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打擊樂器,與中華文明相伴相生,見證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與進步,記錄了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也銘刻了中外音樂文化的交流歷程。隨著祭鼓、門當、鼓樓、鼓舞、鼓樂等文化形式的興起,鼓從實用領域上升到審美領域,成為藝術表現(xiàn)的重要形式,更成為鼓舞千年的中國精神力量和文化符號。
關鍵詞:中國鼓" 樂器" 文化符號
鼓,作為一種古老而富有魅力的樂器,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從古代的祭祀儀式到現(xiàn)代的舞臺表演,鼓以其獨特的聲音和節(jié)律,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生活。通過對鼓的產(chǎn)生和演變歷史的探尋,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的音樂,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鼓的緣起
任何一件樂器的出現(xiàn),都非憑空而來,它是人們對日月山河、風雨雷電等自然現(xiàn)象的感受和對生產(chǎn)勞動與生活經(jīng)驗總結(jié)的升華與物化,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努力探索、不斷改進、標準化后定型下來的,其中經(jīng)歷了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中國鼓原始的萌芽得益于雷的啟示。古人發(fā)現(xiàn)“雷發(fā)聲而后群物皆鳴”,雷電觸發(fā)的狂風暴雨、引起的山林大火更使遠古時期的人類無限驚恐,這種敬畏的心理促使人們產(chǎn)生了模仿雷鳴之聲的最初想象。人們敲擊石頭、骨頭或使用空心的植物莖干制造聲音,這些原始的發(fā)聲器物沒有特定的形狀和結(jié)構(gòu),但它們是中國鼓最早的形態(tài)?!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中關于夔的描述,為這一結(jié)論提供了具體的證明。神獸夔“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夔,“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這表明,遠古時期的人們是有意識地模仿雷鳴之聲而發(fā)明了鼓。
如果說古代神話是人們想象出來的,那么,記錄在《禮記·禮運》中的信息則清晰地說明了中國鼓的緣起是因為致敬鬼神?!胺蚨Y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在古人供奉食物之時,他們會用草和土摶成的鼓槌敲擊,發(fā)出聲音祭祀鬼神。人們相信,鼓聲可以喚醒和吸引鬼神的注意,同時以此向鬼神致意,傳達人類的敬意和祈求。這種簡陋的方式,便是最原始的祭禮。
到了周代,鼓就被用于國家的各種祭祀與禮儀,國家專門建立了管理鼓樂的機構(gòu),設置了名為“鼓人”的官職,制定了用鼓制度。《周禮》寫道:“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jié)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從此鼓更加規(guī)范地用于各種祭祀、軍事、勞作等活動中?!对娊?jīng)》中就有關于盲人樂官在宮廷中擊鼓奏樂、歌詠祭祀的描述。
周代禮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漸完備和成熟?!皹贰钡膬?nèi)容不斷豐富,有八音分類之說,鼓作為八音中的革類樂器,是群音的首領,文獻中“鼓琴瑟”的說法,表明在奏樂之前都需要有鼓聲作為引導。這些都證明了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鼓逐漸演變成了一種重要的樂器,在后來的音樂和文化活動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二、鼓的型制
鼓的型制由鼓面和鼓身組成。鼓面通常由皮革、塑料或金屬制成,其材質(zhì)、大小對鼓的音色和音量產(chǎn)生直接影響。鼓身則多為圓桶形,由木材、金屬或陶瓷等材料制成。手拍或者以鼓槌擊打鼓面振動而發(fā)聲。中國鼓歷史悠久,其型制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隨著人們對聲學原理不斷探索和社會習俗的影響而不斷豐富。中國鼓的型制依其材質(zhì),主要分為木鼓、土鼓、藤鼓、金屬鼓和合成材料鼓。
木鼓。是我國最早的鼓類。古人制作木鼓時,截取一段筆直的樹干,挖空樹心,保留樹皮,蒙上皮革,綁緊之后就形成了木框冒革鼓。因為木鼓在制作和使用方面簡單便利,加之木鼓具有溫暖的音色和良好的共鳴,因此,出現(xiàn)很早,且?guī)浊陙硪恢弊鳛橹袊募易宓淖钪饕椭?。我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木鼓是1980年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木鼓,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1978年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4件鼓,造型不盡相同,但都是雙面蒙皮木鼓。這些出土木鼓,雖然鼓皮未能保存下來,但木制的鼓框、鼓座、鼓架、鼓槌等許多保存完好。鼓框或以整木雕成,或用兩段半圓形框木以楔結(jié)構(gòu)合成,或用多塊木片拼成,鼓框邊緣處均有竹釘固定鼓皮的痕跡,為我們了解先人的木鼓制作技術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資料。
土鼓。隨著制陶技術的進步,土鼓應運而生。其鼓身由陶土燒制而成?!抖Y記·明堂位》中就有關于土鼓的記載:“土鼓,蕢桴,葦籥,伊耆氏之樂也?!蔽覈鐾恋淖钤缤凉囊彩巧轿飨宸谔账鲁鐾恋男率鲿r期土鼓,呈圓桶形,蒙有鼉皮,外壁彩繪漆木,是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實物鼓。
石鼓。中國石鼓的最初發(fā)現(xiàn)是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在陜西寶雞陳倉山的北阪,一位牧羊老人偶然發(fā)現(xiàn)的,共有10面,是形似鼓的花崗巖大石。這些碩大的石體,鼓面圓、鼓底方,上窄下大,高約3尺,中間微凸,雖然外型似鼓但卻無法敲響。鼓面布有大量無人能識的神秘文字,因此,稱為天賜神物,尊為鎮(zhèn)國之寶。
藤鼓。藤鼓是將粗藤橫切挖空制成鼓身,包以皮革而成。藤鼓以“大喇叭”型制最為典型。喇叭口增大了原有鼓腔的蒙皮面積,使鼓膜振動效果得到增強,同時,敞口外翻的設計增大鼓膜張力,使擊奏更加穩(wěn)定。
金屬鼓。金屬鼓是使用金屬材料制作鼓身,如鋼、銅等。金屬鼓的聲音明亮而有穿透力,常用于搖滾樂等高音量音樂。代表性的金屬鼓是銅鼓。在我國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中,銅鼓被首領貴族所獨占,統(tǒng)治者擊銅鼓集眾,發(fā)號施令。銅鼓體量大,鼓面、鼓壁均有細密花紋,鼓胸、鼓腰也配有裝飾性的繪畫圖案,造型夸張有力、莊重耐看。精致的工藝、獨特的音色和宏大的音量彰顯出統(tǒng)治者的權利和財富。
合成材料鼓。合成材料鼓是使用碳纖維、玻璃纖維等制作鼓身。這類鼓具有輕便、堅固和耐用的特點。常在現(xiàn)代社會中作為樂器或玩具,較為經(jīng)濟實惠,適合初學者或兒童使用。
此外,中國鼓中還有撥浪鼓、鈴鼓、基諾大鼓、虎座鳥架鼓等型制較為特殊的鼓。日常生活中見到的撥浪鼓是小罐型鼓身,兩側(cè)裝有繩線,轉(zhuǎn)動鼓柄即可發(fā)出聲音。鈴鼓是在扁圓形的木制鼓框上,單面蒙以羊皮或驢皮,并在木框鑲有多組金屬片。搖敲鼓面時,金屬片互相撞擊發(fā)出清脆響亮聲音,因而得名。
基諾大鼓是基諾族的禮器,平時禁止敲擊,族人只有在特懋克節(jié)和祭祀“鐵羅嫫嫫”的神靈時,方能敲擊并跳大鼓舞?;Z大鼓鼓面直徑近兩米,是用原木挖制而成,兩端鼓面蒙以未去毛的黃牛皮,各用一組木梢釘固定鼓面,梢釘較長,呈放射狀突出在鼓身周圍,型制特別。鼓身懸在特制的梯形木架上,用粗木槌敲擊,聲音渾厚可以傳播遠方,是不折不扣的大鼓。
2002年出土于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中的虎座鳥架鼓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fā)現(xiàn)造型最為獨特的中國鼓。主體由一座雙虎、雙鳳、扁鼓組成,扁鼓懸空而掛。鼓框整木雕成,鼓框兩口的側(cè)端用密集的竹釘固定鼓皮??蛲庥貌噬崦枥L圖案。因使用時需承擔錘擊時的力量,巧妙地設計為平衡結(jié)構(gòu)。鼓座為兩個反向而臥的木虎,鼓架則為一對相同背向站立的木鳥。鳥足下端插入虎座之上,大鼓為圓形,在兩鳥尾部之上,兩鳥頸之間懸掛?;⒆B架鼓的各部件是先分制后拼合而成,集實用和觀賞于一體,其獨特的造型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
三、鼓的應用
中國鼓常見的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祭祀、軍事、音樂、舞蹈表演、傳統(tǒng)習俗、體育競技、生活娛樂等方面。
祭祀在古代社會是整個國家的頭等大事。有許多用鼓祭祀的文獻:《周禮》中記載:“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笨梢钥闯?,鼓被視為通天的神器,是人與神溝通的媒介,也是人與自然間交流的象征物。幾乎每一朝代均有專職的司鼓人員,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類,漢代有鼓吏,隋唐有鼓吹署,宋設有鼓院、鼓司,明清則設有鐘鼓司等等。
在古代軍隊中,鼓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指揮工具。軍隊中主將執(zhí)旗鼓以為號令,使鼓成為全軍注意力所集之處,用來傳遞作戰(zhàn)信號和鼓舞士氣。《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記載:“中軍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馬振鐸,車徒皆作,遂鼓行,徒銜枚而進”?!秴亲颖ā酚涊d,“鼓之則進,金之則止”。總之,在古代軍事行動中,鼓被廣泛應用,它的聲音和節(jié)奏可以傳達不同的指令和信號,指揮官借此在戰(zhàn)場上指揮全軍進攻和撤退。
中國鼓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樂器,常用于民間音樂、戲曲、舞蹈等表演形式中。在我國各地劇曲藝術中,武場鑼鼓是戲曲舞臺的特色。故事情節(jié)的鋪陳展開與推動,離不開中國鼓的渲染和助力。京劇《霸王別姬》中,鼓點節(jié)奏緊密配合角色的情感和動作。在角色內(nèi)心掙扎絕望的時刻,鼓的運用增強了劇情的緊張感和表現(xiàn)力。昆曲《牡丹亭》中,鼓的運用較為細膩,鼓的節(jié)奏和變化與演員的唱腔和舞蹈相得益彰,營造出浪漫抒情的氛圍。說唱藝術中各種以“大鼓”命名的藝術形式,如:京韻大鼓、湖北大鼓、膠東大鼓等,充分說明鼓在這類藝術中的獨特地位。在中國的傳統(tǒng)舞蹈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的舞蹈中,鼓的作用十分重要,幾乎所有少數(shù)民族舞蹈都融入了鼓元素,將鼓用作伴舞樂器。舞者通過鼓點節(jié)奏、強度和聲音特點的控制,展現(xiàn)舞蹈獨特節(jié)奏、韻律和情感,鼓在其中不僅僅是樂器,同時也是表演道具,舞者通過擊鼓動作、敲擊方式增強舞蹈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比如,朝鮮族的長鼓舞、維吾爾族的手鼓舞、藏族的熱巴鼓舞等,這些鼓舞的共同特點就是通過鼓與舞蹈動作相結(jié)合,使得鼓舞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些鼓舞多是群體性舞蹈,舞者在鼓的伴奏下共同表演,增強了舞蹈的氣勢和觀賞性。
在中國傳統(tǒng)民俗中,舞龍、醒獅、賽龍舟等活動必須要有鼓聲來助陣和指揮。每逢春節(jié),人們都會通過敲鑼打鼓的方式來營造喜慶的氛圍,表達對新年的祝福和期望。例如,鬧年鑼鼓是四川彭州慶祝新年的獨特方式,是成都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湖北秭歸在端午節(jié)和二月二都會舉行賽龍舟活動。鼓聲響起,活動開啟,隊員們隨著鼓聲的節(jié)奏奮力揮槳,伴隨著劃手的吶喊聲與禮炮聲,大家合力龍舟競渡,祈盼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鼓在一些體育競技項目中被用作指揮、激勵和營造氛圍的工具。例如,龍舟比賽中鼓手通過擊鼓來引導劃手的節(jié)奏,而在一些團隊運動比賽中,如足球和籃球,鼓點可以為運動員提供動力和士氣。這其實就是戰(zhàn)鼓沙場的傳統(tǒng)基因。在一些傳統(tǒng)的武術比賽或表演中,鼓點的聲音可以起到配合選手動作、增強節(jié)奏感和營造氛圍的作用。
撥浪鼓是中國孩子傳統(tǒng)的玩具。南宋畫家李嵩的《貨郎圖》生動描繪出貨郎挑擔至村頭的熱鬧場面。這幅圖中,貨郎帽上、挑擔上和嬉戲孩子的手上都有不同式樣的鼓,可以看出南宋時期鼓是兒童的心頭愛。古時文人、女子在聚會游戲中常安排擊鼓傳花的酒令游戲。游戲時,鼓聲停,花落在誰的手里,誰就要表演節(jié)目。這種酒令的主角是鼓,停鼓靈活自由,游戲緊張有趣。
中國鼓中,還有一些應用場景現(xiàn)在已然消失不見,例如,行商者為招攬顧客,而搖動小鼓起到叫賣作用。還有古代衙門口大都有一面鼓,用來召集或號令,也可告狀,有冤屈者擊鼓,地方長官必須安排升堂審理。
四、鼓的文化價值
中國鼓作為傳統(tǒng)民族樂器,除了具有演奏音樂的基本功能外,在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凝聚了一定的文化和社會價值,成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符號。
首先,鼓的文化價值在于它能夠傳遞情感和能量。作為一種音樂藝術形式,鼓手每一次敲擊,通過技巧和表現(xiàn)力來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個人風格,喚起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共鳴。用鼓樂傳達情感、故事和思想,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達方式。在喜慶的節(jié)日里,鼓點歡快激昂,傳遞著喜悅與歡樂;而在莊重的儀式上,鼓聲沉穩(wěn)莊重,表達出敬意與虔誠。例如,流行于中國南北大地的鼓舞,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陜西的安塞腰鼓被人們稱為“中華第一鼓”,通過激昂的鼓點和大開大合的舞蹈動作,展現(xiàn)了陜北漢子的豪邁與力量,從而激發(fā)起觀眾共鳴,傳遞出團結(jié)奮斗的能量。而朝鮮族長鼓舞以優(yōu)美的動作和悠長的鼓點為突出特點。傳遞出溫和、和諧的能量,給觀眾帶來愉悅的感受??梢钥闯觯踩暮统r長鼓舞雖然其特點各異,但都能夠通過舞蹈動作和鼓點的結(jié)合,傳遞出豐富的情感和積極的能量,給觀眾帶來美好的觀賞體驗。
其次,鼓的價值體現(xiàn)在它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元素。在民間傳統(tǒng)習俗活動中,鼓是重要的表演元素,如舞獅、舞龍、龍舟比賽等,都離不開鼓的伴奏。舞龍表演中,司鼓者敲擊鼓點,以配合舞龍者的動作和節(jié)奏,營造熱烈的氣氛。龍舟比賽鼓手坐在船頭,用鼓點來指揮劃槳手的節(jié)奏,以保持團隊的協(xié)調(diào)和速度。這些傳統(tǒng)民間習俗活動,通過鼓的聲音和節(jié)奏,傳承著歷史與民俗,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文化傳承。
第三,鼓還是人們凝聚力量的重要載體。從古到今,中國鼓廣泛運用于各種重要社會活動當中,讓人們在歡樂和莊重的時刻都能找到情感的寄托,在民族風俗、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民間有山寨鼓樓,國家有京都鼓樓,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侗族的傳統(tǒng)村寨都有一座鼓樓。人們遵循“先修鼓樓,后起住房”的古訓,將鼓樓視為族群的精神家園。
第四,鼓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門當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重要內(nèi)容,是大宅門前的一對石鼓。民間習俗中一直有石鼓能夠辟邪的說法。所以家家戶戶都有門當。而大戶人家的門當上,會雕刻精美的紋飾,反映出其社會地位和財富狀況。隨著時間的推移,成語“門當戶對”就逐漸演變成形容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的同義詞。
五、小結(jié)
可以看出,中國鼓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型制和廣泛的應用,在中國音樂史和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它既是音樂的表達,又是情感的傳遞,更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在鼓的韻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體驗歷史與現(xiàn)代的深刻交融。中國鼓的未來發(fā)展任重而道遠,應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繼續(xù)擔負起傳承中華文明的重任。
參考文獻:
[1]蒲亨強,嚴昌洪.中國鼓文化史話[J].音樂愛好者,1991,(06):29-31.
[2]劉麗媛.中國鼓的傳播功能及當代價值研究[D].河北大學,2021.DOI:10.27103/d.cnki.ghebu.2021.000894.
[3]劉金吾.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鼓文化[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01):92-98.
[4]周橦.考“鼓”:鼓的歷史與其藝術形態(tài)研究初探[J].黃河之聲,2016,(06):109.DOI:10.19340/j.cnki.hhzs.20 16.06.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