要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tài)對抗?!叭祟惷\共同體”,就是推進未來和諧世界建設發(fā)展的新的藍圖和目標。人類要一步步走向真正的天下大同,必須堅守這樣的宏大目標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根本方向。從邏輯上講,“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全人類”真實處境以及無法擺脫和逃脫的“共同命運”的真理性揭示與經(jīng)典表述,而這樣的至理概括,又恰恰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核心命題和理論之基。扎根并立足于這樣的理論基源,構建人類“共同價值體系”,從而打破西方的所謂“普世價值”騙局[1]?!叭祟惞餐瑑r值”才是真正能夠在全人類“共同”努力之下,建構天下大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指南。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關于人的“類”概念中國化發(fā)展

    關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主張,筆者曾經(jīng)發(fā)表文章認為,這是在人類思想文化史上,關于和諧世界、美好社會愿景表達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因此,也是從根本上回答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根本理論依據(jù)和遵循。當今,“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jīng)成為一面思想旗幟,在國際政治思想領域和整個世界舞臺,得到廣泛認同和積極回應,并必將成為人類文化史上永久性的思想資源[2]。

    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當年曾經(jīng)論述的人類作為“類”的意識,在思想上的進一步延伸推進與理論發(fā)揮。關于“人是類存在物”的說法,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從哲學上探討人的本質時首次提出來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強調人的“類”存在性,歸根結底,也就是力圖讓所有人從根本上弄明白,地球上的整個人類,都是同“類”[3]。這其實就是為了使人們在面對世界各種矛盾和爭端時,必須明確的一個思想前提。在這之前,雖然費爾巴哈關于人的論述也曾經(jīng)用到“類”這一概念,但他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是與自然界的其他動植物一樣的一個“類”,完全不是在人類社會的層面討論“人類”。作為馬克思的“類”概念,就是把“類”的觀點有了根本性提升,強調生產(chǎn)活動是人的最根本的“類”特征。無論如何,先哲們對人的類屬性的論述同時就意味著:人作為同類,在人類社會生存發(fā)展的意義上,就一定有同類的需求、同類的利益、同類的命運。從理智上講,在“和而不同”的原則下,人類完全可以求大同存小異,可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990年,費孝通在他80壽辰聚會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社會和諧觀點。??傊?,就是要尋求整個人類世界的和諧共處。

    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進一步發(fā)展了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體”理念。實際上,就“共同體”最初的真實形態(tài)和概念內涵而言,原本應該是源于古代社會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本能和需要,人們必須自然地和自發(fā)地生活在一起,以自然所處的地域為基礎,自然組成各種部族以及家族性的“共同體”,這種主要憑借血緣與地緣的關系形成的共同體結構和最初社會形態(tài),也就是被馬克思所表述和定義的人類早期“自然形成的共同體”。由于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分布于各個不同區(qū)域的各種各樣的共同體,其共同的特征是依然處在“人的依賴關系”的低級階段。

    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人們交往關系的拓展,“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早已解體,人類一步步走向馬克思提出的“人的真正的共同體”目標?!罢嬲墓餐w”當然最終是建立在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4]。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恰恰是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和新世界,引領全人類共創(chuàng)和諧、共同發(fā)展的思想旗幟。

    近年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中國話語走向世界的核心思想構成,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認可和推崇。法國國際問題專家David Gosset(高大偉)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看作是中國智慧輸出的一大例證,是中國面對快速變革的世界貢獻出的一項重大提議。據(jù)此,高大偉高度評價和肯定了中國一再聲明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旗幟鮮明地反對單邊主義。他認為,當今世界各國緊密依存,合作、對話及多邊組織內的妥協(xié)必不可少[5]。由此可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主張和觀念體系,必將成為世界性的理論共識和實踐目標。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之魂

    其實,和諧世界美好社會一向是人類文明史上偉大思想家們的共同指向和宏偉藍圖?!叭祟惷\共同體”理念,更是人類和諧共處、構建理想社會偉大目標的新概念新思想。筆者甚至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文化內涵及意義極為高遠宏富,是哲學史以及人類思想文化史上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2]9-17。如果從人類思想史上追根溯源,可以看到,這一思想主張的提出當然是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思想流脈的。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尤其是有了文字傳播媒介以來,那些偉大的思想家們就在不斷探求著可以讓人類共同幸福的、理想化的社會結構和家國系統(tǒng),甚至直接勾畫人們能夠自由自在的理想世界藍圖。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可以說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早描繪出的一種理想社會圖景,作者以充滿浪漫色彩的想象,設計了一個十分完美的理想國家和人類美好社會的結構形態(tài)。至于莫爾的《烏托邦》,則從理論上虛構了一個自由平等、井然有序的和諧社會。到了十九世紀,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狂熱地建構起所謂無沖突社會的理論大廈。比如,傅里葉的“和諧社會”方案,只求社會結構上的和諧無間。歐文提出的“新和諧公社”,力圖尋求一個更為具體的理想社會體制的模型。但是,非常明顯,以上這些“理想國”“烏托邦”,基本都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哲學基礎上的超“理想”,甚至是完全“空想”的美好愿景[2]9-17。這些“看上去很美”的社會目標,其實是根本無法在現(xiàn)實社會和未來世界能夠得以實現(xiàn)的,即使是歐文的所謂“新和諧公社”的精心策劃和設計,同樣存在著巨大的脫離歷史唯物主義的空想成分,根本不具有真實歷史上的實踐可能性。

    從中國的文化史來看,自古以來也同樣有理想的“大同世界”,以及文學作品塑造的人人平等的桃花源等,形成了綿延不斷的關于人類美好未來的敘述?!渡袝虻洹分鲝垺皡f(xié)和萬邦”,以及諸如君子“兼濟天下”“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樣的“海納百川”的胸懷,主張“計利當計天下利”,最終“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經(jīng)營大目標。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美好人生目標和類似于共同體社會的追求,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發(fā)展和思想長河之中??梢?,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向往美好的社會理想,追求“天下大同”的人人和諧共處的陽光世界,能夠實現(xiàn)普天之下兄弟相親、自由和諧、各得其所。

    毫無疑問,以上這些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論之根。從2015年9月起,習近平總書記就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論述過全人類共同價值,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他再次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共產(chǎn)黨將繼續(xù)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這就更加凸顯了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意義,產(chǎn)生了更為廣泛深遠的世界性影響。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又一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提出是對西方“普世價值”理論強有力的批判,打破了西方中心論和西方話語霸權,糾正了西方輿論界在價值觀上對中國的抹黑和貶損,在國際政治理論和國際關系實踐中占領了道義制高點[1]。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基礎上,對于人類和諧共處思想的重大發(fā)展,也是針對當下國際社會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問題,提出的行之有效和中國話語的治理之策。作為一種人類思想史上貫穿著的理論體系,其最重大的突破性和理論特征,在于具有較強的可實踐性。

    其一,這是一種人人可理解、可入腦入心的理論概念和思想內涵?!叭祟惷\共同體”由“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個普通名詞構成,通俗易懂,形成一個理論概念之后,內涵極為豐富,而又非常有親和力?!叭祟悺薄懊\”都是每個人特別關心和關注的問題,不再是那種抽象玄虛的理論概念。

    其二,這是一種可以在國際事務中具體實施推進的理論。習近平主席2014年訪問印度時說:“我們都把‘和’視作天下大道,希望萬國安寧、和諧共處?!弊鳛椤叭祟惷\共同體”,歸根結底就是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特別看重“化干戈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當今的國際關系處理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可操作性,是可落地的方針措施,“人類命運共同體”,說到底是符合人類所有國家、所有民族共同利益的主張。

    其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方案,是可以在任何經(jīng)濟基礎和歷史條件下,在世界范圍建構和推進的。法國學者高大偉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必須在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背景下進行闡釋,而實際上,“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二十世紀對于“大同”這一古典概念的重新解讀[5],而且是可以在新時代的人類社會發(fā)展實踐中,完全可以具體實施的理論。在和而不同的大原則之下,“美美與共”一定會成為人類共同追求。

    理解了這樣的一些特性,我們的國際傳播就可以具有更加充分的理論自信。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全球傳播,讓中華優(yōu)秀文化走出去,我們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尤其是在智能時代,在融合媒體的新技術條件和生態(tài)下,要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努力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從而服務于整個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堅定信念,發(fā)揮好融合媒體對外傳播的積極作用。

    三、共情—共識—共同體:智媒傳播推進共同價值建構

    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無疑需要漫長的歷史過程,不僅需要理論上的深入闡發(fā)并體系化,更需要向全世界傳播普及和增強“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和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的,承認每個人、每個民族和每個國家的個別性、差異性,承認每個民族和國家存在共性和普遍性。更為重要的是,全人類共同價值不是把某一個或某幾個民族、國家的價值普遍化,強加給別的民族、國家和人民,它是所有民族、國家和人民的異中之同,是大家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主張和模式。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標準和動力,二者之間有著內在的和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石[6]。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推進,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溝通與對話,溝通與對話最有效的方式,很多時候就是以共情進一步達成共識。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就是面對整個世界的文化交流與社會整合。那么,在這樣宏偉藍圖的具體實踐中,新媒體智能化傳播無疑就是極為重要的思想意識溝通對話的根本途徑和重要方略[7]。

    首先,就新聞傳播領域而言,進一步推進深度融合媒介戰(zhàn)略,強化全球傳播,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建構發(fā)揮作用。智能化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建起了通往世界各個角落的信息通道,引入智能化的新媒體使得信息網(wǎng)絡極為便捷和高效,這在技術條件上對于全人類的溝通對話搭建了最好的橋梁。到今天,一個最基本的現(xiàn)實是,新型媒體的涌現(xiàn)催生了新媒體格局,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手機媒體的發(fā)展,進入了融媒體和全媒體時代。放眼全球,盡管世界各地媒體發(fā)展狀況還不均衡,表現(xiàn)在速度有快有慢,發(fā)展有先有后,整體上來說發(fā)達地區(qū)發(fā)展速度快,新媒體發(fā)展占先;落后地區(qū)發(fā)展速度相對緩慢,新媒體發(fā)展滯后。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新媒體格局已經(jīng)形成。新媒體格局使得信息傳播更加快速高效,新的傳播媒介改變了傳播手段,催生新的傳播內容,通過新媒體即時海量傳播的特點,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的傳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每天人們一打開手機,就可以快速搜索瀏覽各種資訊,因此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尤其是國際范圍的交往與溝通。人工智能的發(fā)展,AR、VR、MR技術的革新,使得世界各地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可聽可視可觸。新技術條件下人們的溝通交流方式大大拓寬延伸。利用新媒體手段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傳播,將會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和新興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強化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堅持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優(yōu)勢互補、一體發(fā)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jīng)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tài)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8]。毫無疑問,新聞出版業(yè)就應該是新型主流媒體的主力軍。

    因此,利用新型主流媒體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定要打破舊的固有思維模式和生產(chǎn)流程,再造采編乃至整個媒介內容生產(chǎn)流程??茖W精確地把互聯(lián)網(wǎng)基因植入媒體,用全新的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來推進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既要在堅守傳統(tǒng)媒體原創(chuàng)、首發(fā)、首播、權威報道、觀點獨特等優(yōu)勢的基礎上構建新型主流傳統(tǒng)媒體,又要發(fā)揮新媒體及時快速、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構建新型主流新興媒體,同時使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構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體。

    新型主流媒體的構建使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有了更多的載體,使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更有高度、深度和溫度。新型主流媒體要發(fā)揮自己的信息資源優(yōu)勢,建設強大的數(shù)據(jù)中心,強化數(shù)據(jù)新聞生產(chǎn)的中央廚房,優(yōu)化內容制作、存儲和分發(fā)流程[9]。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入媒體轉型、變革的建設階段,大量新興媒體有最新的客戶端支撐。媒介的變化促使中國文化發(fā)生巨大變化,手機媒體利用人們碎片化的時間,將各種內容投放給用戶,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社會認知和行為模式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一定要充分發(fā)揮以新聞出版業(yè)為主力軍的融合媒體的重要作用。

    其次,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主要任務就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進行再生產(chǎn),需要戰(zhàn)略性謀劃、規(guī)劃與策劃。實際上,所謂中國文化走出去,歸根結底要以中國文化經(jīng)典為引領。然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出版,不能停留在紙質版本的舊體制和套路上。一方面,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外文出版,應該特別注意其內容方面的再生產(chǎn)、再創(chuàng)作。如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再創(chuàng)作的系列化、規(guī)?;⒊商谆?,從而以規(guī)?;a(chǎn)戰(zhàn)勝碎片化,以厚重化戰(zhàn)勝泡沫化,這尤其是需要國家在場、多媒體參與,形成合力。像這樣的規(guī)?;a(chǎn)和投入,還有像國家社科基金的《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每年都有百余種我國近現(xiàn)代的文化精品納入國家文化輸出計劃。另一方面,外文版的經(jīng)典作品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建設是題中應有之義??梢詮膬蓚€層面上進行操作。其一,規(guī)模傳播,利用熱點,借勢形成高附加值。打造精品品牌,絕不能只求一時利益,只是零零散散、單一獨部作品的營銷和售賣。國際文化舞臺的占領,一定要成規(guī)?;⒁蟊鴪F進攻,要有總體規(guī)劃和運籌。所以,像“走向世界的中國作家”這樣的文庫集成類出版運作,是非常值得采用和提倡的[10]。面對西方文化已有的強勢態(tài)勢,如何重新奪取市場主動權?筆者認為,巧用時機,善成熱點,因勢利導占據(jù)傳播強勢,是重要的策略。例如,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劉慈欣獲雨果獎,可乘勢向西方國家大力推廣我國文學史上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經(jīng)典文學系列作品,以文學出版的形式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和精神,進一步開拓我國的出版市場。其二,融媒全媒立體出版,全方位覆蓋。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人人都是手機和各種客戶端的用戶,也是信息生產(chǎn)者和發(fā)布者。整個社會生活方式以及最重要的信息收受的閱讀方式,在一步步脫離著傳統(tǒng)模式和樣態(tài),依托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國文化走出去,在媒體的利用上要與時俱進,采用最先進的傳播方式,如IP化、智能化生產(chǎn)。要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大力推進立體化傳播。我們的出版業(yè)在媒介上有了全方位覆蓋,才能真正做到全球化傳播。

    第三,發(fā)揮智能出版整體傳播優(yōu)勢,以精品內容生產(chǎn)講好中國故事。這其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主流文學的巨大作用,如何通過文學的傳播服務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是需要研究的關鍵性問題,首先需要將視角進入宏闊的文學本身,從整個漫長豐富的世界文學史上發(fā)掘意義、尋找路徑。

    其實,要更好實現(xiàn)中國文化走出去,以中國文化溝通世界,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要采用他國人民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對話交流。在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文學始終處于各民族文化溝通的主流地位。因為說到底,文學藝術就是全人類最好的講故事的領域,圖書出版則是文學能夠講好故事的媒介保證?;谌祟惷\共同體建構的宏偉目標,在這樣的偉大系統(tǒng)工程中,文學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主脈,如何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我們的基本認知是,在整個世界文學史上,文學藝術作品曾經(jīng)大大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文明發(fā)展,也曾經(jīng)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當今時代,我們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作為新時代世界和平發(fā)展和人類共同繁榮的重要目標明確提了出來,文學更應該承擔起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文化藝術及信息生產(chǎn)的整體狀況是方向明確、成果顯著。但是,長時期以來受到市場經(jīng)濟等因素的影響和沖擊,尤其是作家和網(wǎng)絡寫手的成分結構較為復雜,一些人在思想意識上形成了比較嚴重的精致利己主義。隨著高科技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碎片化、泡沫化,甚至是垃圾化媒介現(xiàn)象不容忽視。關注人的生存、關心人類命運的宏大抱負和精神境界,存在被淡化的現(xiàn)象,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出現(xiàn)了魚龍混雜的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總結和批評的:“在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shù)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xiàn)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chǎn)、快餐式消費的問題。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調侃崇高、扭曲經(jīng)典、顛覆歷史,丑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以丑為美,過度渲染社會陰暗面;有的搜奇獵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有的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華、過度包裝、炫富擺闊,形式大于內容;還有的熱衷于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xiàn)實。凡此種種都警示我們,文藝不能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fā)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因此,智媒時代的文學藝術及信息生產(chǎn),一定要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指引下,更加“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習近平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在當今世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傳播,就是新聞傳播業(yè)最重要的責任,要主動樹立遠大目標,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精心創(chuàng)作、積極傳播,讓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成為主流媒介之魂。在這方面,新聞出版業(yè)的重要職責,就是為打造文學藝術和信息精品并向世界范圍提供優(yōu)質服務。

    參考文獻:

    [1]馮俊.全人類共同價值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1(9):19-23.

    [2]郝雨,沈亞文.人類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歷史觀照與哲學闡釋[J].中國圖書評論,2018(8):9-17.

    [3]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

    [4]徐世甫.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與當代實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12-29(6).

    [5]GOSSET D.Chinese “Renaissance” to a world of shared destiny[N].China Watch,2018-06-22.

    [6]李巖.三重視角下的全人類共同價值[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22(7):20-22.

    [7]郝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文學何如:兼論文學經(jīng)典閱讀的新時代意義文[J].名作欣賞,2018(19):5-10,2.

    [8]人民網(wǎng).習近平: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18/c120837-25489

    622.html.

    [9]劉文洪.新傳播格局下新型主流媒體的構建[J].新聞戰(zhàn)線,2015(8):2-3.

    [10]郝雨.中國文學在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中的核心地位和意義[N].文藝報,2017-02-17(2).

    作者簡介:郝雨(1957—),男,漢族,河北秦皇島人,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兼職教授,上海大學傳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播。

    郝叢叢(1999—),男,漢族,河北秦皇島人,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科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文化交流與世界言語社會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

    猜你喜歡
    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治理新方案
    黨建(2017年4期)2017-04-18 23:15:34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代表著中國外交未來的方向
    人民論壇(2017年7期)2017-03-24 18:50:07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xiàn)了中國的歷史擔當
    人民論壇(2017年7期)2017-03-24 18:48:40
    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容、價值與作用
    人民論壇(2017年7期)2017-03-24 18:47:39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理論導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11:53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中國外交頂層設計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當代中國大學精神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世界秩序重塑
    當代世界(2016年5期)2016-05-24 08:53:35
    中國言說的路徑與民族國家電影實踐及其走向
    藝術百家(2016年1期)2016-04-13 19:38:01
    远安县| 彩票| 双城市| 扎兰屯市| 通榆县| 鸡泽县| 大城县| 库尔勒市| 广宁县| 江孜县| 遂宁市| 敖汉旗| 吉林省| 调兵山市| 普安县| 瓦房店市| 无棣县| 华阴市| 赤城县| 林西县| 武功县| 隆昌县| 郴州市| 孙吴县| 法库县| 游戏| 仁寿县| 江西省| 娄底市| 盘山县| 策勒县| 平乡县| 福贡县| 双峰县| 凤台县| 洞口县| 鹤山市| 格尔木市| 阿瓦提县| 湟源县| 黄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