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始于第一步。在家鄉(xiāng)韶山,少年毛澤東發(fā)奮求學,較為系統(tǒng)地接受了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和熏陶,增強了豐富的知識儲備。他特別喜歡讀《隋唐演義》《岳飛傳》等歷史小說,古代英雄豪杰的故事深深感染著他,英雄大義和家國情懷扎根在他的心里。他還接受到一些外來思想的影響,對國家危亡、人民苦難有著切身感受,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思考。這一切為他走出韶山、走上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根基。
學而不倦 " 積淀人生底色
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展廳中,陳列了毛澤東少年時代讀過的《詩經》《論語》。這兩件文物為石刻線裝本,封面分別注有“潤芝”“詠芝”字樣,是韶山毛家族人在革命年代從未及燃燒的火堆中撿起來,才得以保存下來的,也是少年毛澤東刻苦求學的見證。
毛澤東兩歲時,母親文素勤再孕,幼年毛澤東被送到湘鄉(xiāng)唐家圫外婆家生活,以便于照顧。這是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毛澤東在這里生活了六年,盡情享受親情的溫暖。八舅文玉欽在家中開設蒙館,教族中子弟讀書識字,教育他們要“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毛澤東年紀小,尚未讀書,但經常與表兄們穿梭于課堂上。耳濡目染之下,天資聰穎的毛澤東居然能夠背誦書本中的一些片段,在不經意間上了“學前班”。
1902年春,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將8歲的毛澤東從外婆家接回來,送到離家不到50米遠的南岸私塾接受正式教育。教室在一間小閣樓上,由木制梯子上去,木板樓面,里面擺放了九張課桌,可容納十多個學生。少年毛澤東從《三字經》《幼學瓊林》《增廣賢文》等蒙學讀本開始,逐漸進入《詩經》《論語》等傳統(tǒng)經典構筑的知識世界。毛澤東雖不大喜歡那些枯燥難懂的經書,但對知識有一種本能的渴求,所以他很快能夠熟練掌握經文,并且倒背如流。現在,毛澤東在南岸私塾讀書用過的桌椅依然保存良好,通過場景復原,游客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聰慧勤學的少年。
少年毛澤東先后在韶山六處私塾讀書。自幼爛熟于心的知識,是很難抹去的,以后常會自然地使用。一次,毛澤東趁塾師不在,溜到外面玩耍。先生回來后,罰他對著天井即興作詩。毛澤東出口成章:“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墻。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遠養(yǎng)不長。”這首《井贊》以物寓人,表達了他對私塾教育封閉刻板的不滿,希望有更大的自由空間。毛澤東的成長過程,始終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和浸潤,它就像一顆種子,深深地扎根在毛澤東的思想體系中。
課堂學習之外,毛澤東涉獵極為廣泛。1907年至1908年,毛澤東輟學務農,他白天挑糞、犁田、播種、砍柴、放牛,什么農活都干,晚上還要幫父親算賬。但是再忙也抵擋不了毛澤東對讀書的熱愛,等忙完所有的事情,父親睡著之后,他就用棉被把門縫捂嚴實,再點上油燈,如癡似醉地讀起書來,每天都讀到很晚。正是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也為日后的革命事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思結合 " 萌發(fā)斗爭精神
毛澤東的少年時代正處在清朝封建統(tǒng)治走向崩潰的過程中,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耳聞目睹,他對底層民眾的命運抱有深刻的同情,通過廣泛的閱讀,對時局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從而漸漸萌發(fā)了心底的斗志。
毛澤東從小就養(yǎng)成了愛好閱讀的習慣。在偏僻的鄉(xiāng)村,書是不多的,通過親友,他還是找來了《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等這些私塾先生眼中的“雜書”“閑書”,這些書籍使毛澤東對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培養(yǎng)了他“鑒古知今”的愛好,也逐漸形成了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有一次,他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這些小說作品里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將相、文官武將和書生小姐之類,卻沒有農民。經過長時間的思索,他發(fā)現:原來小說中的這些主人公都是占有土地的統(tǒng)治者,而農民是被統(tǒng)治者,是給統(tǒng)治者種田的人,根本沒有社會地位。作為農民的兒子,毛澤東很早就開始田間勞動,親身體會到農民生活的艱難。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使毛澤東對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公平有所認識,反抗的火種在他的心底萌發(fā)。
1910年春,長沙發(fā)生嚴重饑荒,大批災民饑餓難忍,聚集到巡撫衙門請求救濟,卻遭到開槍鎮(zhèn)壓,許多無辜百姓遭到槍殺,頭顱被懸掛在長沙城南門外示眾。毛澤東和同學們從長沙回來的一些豆腐商口中得知暴動的情況,那種慘烈的情景使少年毛澤東久久不能平靜。那些農民如親人一般,他清楚地知道,他們不到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是不會起事造反的。對于他們所遭受到的冤屈和苦難,毛澤東深感不平,以致影響了他革命的一生。
學以立志 " 探求救國真理
大量的閱讀積累引發(fā)了毛澤東對自身與社會關系的思考,促使他立下拯救民族危亡的遠大志向,并最終找到馬克思主義這一救國真理。
為了滿足對新知識的渴求和對外面世界的探索,毛澤東幾乎將韶山及周邊地區(qū)所能借到的書都讀遍了。從表兄文運昌那里,毛澤東借到鄭觀應所著《盛世危言》,書中主張設議院、辦商務、講農學、興學校,使上下同心,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暢其流。毛澤東讀了之后,觸動很大,他開始知道一些發(fā)生在山外的當今中國的大事,感到中國不能守著老樣子不變了,這激發(fā)了他的愛國情懷,同時產生了恢復學業(yè)的愿望。這本書,毛澤東讀過很多遍,直到22歲那年的春節(jié),他才將它連同后來借閱的《新民叢報》一起還給表兄,并附一張便條:“詠昌先生:書十一本,內《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叢報》損去首葉,抱歉之至,尚希原諒。澤東敬白。正月十一日?!边@張展陳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還書便條,字體規(guī)矩守正、縱長秀氣,是青少年毛澤東求取新知的最好物證。
毛澤東復學后不久,韶山沖李家屋場由外地回來一位維新派教師李漱清。他常給韶山人講述各地見聞和維新變法的故事。毛澤東三天兩頭到李漱清那里去請教,再找他借書看。在這期間,毛澤東讀了一本關于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小冊子。從那時起,他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擔憂,并逐漸認識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恰在此時,毛澤東得知,離韶山五十里遠的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在講授新學。他很動心,便先后請八舅文玉欽、堂叔毛麓鐘和表哥王季范勸說父親毛貽昌,同意讓他去那里上學。毛貽昌剛開始是反對的,后來經過一番深思,覺得兒子進洋學堂也許是件好事,就答應了。
1910年秋,毛澤東離開韶山,到湘鄉(xiāng)東山高等小學堂繼續(xù)求學。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并將其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本里,以明心志。
與舊私塾相比,東山小學除了傳統(tǒng)經史課程外,還開設了自然科學、地理、英語等課程。在這里,毛澤東增加了對國家、社會的了解,思想也開始發(fā)生改變。次年春,毛澤東進入湘鄉(xiāng)駐省中學讀書,可以說這是毛澤東一生重要的轉折。初到省城,毛澤東眼界迅速開闊起來,也開始接觸到更多革命思想和言論,心靈受到很大沖擊。1913年春,毛澤東進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學習,后來該校并入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當時的湖南一師是長沙新思想傳播和開展進步活動的中心之一,毛澤東在這里成長為一個較為成熟的進步青年,并團結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在自己周圍。從一師畢業(yè)后,1918年至1919年期間,毛澤東兩次到達全國新文化運動中心——北京。在陳獨秀、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名流的引導下,他逐漸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拯救中國社會的唯一出路,并將自己發(fā)展成為一名具有崇高革命理想的馬克思主義者。從此,毛澤東踏上追求共產主義、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道路。
編輯/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