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其飲食心理直接影響著他們的飲食行為,進而影響身體素質,甚至標志著國人整體的身體健康水平,因此幫助高校大學生樹立健康的飲食心理至關重要。然而,現(xiàn)如今高校大學生受當下畸形審美觀念的影響,以及自身不良情緒的擾動和對飲食的錯誤認知,導致他們出現(xiàn)不良飲食心理狀態(tài)。為此,高校應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的飲食心理。
一、高校大學生不良飲食心理現(xiàn)狀
(一)情緒化飲食心理
高校大學生的飲食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情緒的影響。當面對壓力、焦慮、沮喪等消極情緒時,大學生往往會通過極端的飲食緩解不良情緒,如暴飲暴食或者絕食。具體來說,當面對巨大的學業(yè)壓力、人際壓力,以及前景不明的未來時,一些大學生會選擇暴飲暴食尋求短暫的安慰和快樂;還有一些大學生則會以絕食的方式對抗消極情緒,從而試圖尋求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掌控感。
(二)即時滿足心理
高校大學生的飲食心理深受即時滿足心理的影響。一方面,大學生不僅需要應對學習的壓力,還面臨著戀愛交友、升學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為了獲得即時的快樂和安慰,“吃”便成為最簡單、便捷的途徑。例如,大多數(shù)學生存在借助高熱量、低營養(yǎng)的食品緩解內心焦慮的不良飲食心理和行為。
另一方面,當季節(jié)和氣候發(fā)生變化時,大學生也會出現(xiàn)飲食心理上的變化。例如,在炎熱的夏季,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清爽、解暑的冰淇淋和冷飲來降溫;而在寒冷的冬季,則更喜歡食用高熱量、高糖的食物來抵御嚴寒。
(三)不成熟的飲食心理
校園對于家庭來說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環(huán)境,受自身閱歷和經驗的影響,大學生在沒有父母監(jiān)督的情況下容易產生一些不成熟和不健康的飲食心理。比如,面對高校食堂及社會餐飲里琳瑯滿目的美食,大學生由于欠缺營養(yǎng)學相關知識,對食物的選擇和營養(yǎng)搭配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可能會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追逐新奇、刺激的食物。
二、影響高校大學生飲食心理的因素
(一)心理情感
心理情感是導致高校大學生出現(xiàn)不良飲食心理的重要因素。大學生面臨著學業(yè)負擔重、競爭激烈等多種多樣的挑戰(zhàn),焦慮和疲憊如影隨形,因此,許多大學生為了獲得情感上的慰藉,會選擇不健康但是能滿足口腹之欲的食物。例如,大學生普遍存在借助巧克力、薯片和炸雞等高糖、高脂肪的食品激發(fā)大腦分泌愉悅的神經遞質,暫時緩解負面情緒和壓力的行為。
當大學生因心理情感問題得不到及時疏通而產生不良飲食心理時,錯誤的飲食行為便會隨之出現(xiàn)。而長時間的不健康飲食行為會導致大學生出現(xiàn)體重增加、身體不適等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又會進一步加劇其焦慮和自卑感,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二)飲食認知
大學時期是個體完善和發(fā)展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在這期間,許多大學生由于形成了一些錯誤的飲食認知,進而導致出現(xiàn)不良飲食心理。比如,很多大學生自恃年輕,認為身體狀況良好,往往不會刻意關注飲食的質量和營養(yǎng),出現(xiàn)不規(guī)律進食、暴飲暴食等情況。尤其是早晨和晚上,很多大學生不吃早餐,晚餐則會大吃特吃,導致身體出現(xiàn)健康危機。
(三)社會風氣
近年來,“瘦美人”等病態(tài)審美觀念逐漸興起,大學生為了追求消瘦的身材,往往采取不吃主食甚至節(jié)食的不科學的減肥方法,飲食心理逐漸扭曲。具體而言,現(xiàn)如今的社交平臺上充斥著各種“理想化”的身材照片,在社會病態(tài)審美的影響下,大學生為了迎合社會對美的期望,飲食心理逐漸扭曲,通過節(jié)食、絕食追求所謂“完美”的身材,致使他們的飲食結構單一、不均衡,嚴重影響到身體健康。
三、改善大學生不良飲食心理的建議
(一)倡導健康的身體形象與合理的減重方式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大學生被網絡上宣傳的理想化外在形象所影響,對自身外在形象的要求越來越高,逐漸對自身形象產生不滿和焦慮情緒,進而產生扭曲的飲食心理。為了從根本上糾正大學生的不良飲食心理,幫助其建立健康的身材審美觀和健康觀至關重要。為此,高??梢蚤_設涵蓋營養(yǎng)學、心理學和形象管理學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教學課程,在系列課程的作用下,扭轉高校大學生“以瘦為美”的觀念,從根本上改變他們錯誤的飲食心理。
除此之外,高校還應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減肥觀念。具體而言,在課堂上教師應向大學生灌輸健康的身材審美觀,可以借助科學的數(shù)據以及真實的案例進行講解,以最直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健康的標準體重范圍、什么才是真正的肥胖。高校要讓學生認識到,美的標準不僅僅局限于瘦,更包括健康、自信和快樂,幫助學生接受自己的身體形象,抵制不正確的身材標準。
此外,高校還應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的飲食行為,改變?yōu)榫徑獠涣记榫w而產生的不良飲食心理,杜絕一日多餐、飲食不規(guī)律等不良飲食行為,使其保持科學、健康的飲食行為。
(二)引導學生管理不良情緒
眾所周知,情緒會影響飲食心理。比如,我們在吃飯之前或過程中,愉快的心情能產生積極的飲食心理,從而使身體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如若有悲傷情緒,就會產生消極的飲食心理,身體的消化系統(tǒng)就會受到負面影響,可能會產生消化不良癥狀。因此,要想改變大學生不良的飲食心理,需要在調節(jié)學生的不良情緒方面給予足夠的關注。
高??梢匝垯嗤臓I養(yǎng)專家或心理專家到校,向學生宣傳和普及情緒和飲食心理之間關系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正確宣泄不良情緒,避免產生不良飲食心理和行為;還可設立心理輔導中心,在教師一對一的心理疏導下,使存在不良情緒的大學生逐漸穩(wěn)定住情緒,從而減輕心理壓力,提升幸福感,消除不良飲食心理。在日常生活中,高校還需定期篩查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情緒問題并給予幫助,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學生因情緒問題而產生不良飲食心理。
(三)開展健康飲食知識宣傳活動
大環(huán)境對大學生心理和行為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應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逐步糾正大學生的不良飲食心理。具體而言,高??梢越柚敖】碉嬍持堋钡戎黝}活動,引導大學生關注自身飲食結構的合理性,并借助加學分等方式吸引大學生參與其中,糾正自己存在的不良飲食心理及行為。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大學生需要在指定平臺進行一日三餐的拍照打卡,一周后,對堅持下來的學生給予學分獎勵。高??梢猿掷m(xù)性地開展相關活動,助力大學生在持續(xù)性的打卡活動中,逐漸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心理和行為習慣。
綜上,大學生有著與初高中生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社會上鋪天蓋地的病態(tài)審美觀和身材標準,再加上不良情緒的擾動、自己錯誤的認知,會導致大學生產生扭曲的飲食心理,進而影響其飲食行為,從而導致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堪憂,普遍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為了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科學的飲食心理,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高校應通過倡導健康的身體形象與合理的減重方式、引導學生管理不良情緒、開展健康飲食知識宣傳活動等方式,幫助大學生自覺抵制不良飲食心理和習慣,助力身體健康。
作者簡介:梅雪云(1989-),女,漢族,江西上饒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積極心理、社會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