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內博物館數(shù)量最多的城市,在這座傳承與進步相融合的城市里,總計有近200家博物館林立于此,這也讓北京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歷史類博物館、藝術類博物館、科學與技術類博物館、綜合類博物館,在北京,四大類博物館你都能逐一對應找到它們。在北京數(shù)以百計的博物館中,有一家不太一樣,以“國家”冠名,這也足以說明它的分量。京城博物最后一期,我們一起去逛“國博”。
以國之名
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與西側的人民大會堂互為襯映。其前身為民國時期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新中國成立后則改為“中國歷史博物館”。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合館并建,成為現(xiàn)在的國博。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
回望歷史,1912年,民國政府教育部決定成立一座“講述國家歷史之館”,以國子監(jiān)為址規(guī)劃建館(1918年遷址至現(xiàn)址處),也就是“國立歷史博物館”。1926年該館開放,成為當時國內第一座公立博物館。1949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更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1958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作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獻禮祖國。1960年,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中國歷史博物館”,這是國博第一次在新中國時期以國之名冠于己身。196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并館,合稱“中國革命博物館”,這是國博第二次“以國冠名”。2003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內的兩個分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重新規(guī)劃歸為一館,稱“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也是它第三次“以國冠名”。
從“國立歷史博物館”到“中國國家博物館”,雖然長路漫漫,但其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從未改變。自孕育之初到一步步發(fā)展至今,它始終朝著“國家博物館”的目標前行。
盛名之下無虛士, 既以國冠名,自然有其獨到之處。如今,國博是全世界范圍內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綜合類博物館,也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更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2022年,世界主題樂園權威研究機構?美國主題娛樂協(xié)會(TEA)與AECOM經濟咨詢團隊聯(lián)合發(fā)布《2021年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全球主要景點游客報告》,中國國家博物館位列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第2名。
氣象萬千
悠悠中華,氣象萬千,通過一家博物館將其盡述實屬難事。可國博著墨重點、以一持萬,將中華五千年文明容納其中,堪稱宏偉。
在國博,基本陳列區(qū)并沒有像其他博物館一樣,按照年份細細地將整個中華文明進行劃分,而是擘窠一揮,劈鑿分撥,按照宏觀時間線將整個展館分為了“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和“復興之路·新時代”三個部分。
在“古代中國”展區(qū),你可以盡略悠悠華夏文明。這里展出文物2026件,其中一級文物521件。以王朝更替為脈絡,以歷史興衰為書頁,緩步而行,你能看盡中華文明之一脈何以傳承數(shù)千年至今。展區(qū)按照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八個部分進行分別展列。時代接續(xù)、榮辱交替,走在這里,雖文化榮興讓人自豪感油然而生,可以史為鑒、思之省之的意味亦在其中,讓人沉浸于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同時,又能獲得更深的體悟。
“復興之路”展區(qū)則講述了中華民族歷經苦難,一路斗爭走向新時代的華章。該展區(qū)通過與近代中國緊密聯(lián)系的2300多件實物、文獻、圖片、圖表、模型、繪畫、雕塑、舊址復原、模擬景觀等展品,完整展現(xiàn)了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時期以來,直至新中國成立這近100年的歷史樣貌。通過這一展區(qū)的陳列,我們能直觀地看到中華民族受到的屈辱與苦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再是歷史書上的一行字,一個歷史定義,而是一張張真實的圖片、一件件真實的文物。
“侵略”也不再只是“憤怒”與“哀愁”,而是更真實的歷史印跡帶來的強烈榮辱觀以及奮發(fā)圖強的斗志。先輩們的探索、革命的興起、救亡圖存的火種燃遍大地,中華民族一步一步從苦難中來,向復興中去、向崛起中去,是這個展區(qū)帶給人們真實、強烈的感受。
“復興之路·新時代”展區(qū)則講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展示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新征程。
在這里,你能看到中華民族正在以更挺拔的身姿,一步步走向繁榮與富強。一部部法典訴說著社會的秩序、開明、公平;一條條數(shù)據,講述著人民生活的進步、富足、幸福;一件件重器,講述著生產力的強大、先進、優(yōu)質……新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你都能在這里找到,從軍事到民生、從政務到法規(guī)、從農業(yè)到經濟,展廳的每個部分都在訴說著新中國新時代的故事。行走其間,尤其是你在感受到文明古國的璀璨、近代中國的苦難之后,強大的自豪感與榮譽感隨之而來。
一家博物館書寫著一個國家的昨日今時,串聯(lián)起一個民族的發(fā)展點滴,國博之大,氣象萬千。
重寶光華
濃縮了中華文明的國博,國之重器、史之重寶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走進國博,近距離觀察中華文明,有哪些不可錯過的重要館藏呢?在這里我們就將其一一呈現(xiàn),權當為觀眾作一索引。
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代表文化,駁斥“中華文化西來說”之力證。人面魚紋彩陶盆于1955年在西安市半坡出土,是仰韶文化的精品代表。仰韶文化彩陶圖案中有大量動物紋飾,又以魚紋最為典型。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公認的彩陶藝術精品。
后母戊鼎、四羊方尊,這兩位歷史書上的“超級明星”,也藏于國博。后母戊鼎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青銅器,而四羊方尊則是我國現(xiàn)存商代器型最大的青銅器,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除去青銅器,在國博還藏有一件“磬中之王”?商虎紋石磬。這是一件打擊樂器,于1950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河南殷墟出土了多件石磬,如婦好墓中出土的5件長條形石磬等。國博現(xiàn)藏虎紋石磬正面刻有雄健虎紋,據測定此磬有5個音階,可演奏不同樂曲,堪稱奇技精華。
時至戰(zhàn)國,國博值得一提的藏品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冰鑒。它是由方鑒與方尊缶組成的青銅套器,現(xiàn)在看來可以將其視為冰箱的“存放空間”與“制冷空間”。方尊缶是“存放空間”,方鑒則是“制冷空間”,制冷由方鑒完成,而方尊缶內部的食物則可以低溫冷藏。
世人提到唐三彩,大多會說其顏色土黃,并不鮮艷??商迫试跓浦酰鞘制G麗的,只是由于長期氧化褪色,成為現(xiàn)代人眼中的樣子。國博所藏陶載樂駱駝俑,保存十分完好,釉色鮮明潤澤,堪為唐三彩最高水平。
除去古代文物,現(xiàn)代文物在國博也不乏搶眼重器。例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的銀印。這枚印章是1931年11月2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毛澤東任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時啟用的印章,在整個黨史中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開國大典時毛澤東升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國旗也藏于此,這面紅旗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新篇章開端的見證。
除此之外,包括紅山玉龍、子龍鼎、瑯琊刻石、東漢說唱俑、西晉鏤空香薰、元銅漏壺、青銅三聯(lián)甗、陽陵虎符、鄧稼先領導研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所使用的手搖計算機等等,屬國家一級文物的國博館藏,有近6000件(套)。鎮(zhèn)館重器數(shù)以千計,這對絕大部分博物館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國博,這些卻成為現(xiàn)實。這既是博物館之幸,更是參觀者之幸。
泱泱華夏、悠悠千載,國博一以言之;巍巍中土、代代傳承,國博一以觀之。走進國博、擁抱國博、品味國博,博物大觀,盡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