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漆藝中,材料作為一種表現(xiàn)語言,具有獨特的工藝性、繪畫性和多變性,因此藝術家可以通過各種技法、手段與繪畫語言對漆藝材料進行融合與介入,從而創(chuàng)作出具有漆藝材料語言特性和豐富紋理的作品。旨在探討漆藝材料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應用,以期為藝術家提供靈感和創(chuàng)作思路,進而創(chuàng)作出更具創(chuàng)意和藝術性的作品。
[關 鍵 詞]漆藝;材料語言特性;工藝性;繪畫性;多變性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2-0018-03
文獻著錄格式:高帥.淺談漆藝創(chuàng)作中的材料語言特性[J].天工,2024(22):18-20.
本文歸納了漆藝材料的基本特性與表現(xiàn)語言中的關鍵問題,分析了漆藝材料語言的工藝性、繪畫性與多變性,討論了漆藝材料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語言表達形式、影響因素、過程肌理和描述方法,以及多元材料的結合與科技元素的介入。通過調查法、實驗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得到了材料語言的概念應該是材料間的關系,并非單純地表現(xiàn)材料本身特性的結論。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如何實現(xiàn)材料語言的雙向互動,展望了研究前景。
一、漆藝材料語言的工藝性
漆藝發(fā)展到現(xiàn)在,漆的物質特性所構成的材料運用體系是現(xiàn)代漆藝材料語言的物質基礎①。其中,主要有天然漆與合成漆,它們的物理屬性相似,都有一定的透明度、硬度、黏性及可調和性。在現(xiàn)代漆藝中,常見的工藝技法主要有彰髹、堆塑、刻漆、彩繪、鑲嵌、罩染等。做漆畫的一般工藝步驟首先是初期制作,需要把漆面處理得平整光滑,可以通過打磨或其他技法(與主題內容相匹配的技法)進一步處理,為后續(xù)的繪制打好基礎。中期制作是通過堆漆來塑造底紋或肌理,鑲嵌螺類、殼類、箔類材料,再罩染色漆,使之形成基本色調和大體效果。最后是完成制作與修整,也是創(chuàng)作的重要階段。該階段多用打磨、髹涂、拋光等工藝技法來實現(xiàn)作品的最終效果。以上只是漆畫繪制的一般流程,根據(jù)創(chuàng)作者不同的思路與想法還有更多的技法和步驟。在裝飾表現(xiàn)上,日本的蒔繪工藝手法新穎、獨樹一幟。蒔繪工藝從日本奈良時代發(fā)展,直至江戶時代達到輝煌,此時較為引人注目的要數(shù)本阿彌光悅?!吨蹣蛏P繪硯箱》(見圖1)是其漆藝的典型代表作品,凸起的箱蓋堅實飽滿,金地部分有船舶圖案裝飾,青海波涂表現(xiàn)水紋,夸張的橋梁橫跨整個箱蓋,輕重虛實的效果與船只產生強烈對比。在整個箱蓋上繪有文字,那種熟悉的字體與濃郁的文人主義表現(xiàn)風格和中國古代書畫藝術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國內漆藝家蔡文運用蒔繪技法以純金銀粉、金片等材料表現(xiàn)初秋的植物,利用金片的形態(tài)體現(xiàn)葉子的斑駁,大片留白深刻體現(xiàn)了中國畫的韻味與底蘊(見圖2)。
二、漆藝材料語言的繪畫性
材料是營造視覺藝術效果的基礎。繪畫性是漆畫表現(xiàn)的核心部分。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融入觀念、情感等,能提高作品的整體效果。在漆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材料以及其他媒材既相互融合又相互補充,既能突出漆材料的性能,又能彰顯出兩者在材質方面的視覺美感。由此可以看出,材料的選擇以及不同材料的融合和搭配,都會體現(xiàn)出不同的視覺體驗①,從而讓觀者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受。
繪畫給大眾的普遍印象是運用描繪工具主觀或客觀地繪制物象,不斷地做加法,使物象逐漸明顯。而在漆畫的磨顯技法中則相反,要做必要的減法,才能使之更加豐富。這種技法似乎從工藝的角度講更能說得通,不過在操作過程中卻與繪畫產生的效果如出一轍。所以,在現(xiàn)代漆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想要創(chuàng)作出完美的作品,創(chuàng)作者必須對漆的媒材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對不同材料的搭配和融合所產生的實際的視覺效果做到心中有數(shù),只有深刻了解并且熟練運用,才可能達到最佳的創(chuàng)作效果。
漆畫的雙重身份即繪畫與工藝的結合,沒有孰輕孰重,只有兩者達到平衡,才能讓漆畫展現(xiàn)出不同于其他繪畫種類而特有的品質與精神內涵。國內優(yōu)秀的漆藝家眾多,林棟的“彈線”系列作品尤為突出,他以較薄的蜂窩鋁板為漆板,邊緣補平做素髹,極簡主義風格與中國大漆文化所產生的觀念性張力,通過彈線的方式進一步被彰顯出來。為使線的肌理部分均勻、標致,他還研制出一套專用設備。大漆、瓦灰、碳粉等材料的混合使用與設備的完美結合,為“MARGIN LINE”系列作品(見圖3)提供了有力保障。他的作品材料涉獵廣泛,有大漆、合成漆、金屬、麻布、樹脂、玻璃、紙張等。作品在符合黃金分割的規(guī)律下疏疏密密地“彈”出成百上千根剛勁挺拔的線條,力道與方向不同,所產生的線條效果也不同。隨著漆性的變化,這些“彈”出來的線條沒有一根是相同的,猶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這些堆彈出一定高度的線條因與留白處形成微妙的對比關系而顯得更加神秘。
三、漆藝材料語言的偶然性與變化性
漆藝的個性就是漆性,也就是漆趣,而漆趣多數(shù)體現(xiàn)在漆的偶然性與變化性上。漆藝如果沒有漆的特性,沒有漆的趣味,也就失去了立足的價值②。為此,我們必須不斷地強化漆畫的獨特性和深化漆畫的繪畫性,在漆趣和畫味兩方面下功夫③。漆藝家程向君在《對漆畫藝術本體語言的思考》一文中提道:“漆性的研究便是漆畫藝術的表現(xiàn)語言研究?!蹦敲幢憩F(xiàn)語言落實到畫面上需要的是技術、技法語言的轉換,這一過程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實驗,最終形成屬于自己的特的表現(xiàn)語言。
在漆藝中,有一種技法叫“潑漆”,表現(xiàn)方式有多種,常見的是把樟腦油分別與幾種色漆混合,達到一定的稀釋度,先后或同時潑于畫面上,使其自然流動,隨意融合,待干燥后形成隨機的效果(見圖4);另一種技法是“漂流漆”,即把天然漆以一定比例與樟腦油調和后滴入水中,調和后的天然大漆的密度輕于水,導致滴入水中經過調和后的大漆會漂浮于水面并短暫地隨機散開,大漆暈染于水面上會形成散射狀的漣漪,再用工具進行主觀調整,便形成如同流水飄動的豐富多彩的效果。樟腦油的多與少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見圖5)。樟腦油越多,擴散效果就越明顯,顏色越淺,反之則效果越不明顯,甚至漆會下沉至水底。這種效果不太容易把控,往往需要重復幾次,才能得到理想效果。故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也因為它不易控的偶然性才會產生出人意料的驚奇效果,同時也是漆的趣味性的一種展現(xiàn)。大漆變化萬千的實例不止于此。韓國漆藝家鄭解朝做過一個在紅底上不斷髹涂透明漆的器物,上完最后一遍透明漆,器物整體呈黑褐色,隨著時間的流逝,底色會逐漸顯露而出,形成若隱若現(xiàn)的感覺,最終逐漸變得越來越紅。根據(jù)這種做法,在臉部也做相同的效果,剛開始是黑褐色,隨著時間的流逝,作品的面部最終呈現(xiàn)棕紅色(見圖6)。正是大漆顏色的變化性導致透明漆的透明度越來越高。喬十光編著的《漆藝》中有關于此技法的闡述,先在有色漆底上罩透明漆,后經磨顯底色逐漸出現(xiàn),效果層次遞進,此技法為罩漆①。因為透明漆的獨特性能,漆畫材料技法多樣,變化多端,但只要掌握好漆性、漆材料的使用規(guī)律,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漆的偶然性與變化性。這種多變性是藝術創(chuàng)作者在了解材料特性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出來的,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材料間的聯(lián)系。
四、漆藝材料的探索與研用
大漆中的色漆是透明漆與礦物粉的混合,經過研磨加工而成,多用在漆畫繪制和漆器制作當中。亞洲地區(qū)主要使用天然漆。我國楚漢時期的漆器多是食器與盛器。現(xiàn)當代我國漆器的實用功能正在逐漸加強。雖然短時間內無法普及至大眾生活,但已經在茶器、花器與香器上嶄露頭角。同時高校也在文創(chuàng)產品方面下了功夫,提出“非遺技藝進校園”“續(xù)接非遺”“普及非遺”等口號,為大眾了解傳統(tǒng)文化提供平臺,真正做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承前”與“啟后”。
漆藝在繼承傳統(tǒng)漆工藝技法的同時又融合了新工藝與新材料,如樹脂材料(見圖7),將水晶滴膠與大漆相結合,運用漆藝技法把透明材料與漆材料的特性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利用3D打印技術(見圖8)把中華文字具體化,文字的結構、內涵與器物功能相結合,再施以相應的漆工藝技法,充分體現(xiàn)了文創(chuàng)產品的魅力與文化積淀。材料跨界與多元結合已經應用于各個領域,影響范圍廣闊,但實際上我國清朝時期的工藝品已經走到了這一步,只是當今我們可選的材料與工藝更加豐富,科技手段更加現(xiàn)代,賦予傳統(tǒng)工藝更多的時代特點,這也是漆工藝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有了更多的材料語言的體現(xiàn)。
在漆顏料研究上,有人提出“大漆顏料與油畫顏料結合運用的可行性研究”,并且提出可行性的論點和論據(jù)。類似的研究也早有人踐行。油畫顏料與大漆相結合的優(yōu)點是可以彌補大漆顏料的變色特性,并且可以提高大漆顏色的明度,使之顏色更加穩(wěn)定。但加入同比例的油畫顏料后,大漆的干燥時間呈倍數(shù)增加。桐油相對單純,油彩中含有其他材料使大漆干燥后在硬度上很難達到拋光的標準。即便作為平面作品,顏料不干也是極大的問題。所以無論任何材料入漆后如果不能讓漆正常干燥都不值得深入研究?,F(xiàn)今西安生漆研究所在大漆材料技法與新科技的使用上有特別建樹,以3D打印的方式用漆材料代替樹脂材料,經過精密的加工與恰當?shù)恼{配比例,可以暫時實現(xiàn)無骨漆器作品。該技術尚處于研究的初級階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克服壁壘,真正做到用大漆材料打印器型,這將是改變漆藝歷史、開創(chuàng)新階段的里程碑。
法國巴黎漆畫協(xié)會會長Thibauld Mazire教授到我國參加漆藝展,在專題演講中介紹,在巴黎,漆藝是指用化學樹脂漆料制作漆畫,和東方用天然漆樹的汁液制作漆藝作品的定義不同,呈現(xiàn)出東西方漆藝文化的差異及多樣性。通常油漆中的石油類有機溶劑高達80%,為了減少對人體的危害,會把油漆中的有機溶劑降低到20%,為了安全起見甚至不用有機溶劑。國內現(xiàn)階段的水性漆研究,通過去離子水、分散劑、防腐劑、潤濕劑、消泡劑、滑石粉與水性樹脂混合,最后加入不同顏色的色漿,但水性漆的色漆均由白色調制而成,不具備高純度的顏色,這也是水性漆的一大缺陷。中南民族大學的張志剛介紹了一種拋光粉,其特性堪比日本的呂色磨粉,其優(yōu)勢是油與水皆可當作媒介輔助拋光,而日本的拋光粉只能用油完成。此外,國內的一些漆藝家經過多年的實踐制作出一款短毛尼龍發(fā)刷,相對于日本發(fā)刷,它的優(yōu)勢是輕薄、易清洗、價格低。材料的變化與更新無疑有助于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隨著科技的更新與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對工藝美術的影響,將會催生出更多的新材料與新技術,可為藝術家提供更廣闊的思路,也為漆藝的現(xiàn)代發(fā)展探索出新的發(fā)展方向。
(編輯:高 瓊)
注 釋:①劉文娜:《談中國現(xiàn)代漆畫中的媒材表現(xiàn)——以程向君的漆畫創(chuàng)作為例》,碩士學位論文,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7。
注 釋:① 陳金華:《中國漆畫發(fā)展現(xiàn)狀思考》,《新美術》2011年第11期,第67-72頁。
② 潘天波:《現(xiàn)代漆藝美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③ 喬十光:《漆趣與畫味——中國漆畫創(chuàng)作現(xiàn)狀的思考》,《美術》1993年第2期,第58-59,52-57頁。
注 釋:① 喬十光:《漆藝》,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