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立體幾何試題中,有不少是以折疊為背景的,這類試題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折疊、三角形的折疊、矩形的折疊、菱形的折疊,以及其他圖形的折疊等,文章梳理了這些題型及其解題策略.
關(guān)鍵詞:立體幾何;折疊;長方形;三角形;梯形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4)22-0082-03
收稿日期:2024-05-05
作者簡介:陳齊心(1981.6—),女, 浙江省天臺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數(shù)學教學研究.
折疊問題是平面幾何升華成立體幾何的問題,平面元素變成了空間元素.在平面圖形轉(zhuǎn)化成空間圖形時,特別注意等量與變量的關(guān)系以及位置關(guān)系的變化[1],在研究立體元素關(guān)系時,時刻注意相對應的元素在原平面圖形中的位置與度量.
1" 正方形中的折疊
例1" 將邊長為1的正方形ABCD沿對角線AC折起,使得平面ADC⊥平面ABC,在折起后形成的三棱錐D-ABC中,下列結(jié)論正確的有(" ).
A.△DBC是等邊三角形
B.AC⊥BD
C.V 三棱錐D-ABC=212
D.四面體ABCD外接球的表面積為π
解析" 如圖1,取AC的中點E,連接DE,BE,則DE⊥AC,BE⊥AC,且DE=BE.
圖1" 例1題圖
因為平面ADC⊥平面ABC,平面ADC∩平面ABC=AC,DE平面ADC,所以DE⊥平面ABC.
又BE平面ABC,所以DE⊥BE.
又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1,則DB=2DE=1.
所以BC=CD=BD=1.
所以△DBC是等邊三角形,故A正確.
因為AC⊥DE,AC⊥BE,BE,DE平面DEB,
DE∩BE=E,所以AC⊥平面DBE.
又BD平面DBE,所以AC⊥BD,故B正確.
因為DE為三棱雉D-ABC的高,
所以V三棱錐D-ABC=13S△ABC·DE=13×12×1×1×22=212,故C正確.
由題知EA=EB=EC=ED=22,
所以點A,B,C,D都在以E為圓心,半徑R=22的球面上.所以四面體ABCD外接球的表面積為4π·(22)2=2π,故D錯誤.
故選ABC.
2" 三角形中的折疊
例2" 在Rt△ABC中,A=90°,將△ABC沿斜邊上的高AD折成直二面角B-AD-C,折疊后.
(1)AC與BD所成的角為.
(2)當AB=AC=2時,四面體ABCD外接球的體積為,內(nèi)切球的表面積為.
(3)∠BAC的最小值為.
圖2" 例2題圖
解析" (1)如圖2所示,因為折疊前AD⊥BC,所以折疊后AD⊥BD.由于折疊后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所以∠BDC=90°,即BD⊥CD.
又AD∩CD=D,AD,CD平面ADC,所以BD⊥平面ADC.又AC平面ADC,所以BD⊥AC.
(2)因為AB=AC=2,所以D為BC的中點,故DA=DB=DC=2.
由(1)知,折疊后DA,DB,DC兩兩垂直,從而四面體ABCD的外接球即為棱長為2的正方體的外接球.
設(shè)四面體ABCD外接球的半徑為R,故
(2R)2=(2)2+(2)2+(2)2.
所以R=62.
所以四面體ABCD外接球的體積
V=43πR3=43π·(62)3=6π.
設(shè)內(nèi)切球的半徑為r,則
13(S△ABC+S△ABD+S△BDC+S△ADC)r=V 四面體ABCD=13S△BDC·AD.
即(34×22+12×2×2×3)r=12×2×2×2.解得
r=23+3=32-66.
所以四面體內(nèi)切球的表面積為
S=4πr2=4π·(32-66)2=8-433π.
(3)在原Rt△ABC中,設(shè)AB=b,AC=c,
△ABD∽△CBA,則BD=AB2BC=b2b2+c2,
△ADC∽△BAC,則CD=AC2BC=c2b2+c2.
所以折疊后,BC=BD2+DC2=b4+c4b2+c2.
在折疊后的△ABC中,由余弦定理的推論得
cos∠BAC
=b2+c2-(b4+c4)/(b2+c2)2bc
=bcb2+c2
≤(b2+c2)/2b2+c2=12.
即cos∠BAC≤12,當且僅當b=c時取等號.
由于0°lt;∠BAClt;90°,所以60°≤∠BAClt;90°.
即∠BAC的最小值為60°.
3" 矩形中的折疊
例3[2]" 如圖3,在矩形ABCD中,AB=33,BC=3,沿對角線BD將△BCD折起,使點C到達點C′處,且C′O⊥平面ABD于點O,點O恰在AB上.
(1)求證:BC′⊥平面AC′D;
(2)求點A到平面BC′D的距離.
圖3" 例3題圖
解析" (1) 因為C′O⊥平面ABD,DA平面ABD,所以C′O⊥DA.
又AB⊥DA,AB∩C′O=O,AB,C′O平面ABC′,則DA⊥平面ABC′.
又BC′平面ABC′,故DA⊥BC′.
又BC⊥CD,所以BC′⊥C′D.因為DA∩C′D=D,DA,C′D平面AC′D,故BC′⊥平面AC′D.
(2)過點A作AE⊥C′D于點E,因為BC′⊥平面AC′D,AE平面AC′D,所以BC′⊥AE.
又BC′∩C′D=C′,BC′,C′D平面BC′D,則
AE⊥平面BC′D.
因此線段AE的長就是點A到平面BC′D的距離.
由 (1) 知DA⊥平面ABC′,所以DA⊥AC′.
而C′D=CD=33,AD=BC=3,
所以AC′=C′D2-AD2=32.
在Rt△C′AD中,由面積關(guān)系,得
AE=AC′·ADC′D=32×333=6.
所以點A到平面BC′D的距離是6.
4" 梯形中的折疊
例4" 如圖4,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AD=π2,AB=BC=12AD=a,E是AD的中點,O是AC與BE的交點.將△ABE沿BE折起到圖5中△A1BE的位置,得到四棱錐A1-BCDE.
圖4" 直角梯形""""" 圖5nbsp; 四棱錐
(1)證明:CD⊥平面A1OC;
(2)當平面A1BE⊥平面BCDE時,四棱錐A1-BCDE的體積為362,求a的值.
解析" (1)在圖4中,由已知得BE⊥AC,四邊形BCDE為平行四邊形.
即在圖5中,BE⊥A1O,BE⊥OC.
又A1O∩OC=O,A1O,OC平面A1OC,
則BE⊥平面A1OC.
又CD∥BE,故CD⊥平面A1OC.
(2)因為平面A1BE⊥平面BCDE,且平面A1BE∩平面BCDE=BE,
A1O⊥BE,A1O平面A1BE.
故A1O⊥平面BCDE.
即A1O是四棱錐A1-BCDE的高.
由圖4知,A1O=22AB=22a,
BCDE的面積
S=BC·AB=a2.從而四棱錐A1-BCDE的體積
V=13S·A1O=13×a2×22a=26a3=362,
解得a=6.
5" 結(jié)束語
立體幾何的折疊問題實質(zhì)上就是由平面圖形生成立體圖形的過程[3].解題時要注意觀察圖形在折疊前后,哪些是不變的(比如垂直關(guān)系在折疊前后是不變的),哪些是改變的(比如有些線段的長度、有些角度會改變),這對成功解題至關(guān)重要[4].對于高中生來說,熟悉以上立體幾何的折疊問題及其解題策略,對提高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數(shù)學運算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都是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
李鴻昌.點在面內(nèi)的多視角證明與高觀點審視:一道2020年立體幾何高考題引發(fā)的探究[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3(22):101-104.
[2] 邢雷源.從“二維”到“三維”,平面圖形翻折:一道立體幾何題的探究[J].數(shù)學之友,2023,37(12):69-70,73.
[3] 徐曉霞.翻折多變化,動態(tài)顯身手:立體幾何中的翻折問題[J].中學生數(shù)理化(高考數(shù)學),2023(02):15-17.
[4] 王小青.基于運動觀點研究立體幾何中的最值問題[J].中學數(shù)學月刊,2023(11):73-76.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