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個人積極主動不斷探索,并將所學應用于實際生活的過程,而學習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掌握知識的扎實程度與知識運用的靈活程度。分享式教學倡導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課前: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
上課之前,將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就要讓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學習習慣。這不僅能夠讓學生事先自主探究本課學習內(nèi)容,找出自己有困惑的地方并勾畫出來,還能在課堂上分享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而在分享式教學上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讓課堂真正變?yōu)閷W生的課堂。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小數(shù)的意義和性質(zhì)”這一章節(jié)時,先給學生留下問題“小數(shù)是不是就是分數(shù)變化過來的呢”學生通過預習尋找問題的答案,便是學生從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知識變?yōu)橹鲃犹剿髦R的一大進步。同時,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在課上教師幫忙解答時,學生會更加專心聽講以搞懂自己的困惑之處,這對于學生而言就是一堂好課的開始。
課中:從單獨學習變?yōu)楹献鲗W習
與分享式教學最相互搭配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將課堂學習主題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分工合作,自己動手去尋找教學資源,相互討論去解決個人疑問,并將分工合作的結果通過課堂展示的方式傳達出來。在此過程中,教師只需要做好點評與總結,完全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合作探究的過程,體驗分享的過程。
例如,在小學一年級上冊學習“認識圖形”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課前鼓勵學生兩兩合作,回家準備一兩張圖片或者物品拿到課堂上,一個同學進行分享,一個同學進行講解,向大家展示自己所認識的圖形。
課后:從學到知識變?yōu)檫\用知識
無論是哪種教學模式,結果都是希望學生能夠?qū)W到知識,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以解決問題。教師應該在課程學習上倡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自己提出與本節(jié)課內(nèi)容相關的問題并解答。這一過程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對于問題形成過程的理解,而且能夠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對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知識、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推動力。例如,在學習了小學六年級上冊的分數(shù)乘除法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日常生活中親身經(jīng)歷的數(shù)學故事,并向全班同學提問,讓學生共同解答。
總之,分享式教學能夠讓學生形成契合教師教學模式的學習方式,讓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教與學的默契,不僅能夠大幅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更有利于學生自身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