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坂本龍一的晚年音樂思想構成受到諸多方面影響,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啟發(fā),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超越音樂形式本體而存在的哲學內涵。坂本龍一的觀念是“音樂即自由”,這與道家精神內核——自然與自由尤為契合。本文以音樂觀、世界觀、生死觀為研究視角,闡述老莊道家哲學如何影響坂本龍一晚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深刻揭示坂本龍一音樂中的道家精神內核。
[關鍵詞]"老莊哲學;坂本龍一;音樂觀;世界觀;生死觀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4)08-0157-03
一、坂本龍一及其創(chuàng)作生涯
坂本龍一,日本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歌手、唱片制作人,是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格萊美最佳影視配樂獎。他是大島渚、貝納爾多·貝魯托奇(Bernardo"Bertolucc)、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Almodovar)等著名導演的御用作曲家,也是麥當娜·西科尼(Madonna"Ciccone)、大衛(wèi)·鮑伊(David"Bowie)的親密合作者。早年間他與細野晴臣、高橋幸宏組建先鋒樂隊YMO,發(fā)售了《Tong"Poo》《Behind"The"Mask》等前衛(wèi)音樂作品,掀起了20世紀70年代日本流行音樂的波普狂潮。隨后開始涉獵電影配樂,并大獲成功,譜寫出許多至今讓人耳熟能詳的旋律,其中不乏像《Merry"Christmas"Mr.Lawrence》《Endroll》《Rain》這樣的作品。21世紀之后,坂本龍一開始使用新的聲音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主要包括自然音樂、實驗音樂、融合音樂等風格,這些在專輯《ZREO"LANDMINE》《Out"of"Noise》《Async》及歌劇《TIME》中都有充分彰顯。
值得注意的是,坂本龍一的音樂思想在晚年后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傳記《skmt:坂本龍一是誰》中,作者后藤繁雄分析坂本龍一晚年的音樂創(chuàng)作不斷游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既受到西方盧梭式的影響,又受到東方道家的影響。作為一個東方人,坂本龍一晚年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東方的老莊道家哲學思想有著深刻聯系,通過使用當代科學技術,融入多元音樂形式,彰顯東方文化內涵。音樂作品中蘊含的老莊道家精神,是其晚年音樂形式的顯著特征之一。
二、老莊的“道”與自然
道家是中國諸子百家中的思想學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老莊思想覆蓋了道家哲學的各方面,在宇宙觀、本體論上提出了“道”這一無法被言說只能被體悟的終極概念,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調,即人類只能夠體驗優(yōu)先存在,而作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體悟,無法被感知。老子和莊子反復觀察與思考的世界是日常觀察到符合常識的世界,并概括出世界的非永恒性。這是一種始終主張著原始樸素主義、自然無為的哲學觀?!暗馈睙o法預先決定,亦無以名之,不同于任何可命名的事物,它是非存在的,即相當于無。這是一種與任何可以名之,確定有限的存在或實體都無法對應的實在,然而它是真實的,是所有有限實在的根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從本質上來說,道家崇尚“自然”,既是自然世界的“自然”,又是萬事萬物發(fā)展自然而然的“自然”。老莊認為無論非人類的宇宙還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自然,都以“道”這樣自發(fā)無為的方式運行,人類應在其中無為無不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因而,“去甚,去奢,去泰”是道家的第一原則,在對待自然、他人、自我上要遵循“自然—釋然—當然—怡然”的過程。老莊的道家思想“綜羅百代,廣博精微。言其悠遠、海納,贊其豐廣、細膩”。
老莊哲學對后人產生的深刻影響,至今在中西方都有學者對其進行不斷研究。上述的有關“道”這一終極理念,在坂本龍一的晚年音樂中,主要在音樂觀、世界觀、生死觀三方面產生共鳴。
三、自然為主題的音樂觀
在與后藤繁雄的對話中,坂本龍一闡明其在晚年音樂創(chuàng)作期間,通過閱讀相關的書籍,感悟老莊哲學思想,從中獲取音樂創(chuàng)作的靈感。當談到東方道家的音樂思想時,他認為“萬物皆可樂,復得返自然”,這是對道家音樂觀的高度凝練,與老子“音聲相和”及莊子“天籟、地籟、人籟”的音樂理念緊密相連。關于“音聲相和”的觀點,老子認為“音”和“聲”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這種關系的特點就是“和”。同樣,在坂本龍一看來,“音”就是樂音,“聲”則是自然界中一切可以聽到的聲音,將自然中的聲音和音樂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的樂曲就要體現自然和音樂之間的緊密關系。同樣,莊子將音樂分為“天籟、地籟、人籟”三種形式,強調音樂是由自然及人為創(chuàng)造的,“天籟”是宇宙萬物自然的聲音,是音樂的最高形態(tài),因此他更傾向于在創(chuàng)作音樂上達到“無我”的境界。老莊這種符合自然之道的音樂觀念,經過坂本龍一的深刻詮釋,從抽象概念轉為具體的音樂形式及作品。
首先,在處理樂音和自然聲音的關系上,坂本龍一與山口藝術媒體中心所合作的音樂裝置作品《Forest"Symphony》最具有代表性。這首作品將世界各地森林自然狀態(tài)下的聲音與現代音樂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音樂表現形式。裝置由不同的木植、不同氣候下森林自然音以及波長傳感器和音樂播放器所組成,懸掛的球狀物是音樂播放音響裝置,中間擺放的是四臺反映不同植被下的波長傳感器。利用聲音繞場原理,通過這些元素及聲音裝置,在空間上整合出“森林般的環(huán)境”。當人們走過“聲音長廊”時,能夠體會到森林中的自然音和音樂之間的美妙關系。在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坂本龍一將平凡無奇的自然聲音素材融入創(chuàng)作,使其成為藝術的一部分,把“音樂、自然、生活”作為主題,強調“音樂必須產生于對自然更加深刻的理解,音樂也要體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等思想。雖然這部音樂作品采用了當代數字錄音及計算機音樂等科技手段,但同老莊音樂觀一樣,意在闡述自然和音樂二者之間“音聲相和”有機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
其次,在運用自然聲音素材方面,坂本龍一在創(chuàng)作專輯《Out"of"Noise》的過程中,親自前往格陵蘭島進行聲音采樣。他在相關紀錄片中說:“我在垂釣聲音”,而這些“釣上來的聲音”也在專輯中的《Firewater》和《Glacier》《Ice》這三首作品中充分體現。通過手持錄音機和水下麥克風捕獲了流水聲、小冰粒的“schwaswa”以及北極冰雪融化聲,將自然的聲音排列,創(chuàng)作出這三首作品。《Firewater》以南極環(huán)境音作為鋪墊,插入深海的聲音,從漸入到緩慢漸出;《Glacier》以始終不斷的水流聲為主題,在水流聲音之上加入了風吹風鈴的聲音,意在表達出幽靜和深邃;《Ice》則用冰雪聲作為底噪,夾雜著冰川碎裂的聲音,整首樂曲記錄了冰山運動這一過程。如果習慣了樂音的音樂形式后,突然欣賞此類音樂一定會在聽覺方面產生沖擊及新奇感。正是這種“特殊”的音樂使得人們“身臨其境”,產生“寒冷”的感覺。這種音樂蘊含的“自然性”,完美契合了老莊音樂觀上所揭示的“道”——自然中無處不在的聲音,“道”也是“至美”音樂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和諧共生的世界觀
在一檔人物訪談節(jié)目中,主持人曾向坂本龍一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如今這樣的社會和時代,藝術家應該如何回應與外界的關系,或者有關這一類的現象?”坂本龍一回答:“在今天這樣的社會和時代,整個世界都是被經濟、科技和文化密切包裹著的,在這種文化狀態(tài)下,藝術家可以去探尋很多東西。如果要付諸行動的話,我遵循中國哲學家老子的態(tài)度,遵循和諧共生的宗旨,在創(chuàng)作中探尋人類和藝術之間更深層次的意義?!?/p>
正如道家認為,人和外界的關系是“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里指的不是“我”與萬物如何一致的問題,而是說“我”是萬物中的一個分子,同根和一體指的是“共生”的環(huán)境狀態(tài),物與我是同環(huán)境而影響,不同狀態(tài)而得到自我的自知。老莊道家強調的是如何認識“我”,是“我”在何處的問題。同時,在追求和諧相融上,老莊認為應“秉道而生,萬物平等。同類相從,同聲相應”。道家的哲學思想是個體身心和諧的學說,也是改變世界、尋求社會整體和諧的學說。通過和諧相融的手段,實現令人憧憬的“萬物蕪雜,兼容乃濟;八方殊異,相安則衡。琴瑟雖小,齊而和鳴;天地至大,諧而保平”的社會大同。通過其晚年作品,我們能感受到坂本龍一對上述思想的音樂實踐。
坂本龍一晚年在不同場合中屢屢提到“音樂寬廣像海洋,我的聲音就像小島”。在2020年“Playing"the"Piano"for"the"Isolated”的音樂會中,他用藝術表現的方式,讓聽眾體會這句話的含義。演出時長約為100分鐘,精選15首曲目,其中包括近年較活躍的三味線演奏家本條秀慈郎的三味線獨奏,以及二人的實驗即興音樂表演。酸澀的先鋒音樂與舒緩的鋼琴曲銜接,坂本龍一用“音樂型思考”在世界的外殼鑿下自己的楔子,在音樂會的編排中融入了個體與整體之間“共生”的聯系。這種“共生”的理念也是坂本龍一能自如地游走在傳統(tǒng)與現代、先鋒與大眾之間的重要原因。
坂本龍一晚年的音樂作品擺脫了年輕時作品的激進對抗姿態(tài),并且以溫和的語氣去化解矛盾。在這首作品中運用了尺八、二胡、古箏、管子、揚琴、鋼琴、小提琴等東西方樂器,將悠揚的旋律娓娓道來,在調式的選擇上,坂本龍一拋棄傳統(tǒng)調式,運用了多利亞的調式進行創(chuàng)作,多利亞調式在聽覺上更能夠帶來包容和諧的希望色彩。這首作品近些年來在游戲音樂及當地動漫中隨處可見,坂本龍一運用如此繁多的民族音樂元素,讓樂迷感受到不一樣的世界,這份同道家一樣的和諧相融的思想也推開了他通往無限版圖的創(chuàng)作大門。
五、超脫曠達的生死觀
《紐約時報》因“異步性”歌劇《TIME》對坂本龍一進行過一次專訪,在問到為什么在作品中插入《莊子》的英文內容布景時,坂本龍一回答:“道家的生死觀讓我對生命有了重新的思考,尤其是對于疾病、自然及時間的重新認識,促使我想要創(chuàng)作一則人與時間的神話?!?/p>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崩锨f自然主義的生死觀認為,作為個體不必為生而喜、為死而憂,作為自然造化中的一員,個人應積極參與大化流行,在自然所賦予我們的生命時限中,超脫曠達地活出價值。個體的消亡并不意味著整體存在的生命終結,通過思想存在形式的轉化,個體以另一種形式融入整體,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環(huán)和演化過程,超越時間、超越肉體并獲得永恒的存在。除《TIME》這部歌劇外,在坂本龍一的其他音樂中依然能看到這種同老莊哲學一樣的生命觀。
自2014罹患口腔癌之后,坂本龍一開始思考生命的真諦。集合這些思考,他創(chuàng)作出《Fullmoon》這首樂曲,作品截取了電影《遮蔽的天空》鮑爾斯臺詞的原聲,將文字翻譯成中文、德語、波斯語等多種語言,讓各國藝術家用母語進行朗讀。坂本龍一邀請了《遮蔽的天空》的導演貝魯托奇作為意大利語旁白,來自“歌劇之國”的貝魯托奇嗓音充滿張力,朗讀十分精彩。貝魯托奇在這首樂曲發(fā)行后不久于人世,其在《Fullmoon》中以錄音形式的出演,也是這位傳奇的奧斯卡導演向影迷的最后告別。這段旁白的中文內容如下:
“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降臨,我們才會以為生命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然而每件事情都只會發(fā)生一個特定的次數,一個很少的次數。你還會想起多少次童年的那個特定的下午,那個已經深深地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沒有它你便無法想象自己人生的下午?也許還有四五次。也許更少。你還會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也許二十次。然而我們總覺得這些都是無窮的?!?/p>
坂本龍一晚年的音樂創(chuàng)作離不開“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的這一主題,通過《Fullmoon》闡釋了面對生死的全新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也與老莊自然主義的生死觀相契合。
如果說前兩部作品驗證坂本龍一晚年的音樂作品開始出現對生命意義的探究,那么《12》這部專輯就能夠體現出坂本龍一對于生命意義的升華和曠達超脫。專輯發(fā)布于他生日當天,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部作品,主要以日記的方式來記錄聲音片段和音樂創(chuàng)作,曲名就是錄音日期的數字。坂本龍一此時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即將邁向倒計時,故將這張專輯的主題定義為:“解構過去和現在,以便帶領我們走向更廣闊的未來?!臂啾君堃徽J為,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音樂歷史發(fā)展與其并行不悖,源自遙遠歷史的音樂家即使早已不在,但音樂作品和流派至今仍然延續(xù)。沒有解讀清楚和充分理解,現代音樂風格就不可能產生,音樂風格上的跨越依靠對過去的充分解讀和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坂本龍一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在創(chuàng)作專輯的過程中深受約翰·塞馬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Ilyich"Tchaikovsky)、武滿徹等人作品的影響,正是解構了這些過去的音樂,結合當代數字音樂技術才形成其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他希望這種音樂風格能夠在未來其他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中繼續(xù)生存,讓這種音樂生命得以延續(xù)伸展,更加寬廣?!癮rs"longa"vita"brevis——藝術千秋,人生朝露。Skmt(坂本龍一英文名字縮寫)還將繼續(xù)”成為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后一句話。這同老莊的“大化”思想一樣,讓生命融入時間,實現永生。
結"語
坂本龍一在晚年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吸收了老莊道家部分哲學,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音樂作品不斷蘊含更深層次的思考??v觀坂本龍一的創(chuàng)作生涯,其音樂作品從熾熱到成熟,晚年經過老莊哲學的洗禮,變得更加睿智通透。他熱心中日人文交流,以實際行動為兩國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貢獻。因此,用中國傳統(tǒng)道教哲學思想去分析他的音樂,也證實了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思想對世界文化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日]坂本龍一后藤繁雄.skmt坂本龍一是誰[M].許建明,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
[2]王天行.老子“音聲相和”“大音希聲”音樂美學思想命題之比較研究[J].文藝生活,2021(4):7-8.
[3]張榮明.“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兼談莊子與帕斯卡爾思想之比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4):35-39.
[4]吳成國.道家和諧價值觀論略[J].文化發(fā)展論叢(世界卷),2016(3):144-149.
[5]李鵬程.絲路回聲·樂人談,坂本龍一無界之境[J].音樂愛好者,2023(5):14-19.
[6]朱曉鵬.道家生死觀的思想特點及其現代意義[J].諸子學刊,2009(1):79-93.
[7][日]坂本龍一.我還能看到幾次滿月升起[M].白荷,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3.
[8][美]保羅·鮑爾斯.遮蔽的天空[M].陽曦,譯.江蘇: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266.
(責任編輯:金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