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升格
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作。
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有時,我們?yōu)楸苊鉀_突而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
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原文在線
坦誠交流,心靈相遇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泵總€人的內心都是獨特的。在這個繁蕪的世界中,只有坦誠交流,才能迎來真正的相遇。(語言銜接不緊密,略顯生硬。)
坦誠交流,讓心靈相遇。他出生于律師家庭,擁有優(yōu)越的成長環(huán)境、光明的未來,可是他放棄了這些,走上了一條荊棘叢生之路;他出生于工廠主家庭,生活不算輕松卻也安逸自在,但他在與工人的接觸中看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洞見了剝削和壓迫。恩格斯在報刊上坦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馬克思的思想不謀而合,兩人坦誠的交流,結下了“偉大的友誼”,從而推動了《神圣家族》的問世。四十年間,兩人書信不斷,交流思想,誕生了《共產黨宣言》。正是他們的相互扶持、交流不斷,以及為共產主義事業(yè)矢志不渝的奮斗,才成就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梢姡蜷_心靈之門,坦誠交流才能讓思想碰撞,讓心靈相遇。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友誼是兩顆心真誠相待。”坦誠一點,才能迎接心靈的相遇。(分論點清晰,舉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因坦誠交流而取得成就的偉大友誼。但是在表達中側重兩人坦誠交流的部分較少。后面的總結部分,如果能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得出結論會更好。)
坦誠交流,讓沖突避免。晉國打算聯(lián)合秦國攻打鄭國。鄭國的燭之武連夜趕往秦國去見秦伯。交流之中,燭之武為秦伯分析利弊、權衡輕重,并加以勸說,最終使秦國退兵,晉國撤退,保住了岌岌可危的鄭國。魏征,青史留名的諫臣,面對國家出現(xiàn)的問題,他寫下《諫太宗十思疏》來勸誡唐太宗,直言過失,毫不避諱,與唐太宗坦誠交流,明確得失與過錯,最終協(xié)助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偉業(yè)。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但是由于當時的中國不夠強大,許多國家對中國產生了質疑與不信任。周恩來頂住壓力,在會議中提出“求同存異”方針,與各國坦誠交流,贏得他國的尊重,鞏固了國際地位,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燭之武智退秦師,確實避免了一場國家之間“沖突”,但是如果說燭之武和秦王之間陳利弊是坦誠交流的話,有點牽強。魏征坦誠諫言,是為勸諫君王“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如果說是讓沖突避免的話,也比較牽強。本段所舉論據(jù)不能很好地論證論點。)
坦誠交流,讓世界美好。從漢朝的絲綢之路,再到如今的一帶一路,中國的對外交流從未停止,話語權也越來越大,其中,不可忽視坦誠的巨大作用。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哪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中國始終維護世界和平,堅持和平外交,坦誠友好地對待各國。如果國與國之間能夠真誠相待、坦誠交流,那世界就會更加美好。(語言的表達上存在套話,表達不夠生動,不能打動人。)
坦誠交流不只是直言,還有真誠。真誠交流才會迎來心靈的相遇,避免沖突與矛盾。坦誠交流是語言的互動,是心靈的相遇,更是一門必修課。(結論表達不合適,結尾平淡。)
升格建議
這篇作文論點明確,層次清晰。遺憾的是,表達不夠恰當,論據(jù)不夠貼切典型,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一例,沒能準確論證“坦誠交流”的觀點;論據(jù)較冗長,比如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事例不夠簡潔。另外,語言平淡,沒有文采,句式過于單一,缺少語言的錘煉,沒有將議論文說理的氣勢表現(xiàn)出來。因此,升格時要重視論證時的合理表達,準確選擇論據(jù),論證嚴密,錘煉語言,簡潔有力。
化蝶之作
向心而行,以誠相會
王嫣然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闭\然,人與人之間充滿差異與矛盾。獨守一隅,固然可以安然度日,但身處這個繁蕪的世界,只有向心而行,以誠相會,才能一路生花,迎來真正的相遇。(語言簡潔凝練,論點清晰有力。)
坦誠交流,讓心靈相遇。深夜泛舟,俞伯牙難掩心中思緒,指尖在弦上游走,樂曲像高山巍峨俊逸,似流水激揚飛瀉,鐘子期叫絕聲起:“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秉c出了俞伯牙心中的高山流水。正是這樣的坦誠交流,讓兩人心靈相遇,譜寫了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千古絕唱。反觀如今,人與人的心靈距離越來越遠,許多人整日戴著面具,隱藏真實內心,使得人與人之間形成巨大的溝壑。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更應該坦誠交流,如清風明月,成君子之交,讓心靈真正相遇。(論據(jù)換成了俞伯牙和鐘子期的坦誠交流,語言表達富有文采。后面結合當今人們的交往現(xiàn)狀,正反對比,突出了坦誠交流的重要性。)
坦誠交流,讓沖突避免。利益的糾紛、信仰的不同……使得人類社會充滿了矛盾。面對沖突與紛爭,我們需要通過交流來化解。且看廉頗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坦誠交流,消解恩怨,成就將相和之美談;劉邦入守關中,坦誠于民,約法三章,秋毫無犯,終深得民心;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中提出“求同存異”,以坦誠、尊重、獨立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外交,避免了沖突,提高了國際聲望。倘若為了避免沖突,筑起堅固的壁壘,那么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沖突;而坦誠交流,光明磊落地對話,反而更有可能成就彼此。因此,無論個人,還是國家,坦誠交流似一把利刃,刺開了盤根錯節(jié)的矛盾,真正地避免了沖突。(觀點后的闡釋句可謂精妙,列舉了廉頗、劉邦、周恩來坦誠交流的事例,后面的分析總結句鞭辟入里,表達合理,論證有力。)
坦誠交流,讓世界美好。駝鈴蕩漾,羌管悠悠,張騫帶著器具和文化,懷揣著真誠之心,前往西域,開辟絲綢之路,開啟了中原與西域的交流;道阻且長,歲月蹉跎,玄奘以凡人之身軀,踏上了取經之路,埋身于浩如煙海的佛經中,以虔誠之心探尋佛法;南洋四海,峽關七渡,鄭和滿載金銀,帶著誠心揚威海疆,示天朝之強。無論在什么時代,中國始終沒有停止和平外交的步伐。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國家矛盾地方沖突頻發(fā),但是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堅持“一帶一路”,與各國友好相處坦誠交流。只有各國之間坦誠對話,真誠合作才能達到美美與共,世界大同美好愿景。(本段文采斐然,論據(jù)豐富,不再是干巴巴的口號,從張騫、玄奘、鄭和,到如今的“一帶一路”,層層遞進,增強了作文的氣勢和感染力。)
詩人約翰·鄧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若欲與星辰同輝、與百川共流,唯有坦誠交流。在多元文化碰撞的時代洪流中,吾輩青年當以坦蕩之心,主動溝通,不避得失,以思想碰撞之花,共生共贏向未來。
【陜西西安鐵一中湖濱中學】
升格點評
升格文標題更新穎貼切,中心更明確,層次更清晰,論據(jù)更豐富,表達更合理。作文采用并列式結構,從個人的交往、社會的沖突、國際的形勢三個方面展開,層層深入,全面深刻地論證了“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的中心論點。論據(jù)充分典型,論證簡練有力。語言更加精美,句式靈活變化,整散相間;排比句式,一氣呵成,氣勢充沛;引用名言警句,增強作文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