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餓了、累了、冷了、病了、傷心了,能有一碗貼心熨肺的熱面條,明天的生活還是能鼓起勇氣來面對。
不管意大利面是不是由馬可·波羅從中國傳入意大利的,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的四千年前的一碗面,足以證明面條在中國足夠“老”的資歷。面條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過生日要吃壽面,結(jié)婚要吃喜面,夏天吃涼面,冬天吃熱湯面,重口的吃炸醬面,口淡的有陽春面。想省事做炒面,連菜帶面都有了;想飽餐一頓,吃蘭州牛肉拉面,牛肉和濃湯都是高熱量;再不會做飯的人,一碗西紅柿雞蛋面總能做得出。
夜里,看見影視劇里的人物吃飯,吃別的尚可,要是吃的是面條且吃得稀里呼嚕的,我就得抑制住起來煮一碗方便面的沖動。重慶小面、武漢熱干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羊肉燴面、東北烤冷面、廣州海鮮伊面……為了這些赫赫有名的面食,這幾個地方遲早要去一次。
四川人說,沒有什么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東北人則說,沒有什么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燒烤與火鍋都是味道濃烈、聚而食之的,若真的生了病、受了傷、事業(yè)受挫、愛情失意,需要避人在家靜養(yǎng)時,還是一碗熱騰騰的湯面更能療愈。
小時候,奶奶在家里搟面條,我眼見一塊面團(tuán)被搟成如桌面大的薄面片,好驚奇,忍不住要接手過去試試,喜歡聽面皮從搟面杖上甩到桌面打出的啪啪聲響。長大成人后,才吃出手搟面與超市干切面的區(qū)別。干切面帶有機(jī)械化氣質(zhì),缺少谷物天然的生氣,是避免菜肉太咸太油的果腹之物。吃了現(xiàn)做的新鮮手搟面,再也不想吃干切面了。
要想搟出的面條在鍋里不溶不斷,口感筋道,面團(tuán)必須和得硬實,搟起來需要一把子力氣,也難怪甘肅有一種杠杠面。大粗木杠固定一頭,男人可以雙臂按壓移動木杠另一頭,力氣小的女人得騎壓,杠子吱呀作響地將幾層厚的長面團(tuán)壓薄,最后再切成面條。杠子面的口感不比拉面差,但制作難度大,未能像蘭州拉面一樣走遍全國。
架在鍋上的饸饹床子做面條更容易,盛行于西北、中原地區(qū)。饸饹多指用高粱面、蕎麥面、玉米面做成的面條,這些粗糧缺少小麥面的黏性,很難搟抻成型。有了饸饹床子,只需將面團(tuán)整個放進(jìn)槽里,槽頭一壓,擠出的面條直接進(jìn)鍋。與饸饹面類似的有“漏魚兒”。小時候我在陜西農(nóng)村吃過玉茭漏魚兒,是將調(diào)好的玉米面糊從漏勺漏進(jìn)鍋里煮,一頭大一頭小,形如蝌蚪,口感爽滑。只是那時當(dāng)?shù)厝颂毨?,舀在碗里的漏魚兒澆上一瓢酸湯漿水,上面浮著暗綠色的酸菜葉,實在有點吃不下去。
西安扯面跟蘭州拉面齊名。從制作上來講,拉面的難度讓尋常百姓可望而不可即,扯面卻簡單得讓人無師自通,我在家做過若干次,次次成功。做扯面要注意方向性,須一直向內(nèi)揉面團(tuán),以增加拉伸力;將面團(tuán)像擠肉丸一樣擠成劑子,也是為了方向性,保持“內(nèi)”“外”不亂,然后將每個劑子搟成小圓片,表面抹油后餳上一兩個小時。前面步驟若是做對了,后面任誰來扯都行。等鍋里水開時,將小圓片搟成長條,筷子在中間壓一下,輕輕拉長,邊拉邊在面板上捶打,最后順著筷子印一撕兩半,扔進(jìn)鍋里。扯出來的面,只要一點鹽、辣椒、蔥花或蒜末,以熱油潑上,不需其他菜,也能吃得美吃得歡。陜西省的面積不算大,東南西北各地區(qū)卻有褲帶面、臊子面、蘸水面、窩窩面、棍棍面等諸多種類的面。
新疆光照強(qiáng),小麥的蛋白質(zhì)含量高、質(zhì)量好,做出的面條也格外筋道。新疆人三天兩頭吃拌面,用來拌面的其實是拉條子,比拉面更粗、更韌,做起來也更麻煩。拉條子需要將面團(tuán)搓成手指粗細(xì),抹上油在器皿里盤成一團(tuán)來餳發(fā)。煮面前先用手一寸寸地搓一遍,再繞在兩手上捶打拉抻,如果做得精彩,一鍋面只有一根面條,能長達(dá)幾十米。這樣煩瑣細(xì)致的活兒都是女人做的,一個家里要是沒有媽媽、姊妹,只能到餐館吃拉條子。
新疆人把喜愛的事物都加上一個“子”字,蒸的有油塔子,烤的有馕餅子,涼拌的有涼皮子,過節(jié)要做油炸馓子。至于過油肉拌面,少不了拉條子、皮芽子(洋蔥)、辣皮子(干紅辣椒)。新疆的丫頭子個個都美,最愛吃拌面的是兒娃子(男孩子),二十來歲的小伙子能像吸塵器一樣,三口把一盤面條吸下去。
與油養(yǎng)面不同,新近悄悄流行起水泡面。把面團(tuán)切成核桃大小的面塊,泡在水里,鍋里水滾后抻拉面塊,拉成一掌長兩指寬的面片下鍋煮,外綿里筋,相對于拉面更健康。但是,水泡面要是拉得不夠薄則有變成面疙瘩的可能。我小時候媽媽常做面疙瘩,先把土豆厚片用花椒炒,再把稀面團(tuán)大片揪下鍋,煮好的面疙瘩跟土豆一樣厚,那一餐便成了我的噩夢。面疙瘩在我心里結(jié)的疙瘩直到吃了北京人做的疙瘩湯才解開。北京的疙瘩湯是水灑在面粉里攪打出細(xì)碎的小疙瘩,再下到花紅柳綠的蔬菜蛋湯里煮,好看好吃又好消化。
湯撈面是我家的病號飯,要是感冒著涼沒胃口,一碗湯撈面是發(fā)汗驅(qū)寒的良藥。用一只小鍋煮幾十根面條,扔點青菜葉,切幾片火腿腸,打點雞蛋花,蔥姜蒜、鹽醬醋、胡椒粉、辣椒油全要,出鍋時點幾滴麻油,這一碗湯湯水水的面條喝下去,胃暖了,身熱了,出了一頭汗,病就好了一半。
河南人的糊涂面與此相似。糊涂面先炒菜再煮面,面條用現(xiàn)買的濕切面,在手上揪得七長八短下鍋,面九分熟再把炒好的菜燴入。糊涂面也是要喝湯的,如果湯太清,就加少量面粉或玉米粉增稠。河南人說:“糊涂湯面越喝越糊涂,韭菜炒蛋越吃越笨蛋?!睂鄢缘氖澄锉憩F(xiàn)出謙順與卑恭的姿態(tài)。
在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里,女主角云芳被出國的男友拋棄,心里過不去這個坎兒,賭氣絕食。張大民端著那碗冷了的面條邊吃邊勸:“云芳,這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這面,面里最好吃的就是這蒜……云芳,你就算了吧!”
難得糊涂,何必較真。作為一個小人物,老婆孩子熱炕頭,蘿卜青菜保平安。當(dāng)餓了、累了、冷了、病了、傷心了,能有一碗貼心熨肺的熱面條,明天的生活還是能鼓起勇氣來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