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習慣性地談世界現(xiàn)代史,但有時候又稀里糊涂地講成現(xiàn)代世界史,其實這兩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要學會區(qū)分。
世界現(xiàn)代史是時間劃段,比如說14世紀之后,歐洲隨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等運動的興起,最后形成對生命、社會、權利的一些新認識,開始了啟蒙階段。
現(xiàn)代世界史的含義就大不一樣了。現(xiàn)代世界是一個有高度發(fā)展的現(xiàn)代工業(yè)、現(xiàn)代科技、現(xiàn)代生活理念及現(xiàn)代文化的世界。現(xiàn)代與非現(xiàn)代之間有質的差別。很多人活在現(xiàn)代世界,以為自己是個現(xiàn)代人,但實際上他的思想固化得像是一個中世紀的人。
人對自己的認識,不應該只參考時間維度,還應該參考社會的發(fā)展階段、文明階段,考慮世界如何塑造自我、自我如何形成、如何擁有現(xiàn)代化的思維方式。我們應該從這些方面去認識自己、衡量自己。
當然,年輕人要衡量自我,也有簡單性法則。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體現(xiàn)出他精神深處的思想性。中世紀那些為信仰而搏殺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就是非黑即白,他們的特點是很單純,也很血腥。這個世界有一處起源,有天地、晝夜等區(qū)分、對比,這些當然是確定的,但很多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黑白之間的灰色,是過渡、兩棲的狀態(tài),而這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也帶有無限的豐富性。
2500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經(jīng)》中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代表多元,代表對簡陋的二元對立邏輯的破除,代表無窮的可能性。人的思維里,一定要重視“三”的重要性,在“我”之外,還有別人,別人之外還有別人。這個世界用多元是難以形容的,它是無限豐富的。
我們看待任何一樣事物,都不要輕下判斷,要知道它的邏輯、它形成的具體過程。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好好地與別人交流,沒有好好地認識這個世界,因為他們只想表現(xiàn)自己,與人交流時,只是想表達自己的觀點,聽自己喜歡的話,想被別人認同,卻不會享受這個世界的“三”,享受世界本身的多樣性。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qū),認為這個世界好像是自己的“伊甸園”一樣,想拿什么就拿什么;但世界完全不是為個體的存在而設計的,你只是來到這個世界,經(jīng)過這個世界,你一生的目標是去體會這個世界,探索它的廣大與多樣。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地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是連世界的邊兒都沒觸及,只是活在人為的虛構中。如果一個人沒有好的思維方式,那他就不可能對這個世界有真實的認識。
對自我的衡量還可以通過對世界的感受方式來實現(xiàn)。感受世界時,我們會產(chǎn)生物我之分,很容易把世界物質化、資源化:好像他人的存在、社會的存在、萬物的存在,都可以作為自己取舍的對象,世界變成特別功利、僵硬的存在,人也就失去與世界的感情連接。
我們常說“萬物有靈”,意思就是萬物皆有靈魂或自然精神,有基本的惻隱之心及人文關懷。一個人在郁悶時會覺得自己很苦,但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比你苦得多。所以歸根結底,我們要思索自己投射到這個世界的情感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來做事的,而這個事一定是自己認定為有價值的。但自我的價值體現(xiàn)在哪里呢?
比如,勞動就是我們的生命能力。就像農(nóng)民春種秋收,會有勞動的喜悅,會有揮灑汗水的酣暢體驗。而現(xiàn)代社會,很多人只是工作,把工作當作養(yǎng)家糊口的途徑,自己并不是發(fā)自內心地喜歡。人在離開了土地之后,必須進入交換體系,所以需要找一份工作維持生計。馬克思的分析是,工作變成雇傭勞動以后就產(chǎn)生了自我對立,變成了異化的勞動。勞動本身不異化的話,是人們發(fā)自內心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興趣使然;一旦異化變成不得不做的工作時,勞動和人的關系就會出現(xiàn)對立,也就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
社會及個人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做事來解決問題。這個事情是自己喜歡的,就能成為勞動,而不僅是一份工作。以勞動之心做事,避免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這就是我們面對世界的感情。這份感情不是虛的,而是自己發(fā)自內心的熱愛,且通過做事能解他人之急、之需,進而產(chǎn)生真情實感。
行為方式也是衡量自我的一個標準。人這一生,不能像貔貅一樣只進不出。如果一個人熱愛生活,對社會、對人類有大愛,他會活得很好,可能有時候覺得辛苦一點兒,但內心深處是很溫暖的,跋山涉水也覺得是美好的。一個小小的善意,就能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深處的光亮。和同伴一起過馬路,是不是會自覺地走在他的外側?在公共場合,是不是會把手機調成振動模式,不大聲喧嘩?跟朋友相處,是否會保持一種邊界感,清楚尊重的距離?一個人的自我會通過這些行為方式外化出來,悅己悅人。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外部而內化,“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不斷完善自我建設。
衡量自己,一定要好好梳理自己的價值觀。歐洲每年進行社會學的價值觀抽樣普查,列出16個條目,包含財富、健康、親情、身份、個性、氣質等,請民眾對這16個條目按照重要程度進行排序。結果是大家普遍把健康、親情放在第一、第二位,個性、氣質會排在第三、第四位,且他們把幽默放在氣質一欄,認為幽默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品質。社會上很多硬性沖突,有時幽默一下就可以解決了。
此外,遵循什么游戲規(guī)則,也是衡量自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如果以功利為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那相互之間可能會找尋一切規(guī)則漏洞來放大自己的利益;而且,在游戲規(guī)則里,我們很容易受商業(yè)化東西的影響。一個人自我的精神境界在什么位置,人和人的利益關系是什么,人和社會的關系是什么,自我的規(guī)則是什么,這些都值得深思。
思維方式、情感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游戲規(guī)則等,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對“自我”有基本的衡量。當然,“自我”也不是靜止的,有原生的部分,也有在后天培育學習中形成的部分。
(摘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她們何以不同:52個生活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