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學科教學已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基于音樂文化資源,開展小學音樂課程的思政教育,以實現(xiàn)學生審美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雙重提升。文章首先分析了現(xiàn)階段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問題、音樂與思政教育的內在聯(lián)系,隨后提出了一系列音樂課程思政教學策略。實踐研究結果表明,音樂文化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小學思政教育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音樂文化" 小學音樂教育" 思政教育" 教學策略" 實踐探究
引言
當前,國家對青少年的道德要求日益提高,但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他們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時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道德指導;由于思想教育的不足,他們在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存在困難;一些青少年的目標追求過于功利化,忽視了精神追求和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互聯(lián)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給青少年帶來了大量的信息,但同時也伴隨著不良信息的侵入,這可能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產生負面影響;家長由于工作忙碌等原因,可能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正確引導,導致家庭教育缺失;社會環(huán)境的快速變化也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了挑戰(zhàn),青少年的價值觀可能會受到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盛行所帶來的影響。
例如校園霸凌事件,它造成的惡劣影響提醒我們,對于青少年霸凌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更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加以解決。家庭、學校、社會應該共同發(fā)力,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學校應在各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的緊密結合,從而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德育功能。主題教育、經常性思想教育同向而行、同頻共振,構建起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音樂教育作為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感、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重要途徑,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然而,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教育往往注重技能訓練和知識傳授,缺乏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思政元素融入小學音樂教育,不僅是為了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是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信息,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因此,本文開展小學音樂課程思政路徑探究,以期為小學音樂教育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音樂文化的范疇
音樂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是人類歷史上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之一。它包括音樂的基本要素,以及音樂在不同社會和文化中的作用和意義,具體內容如下:
(1)音樂的基本要素。包括強弱、節(jié)拍、長短等基本要素及節(jié)奏、曲調、和聲等常用的“形式要素”。
(2)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音樂的發(fā)展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關。例如,中國音樂文化在20世紀中期開始逐漸受西方的政治制度與科教文化的影響,當代中國音樂文化在積極吸收西方優(yōu)秀音樂文化后發(fā)展出了新的面貌。
(3)音樂家的創(chuàng)新實踐。中國音樂家從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汲取精髓,創(chuàng)新內涵和特色,展現(xiàn)時代精神和民間文化。劉德海、吳文光、趙季等音樂家就是通過深入探索,從而推動當代音樂創(chuàng)新發(fā)展。
(4)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價值與傳承。傳統(tǒng)音樂文化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和思想價值。在新時代,打造科學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承與發(fā)展體系,提高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影響力與輻射力非常重要。
二、音樂與思政教育的內在聯(lián)系
音樂文化不僅是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民族文化和歷史的傳承,它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傳遞歷史、民族、社會等多方面的信息,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進化,同時也保留著傳統(tǒng)的精髓。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使其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通過音樂,學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三、小學音樂課程思政教學路徑
(一)強化課程教學,挖掘音樂文化的思政資源
從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多個角度出發(fā),挖掘思政教育的內涵。選擇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音樂作品,如民歌、革命歌曲等,以及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紀念日相關的音樂作品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感受國家的偉大、民族的團結。這不僅是課程思政意義建構的過程,也是實踐美育與德育融合的重要途徑。
以人音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難忘的歌”為例,本單元共選編了四首中國20世紀不同時期的“紅色經典”音樂作品,以激發(fā)學生對先輩們的崇敬之情和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體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民族文化、性格、精神和情感。筆者所在團隊在進行單元分析時,提煉出單元核心概念“重溫紅色經典音樂,弘揚革命精神,激發(fā)愛國情懷”,并將本單元分為四個課時。在教學中,以人文線、情感線、知識技能線立體貫穿四個課時,以“童心唱紅歌,一起亮紅心”為大情境。首先,遠處傳來報童賣報的歌聲“啦啦啦啦,童聲悅耳”,她為學生點亮“積極樂觀”的紅燈,在角色扮演的唱游活動中學生認識、聽辨童聲;接著,共產兒童團員踏著整齊步伐“嘀嗒嘀嗒,向前出發(fā)”,為學生點亮“堅定信念”的紅燈,將“強、弱、次強、弱”拍子的體驗練習巧妙地滲透在行進的步伐里;當學生完成“密碼傳送”任務并點亮紅燈時,鐵梅姐夸贊學生“咿咿呀呀,人小志大”,學生用暗號“念白”和“亮相”回應鐵梅姐,學生“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來到新時代,學生踏著堅定步伐,展現(xiàn)意氣風發(fā)的精神面貌,一起“高唱隊歌,愛我中華!”。
學生在本單元的學習中不斷接受紅色經典音樂的洗禮,飽受革命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激勵,對革命先輩無比崇敬,培養(yǎng)了愛國情懷;同時,通過欣賞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嘗試做“念白”“亮相”等,傳承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促進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fā)揚。
(二)整合音樂資源,構建跨學科的課程體系
選取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音樂作品,結合語文、美術、歷史、地理等學科知識,讓學生在欣賞和學習音樂的同時,了解和思考相關的社會文化問題,深化學生對音樂文化中思想政治元素的理解和感知。
1.音樂與語文學科的融合
在音樂和文學的交融中常有經典名作傳,一些音樂作品的歌詞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如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游子吟》《靜夜思》《春曉》等,讓古詩詞具有了音律之美。學生在聆聽《但愿人長久》時,被教師構建的“中秋賞月音樂會”場景深深地吸引,從歌詞意境中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穿越時空體會蘇軾境遇,深度理解其中傷感的情緒。這些作品傳達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價值和社會責任。
2.音樂與美術學科的融合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繪畫、手工等形式讓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用點線面的結合和色彩的表達引領教學,使學生獲得直觀的音樂審美體驗,實現(xiàn)音樂與美術的高度融合。運用旋律線和圖形譜感知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和速度,用冷暖色調感知音樂的情緒,等等。比如在聆聽《跳圓舞曲的小貓》時,可以運用圖形譜指導學生在聆聽時清晰地分辨小貓的叫聲出現(xiàn)的次數,加深學生對作品意境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人文關懷。
3.音樂與數學學科的融合
音樂與數學學科融合教學,如教授不同的節(jié)奏模式,讓學生學會在音樂中進行計數,計算每個節(jié)奏中的拍子數量;將音符與分數相結合,讓學生用不同長度的音符來表示分數,然后讓他們計算音符的總長度;將音樂與幾何相結合,讓學生用樂器演奏表示不同的形狀,觀察和比較這些形狀的特點。這樣的跨學科融合能夠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數學思維能力,從而塑造他們的個性特點。
4.音樂與地理學科的融合
如將新疆柯爾克孜族的《火車來了》、充滿彝族風情的《趕圩歸來啊哩哩》、寶島臺灣的兩部經典作品《阿里山的姑娘》《半屏山》等,與地理知識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民歌瑰寶與地域特征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比較不同音樂作品,引導學生思考音樂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通過多個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多視角、多層次的教育內容,可以讓學生在欣賞和創(chuàng)作藝術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三)提升教師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和思想政治素質,準確把握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積極進行教學研究和創(chuàng)新實踐,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討論互動、角色扮演的音樂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音樂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如多媒體、網絡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通過音樂欣賞和表演活動引導學生表達對祖國、民族、英雄人物的敬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
(四)融合黨史教育,開展主題性音樂活動
舉辦主題校園音樂會,將音樂藝術與黨史學習教育有機結合。例如,可以舉行以“童心向黨”為主題的音樂思政黨課或校園合唱比賽,通過演唱和黨有關的紅色歌曲,解讀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再現(xiàn)黨的奮斗歷程,引導學生理解和學習黨的歷史和精神,以此來助力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與靈魂塑造,提升思政課的教育效果。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學年都會開展“校園達人秀”、“校園大舞臺”、“童心向黨”合唱比賽等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同時成立管樂團、古箏社團、舞蹈社團等,讓學生在真實的音樂環(huán)境中體驗作品的情感力量,在活動參與中提高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五)加強社會實踐,強化思政教育的實踐性
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革命歷史遺址、博物館,參與社區(qū)服務,等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音樂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深化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認識。此外,與家長合作,舉辦家庭音樂活動,將音樂思政教育延伸到學生的家庭中。
結語
實踐結果表明,小學音樂課程思政教育不僅能夠豐富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還可以使學生在享受音樂美的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和愛國情懷,并內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未來,筆者將進一步深化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的結合,探索更多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禮泉,劉江.習近平關于家國情懷論述的內涵要義與價值意蘊[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4(2):117121.
[2]陳婷,唐麗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啟示——基于新聞報道的文本分析[J].教育參考,2020(5):4250.
[3]李梅.小學音樂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探索[J].中華手工,2021(4):148150.
[4]韓晉松.新時代紅色音樂文化的意蘊探究[J].藝術評鑒,2022(17):6467.
[5]閔賢舞.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音樂手段的運用策略[J].科技資訊,2019,17(36):126127.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