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風(fēng)拂柳時節(jié),一位老翁立在村口小溪邊的古柏樹下,使勁抬高頭。他一手扣緊拐杖,一手捋著胡須。一雙深邃凹陷的眼睛穿過花溪垌,穿透歲月寰宇,總在不停地尋找,尋找鐫刻田埂的腳印,尋找曾經(jīng)席地吃飯用餐的那片天地——大地餐廳。
這位影子被春光拉得老長、站立成古松柏般的老人,是我的父親。他曾經(jīng)氣力超人,不管挑什么東西,都是一兩百斤,村里人叫他“牛哥”。
確實,父親一生與牛有緣。因為家窮,從小就是個放牛娃,騎在牛背上長大后,一世人都踩著牛蹄印,跟著牛屁股,在田野山川演繹并不出彩也不出色的人生苦樂劇。
到了生產(chǎn)隊掙工分的年代,身子骨還沒長硬朗的父親,早早就與犁田耙土、擔(dān)煤挑谷這些農(nóng)活簽訂了契約。每年春寒料峭,別人家都圍坐在灶火旁暖腳暖身時,父親就頭戴斗笠,背掛蓑衣,一手牽著生產(chǎn)隊最長膘的水牛牯,一手扶著錚亮亮的鐵犁耙,行進在冷得刺骨的秧田里,翻耕田土,翻耕千年不變的季節(jié)。把一畦畦冬眠的水田,清整成一面面鏡子,映照出額頭滴落的汗珠,在水中綻放。
父親時刻想著給家里多掙工分,經(jīng)常中午不回家吃飯,搶時間加班多犁幾分田。我長得比村里的孩子要快,且窮人家的孩子早諳世故,每天中午給父親送飯,成了我放學(xué)后的分內(nèi)事。別人午休時,我便背著一只竹花籮,把母親做好的飯菜和油茶水,盛在一只大瓷碗,灌進一只大瓷壺,蓋上一張白毛巾,頂著烈日,半走半跑地趕到父親的勞作現(xiàn)場。
到了花溪垌一個叫狗婆窩的水庫下游,老遠就看見父親映照在水田的忙碌身影。見我送來了午飯,父親吆喝一聲,盤好牛繩,停穩(wěn)犁耙,走到田邊的水渠,清洗手臂和腳桿上的泥土。返回我身邊,父親揭開竹花籮里的白毛巾,擰開油茶水壺瓶蓋,對準嘴巴就喝了半瓶。端起飯碗,佇立春風(fēng)里,大口地吃起來。
吃飯時,父親似位舞臺演員,端著飯碗在田埂間來回挪移。他跟我說:“崽呀,讀書作神了,不要像爸爸一樣,只會犁死田,不會賺活錢,一世人苦得跟牛牯樣,還要受人氣,受人欺?!备赣H講這些話時,很認真,而我捉摸不透,低頭無語。
半個多世紀的光景流逝,父親曾經(jīng)長滿老繭的雙手再也扶不住犁耙,扶不穩(wěn)時光,但生命的激情還在,放飛在田垌的夢想還在,他努力挽留,酷似夕陽不肯落入西山……
二
日子在父親的吆喝聲中溜走,我們一家人的生活總在父親的汗水里浸泡。當(dāng)春天的花香被季節(jié)的輪回吞噬,天空每天升起火爐般的太陽,石板路燙得像打鐵鋪燒紅的鐵塊,燙腳燙心??晌遥瑥臎]聽父親嘴里吐出一句怨天尤人的泄氣話。
到了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zé)任制后,爸爸更忙了,大事小事,家里家外,真像頭水牛牯,拉著全家人的“餐車”,拉著他一生的追求,埋頭行走在廣袤的田野,貧瘠的土地上。
“插完晚稻過八一”,在農(nóng)村,七月底,最難挨的事是“雙搶”時節(jié)的搶收搶種。這個時刻,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在跟季節(jié)賽跑,整個田垌都是歡快忙碌的。人們都成了鄉(xiāng)村大舞臺的表演者,“嗚嗚”作響的打谷聲,在田垌里此起彼伏,酷似村里的草臺戲班,演繹著一曲曲大合唱,男人唱主角,女人當(dāng)配角,小孩做場記。田垌里的豐收曲,激活了金燦燦的季節(jié),激活了村民干癟的腸胃,激活了村民臉上的笑靨。
到了午飯時分,田垌里歡快的收割曲被村里人一擔(dān)擔(dān)挑回故園,只見到三三兩兩的人家仍在田間忙碌勞作。我懵懂地問爸爸:“為什么只剩下我們這幾家人還不收工回家吃飯?我都有點餓了?!卑职珠L嘆一聲說:“我們這些都是沒錢買打谷機的人家,只能等別人家收工了,打谷機才能借給我們用。崽呀,堅持一下吧?!?/p>
那時,因我家窮,買不起打谷機,需向左鄰右舍借用。正常時段,別人家自己要用,老爸不好開口,活像現(xiàn)在的個體企業(yè)老板,搶抓“零點用電”一樣,打時間差,等到別人午休或回家吃飯的間隙,領(lǐng)著一家人爭分奪秒,大干快干。而此時此刻,天空如洗,太陽公公正站在頭頂,烈日灼心,田里的水,似灶坑燒滾的湯,頭上的汗,如蒸酒木甑滾落的蒸餾水,一行行,吧嗒吧嗒淌。爸爸和哥哥拼命踩著打谷機,我和妹妹則把堆放在整坵田的禾垛來回抱到打稻機旁,像兩只小企鵝,一身沾滿泥漿,不停地穿梭在稻田里。等打谷機的谷倉快盛滿時,母親戴著斗笠,挑著籮筐,從田埂上送來了午餐。我家的田土邊,有小爿突起山頭,父親找來塊麻石板墊平,那里成了我家每年“雙搶”時的餐桌。
母親把事先準備好的一塊方帆布攤開,鋪在石塊上,端出一碗辣椒炒蛋,一碗清炒絲瓜,一碗紅薯葉。我們饑腸轆轆,拿起飯碗,二話不說,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媽媽做的飯菜特別香甜可口。
爸爸盤腿席地而坐。他特別耐熱,吃飯時,額上的汗水如蒸汽往外竄,他扯下披掛肩膀上的汗帕,使勁搓幾把,接著又吃起來。我覺得地上在冒熱氣,父親卻安然無事,默不作聲地吃著,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見父親汗如雨下,母親心疼,緊挨著父親身后站立,盡力讓她頭頂上的斗笠為父親遮點蔭,避點暑,涼涼心。看著父親把大碗飯吃完,母親忙給老爸斟上一大碗的茶水。夫妻倆似在田野間演啞劇,心有靈犀。我看在眼里,刻進心底。
田垌周邊,還有幾戶搶抓空隙的人家也在田野的地頭邊角圍成一坨,搭起了大地餐廳,一家人其樂融融,在豐收的田野里構(gòu)筑起一道道獨特風(fēng)景。
三
距離老屋兩華里的貓仔嶺上,又長滿了秋天的詩意,山頭山壑間,都成了蜂蝶歡快的樂園。仲秋時節(jié),我攜妻兒回梓,遠遠就望見村后起伏的山巒,鋪滿潔白的茶花。
在山嶺被遺忘的那些年月,許多人家的山林都荒廢荒蕪了,水桶粗的桐子樹砍沒了,被父輩譽為“不動產(chǎn)”的油茶樹林燒砍光了,四處長著半個多人高的野草、灌木、荊棘等。唯有父親租賃承包,悉心看管的上百畝山林,寸草不生,一行行修整得“一清二楚”。一棵棵的油茶樹在黃土地上撐起一把把綴著潔白茶花的綠傘。父親一再告誡子女們:“要保護好這片油茶林,它可是寶藏,每年坐在家里等收成?!?/p>
霜降稻實,千箱一軌。每年霜降時節(jié)靠近,父親都會辭掉走親訪友事兒,日夜守候在浸泡他汗水,會流金淌油的茶樹林,他生怕即將到手的收成被別人摘走,又白白溜過了一季一春。
晌午時分,太陽偏西,把人和茶籽樹的影子拉長。家人把挑來的大籮小筐都盛滿茶籽,大家的肚子都“嘰里咕?!钡佤[起了意見。父親叫全家人湊攏到他的草屋來。這是父親在二十多年前搭建的,十分簡易。他在幾棵樹根粗壯的茶樹間,立了幾根木樁,把砍來的竹條一根根綁起來串接在橫木上,沒留窗戶,沒有大門,屋頂里面一層蓋著杉樹皮,第二層蓋著冬茅草,圍墻上還爬滿了各種藤蔓,有的開著花朵。草屋的進出口,擺放著幾砣麻石塊,表層石板磨得錚亮錚亮的,石塊周邊撂著許多煙蒂。草屋內(nèi)常掛著斗笠、 頭和一把繩子,擺放著鐮刀、砍刀。
鉆進草屋,暑氣頓消,幾分舒暢,幾分怡然。我不知道父親在這草屋里度過了多少時日,留存了多少愿景,只曉得是父親的汗水把這草屋澆注,是父親的腳步把這草屋邊的泥土踩硬實。
姊妹們都汗淋淋地來到了草屋內(nèi)外。父親忙擺平一只大籮筐,取下掛在茶樹丫的食品袋,解下綁在腰間的長汗帕,折鋪在籮筐上,再把出工時媽媽準備好的糯米粽子、艾葉糍粑和橘色油茶水等充饑食品提出來,吆喝大家趕快吃,塞填餓癟的肚子。一連幾天,我們?nèi)胰司瓦@樣在茶園里把大地當(dāng)餐廳,以籮筐做餐桌,開心地蹲在茶樹下用餐。吃到愜意處,爸爸還會放開喉嚨唱起山歌來:
過去餓得頭發(fā)昏,你家有米借兩升,
日后我若開米店,一石八斗任你盛。
山歌好唱口難開,一時不唱頭發(fā)暈。
家窮三日冇米煮,唱點山歌養(yǎng)精神……
山歌和著粽子香、糍粑香與野花香,繚繞在茶林,繚繞在時空,繚繞進我和兄弟姐妹的生命里。
八十多春秋的風(fēng)雨兼程,父親走完了他要走的路。彌留之際,他把我們叫到跟前,低沉著聲音說:他走后,把他葬在油茶林對岸,他還繼續(xù)守候油茶林,當(dāng)個千年守護者。
父親走了,茶園草屋成了我對故園的情感依托,父親留存在大地上的餐廳,也成了家鄉(xiāng)人對茶園的久遠記憶。前不久,村里干部告訴我說:老屋背后的這幾千畝山地已經(jīng)被一位茶油產(chǎn)業(yè)基地的老板看中,準備進行品種改良,形成規(guī)?;a(chǎn),實行公司加農(nóng)戶的運作模式,實現(xiàn)山嶺的利益最大化。我聽著,心潮澎湃。
“扁擔(dān)短,扁擔(dān)長,扁擔(dān)彎彎送兒郎。爺疼崽,路徑長;崽疼爺,扁擔(dān)長……”父親已經(jīng)離開我有兩千多個日日夜夜,兒時念過的童謠卻總在耳邊響起,像父親曾經(jīng)從山林撿回來的木柴,一捆捆,一擔(dān)擔(dān),點燃了故園鄉(xiāng)愁,點燃了歲月激情,點燃了新時代中華兒女的希冀與追求。
(責(zé)任編輯 蔣茜 7405021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