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源遠(yuǎn)流長,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民族風(fēng)貌,它不僅是中華悠久歷史的體現(xiàn),也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和關(guān)鍵平臺。中華美食名稱作為中華飲食文化中無法忽視的部分,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民族特色,囊括豐富的地域特色、歷史典故、民俗傳說,其翻譯不僅是語言層面的轉(zhuǎn)換,更是文化傳播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對于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dāng)前中華美食名稱的英語翻譯卻存在一些常見問題,不僅影響了中華美食名稱的準(zhǔn)確傳達(dá),也限制了中華飲食文化的有效傳播。因此,本文通過案例分析闡述了中華美食名稱英語翻譯的常見問題,并在此基礎(chǔ)上探究文化自信背景下中華美食名稱的英語翻譯方法,以期更好地傳播中華飲食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互鑒。
一、中華美食和文化自信
中華飲食文化是地方風(fēng)俗、禮儀規(guī)制、哲學(xué)思想的深刻反映,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食物的制作和招待儀式構(gòu)成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符號系統(tǒng),如國宴名菜“佛跳墻”“開水白菜”,既象征中國物產(chǎn)豐富,也寓意中國人的低調(diào)、內(nèi)省。除食物本身的功能價值外,中華飲食的色、香、味、形還能帶給人審美感受,充分反映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的哲學(xué)意蘊。比如,豫菜文化海納百川,融各家精華為一體,豫菜味道于酸辣甜咸中不偏任何一味,體現(xiàn)了“中和”的理念。川菜中的“麻婆豆腐”以麻辣鮮香、口感嫩滑著稱,不僅展示了四川人對味覺的極致追求,更體現(xiàn)了“敢于挑戰(zhàn)、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風(fēng)貌,還蘊含著對勤勞與智慧的贊美、對堅持與信念的頌揚,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文化外譯與傳播的立足點和起始點,中華美食名稱的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因此,要深度理解民族特色菜肴的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民族的歸屬性、飲食心理和飲食習(xí)俗,從而更好地傳播民族飲食文化。準(zhǔn)確傳達(dá)美食的文化內(nèi)涵,還需兼顧字面意義與文化寓意,確保翻譯既忠于原文,又易于國際友人理解,從而彰顯中華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在評估中華美食名稱英文翻譯效果時,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準(zhǔn)確性,即翻譯是否準(zhǔn)確傳達(dá)出美食的主要材料和口味特點;二是可讀性,即翻譯是否簡潔明了,易于外國友人理解和接受;三是文化傳達(dá),即翻譯是否有效傳達(dá)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魅力和獨特之處。
二、中華美食名稱英語翻譯的常見問題
在中華美食名稱的英語翻譯實踐中,最常見的問題是直譯引發(fā)的文化誤解或美食信息缺失,直接削弱了文化傳播的效果。
以“夫妻肺片(Slicedbeefandoxtongueinchilisauce)”為例,其是由一對夫妻郭朝華、張?zhí)镎?chuàng)制,以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以及牛肉等多種食材作為主料,經(jīng)過鹵制工序后,將其切成薄片,并以辣椒油和花椒面等調(diào)料所制成的紅油作為澆頭。夫妻肺片制作精細(xì)、色澤美觀、質(zhì)嫩味鮮,但卻常被直譯為“HusbandandWife’sLungSlices”,不僅未能傳達(dá)出這道川菜鮮美爽滑、麻辣濃香的特點,還因涉及人體器官的字眼,易引起外國食客的心理不適與誤解。
再如“四喜丸子(Braisedporkballsingravy)”,主要以豬肉為原料,精心制作成四個色香味俱全的肉丸,分別寓意著人生中的福、祿、壽、喜四大喜事,因此在重要宴席中常常作為壓軸菜出現(xiàn),寄托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這道經(jīng)典的中華傳統(tǒng)佳肴常被直譯為“FourHappyMeatballs”,外國讀者很難從中獲取到食物的有效信息,甚至還會感到困惑。
對福建菜譜中“首席菜”佛跳墻的直譯更是有失本意。關(guān)于佛跳墻的起源,一個流傳較廣的版本是,光緒年間(1899年),福州一官員設(shè)宴,以紹興酒壇煨燉多種食材,命名為“福壽全”,布政使周蓮品嘗后大為贊賞,而后廚師鄭春發(fā)改良此菜,于“聚春園”推出,轟動一時。一次文人聚會時,一秀才聞香賦詩:“壇開香飄遠(yuǎn),佛亦棄禪來”,自此該菜得名“佛跳墻”。佛跳墻常被直譯為“BuddhaJumpsovertheWall”,或可引起外國友人的興趣,但其原料和烹飪方法如何,從其英文名稱中很難知曉。事實上,可采用音譯+注釋的方法將“佛跳墻”英譯為“fotiaoqiang,atraditionalthicksoupmadeofavarietyofseafoodandmeats”,既保留了中文發(fā)音,又解釋了菜肴的原料和烹飪方法,有利于展示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可采用意譯+注釋的方法將其英譯為“BuddhaJumpsovertheWall,atraditionalthicksoupmadeofavarietyofseafoodandmeats”,既介紹其原料和烹飪方法,又能兼顧其文化寓意。
總之,在翻譯中華美食名稱時,若僅追求字面意義的對等,忽視對美食背后的食材、烹飪方法、起源及文化故事的挖掘與傳達(dá),就可能導(dǎo)致翻譯既無法準(zhǔn)確反映菜品特色,也無法有效傳遞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在翻譯實踐中,譯者應(yīng)基于文化自信,總結(jié)出更加準(zhǔn)確的中華美食名稱英譯方法。
三、中華美食名稱英語翻譯的方法
中華美食名稱的英文翻譯方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直譯法、意譯法、音譯加注法等,旨在準(zhǔn)確傳達(dá)美食的原料、烹飪方法及口感。直譯法常用于以食材、烹飪方法或形狀直接命名的菜品,能夠直接傳達(dá)菜品的原始信息,讓外國讀者更容易理解。意譯法常見于以口感、調(diào)味或文化寓意命名的菜品,更注重傳達(dá)菜品的味道、口感或背后的文化寓意。音譯加注法適用于具有獨特名稱或文化內(nèi)涵的菜品,尤其是那些難以通過直譯或意譯準(zhǔn)確傳達(dá)特點的菜品,會在音譯后添加注釋,以解釋菜品的特色或來源。具體而言,也可細(xì)分為四類:一是以烹制方法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方法;二是以主料為核心,輔以配料或配汁的翻譯方法;三是以形狀、口感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方法;四是以人名、地名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方法。
(一)以烹制方法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方法
烹制方法是中國特色菜肴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以烹制方法為核心,輔以原料的翻譯策略頗受歡迎。如“拌雙耳(TossedBlackandWhiteFungus)”和“火爆腰花(SauteedPig’sKidney)”,都采用了“做法(動詞過去分詞)+主料(名稱/形狀)”的格式,這種翻譯方式突出了菜肴的制作方法,便于讀者了解菜肴的烹飪過程。還有一種常見的格式是“做法(動詞過去分詞)+主料(名稱/形狀)+配料/with/in+湯汁”,如“豌豆辣牛肉(SauteedSpicyBeefandGreenPeas)”“地瓜燒肉(StewedDicedPorkandSweetPotatoes)”,這種翻譯方法既保留了菜肴的烹飪方法,又詳細(xì)描述了原料和湯汁,可以全面展現(xiàn)菜肴的特色。
(二)以主料為核心,輔以配料或配汁的翻譯方法
在翻譯中華美食名稱時,以主料為核心,輔以配料或配汁也是一種常見的翻譯方法,能夠清晰傳達(dá)菜肴的主要成分,又不失細(xì)節(jié)。如“松仁香菇(ChineseMushroomswithPineNuts)”采用了“主料(名稱/形狀)+with+配料”的格式,直觀明了,便于外國讀者理解。再如“冰梅涼瓜(BitterMeloninPlumSauce)”和“豉汁牛仔骨(SteamedBeefRibsinBlackBeanSauce)”使用了“主料+with/in+湯汁(Sauce)”的格式,強調(diào)了湯汁在菜肴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讀者了解菜肴的風(fēng)味。
(三)以形狀、口感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方法
形狀和口感同樣是中華美食的關(guān)鍵部分,因此,以形狀、口感為核心,輔以原料的翻譯方法也具有應(yīng)用價值。如“松鼠桂魚(Squirrel-ShapedSweetandSourFish)”采用了“形狀/口感+主料”的格式,直觀展示出菜肴的形狀或口感,有助于引起讀者的食欲。還可使用“做法(動詞過去分詞)+形狀/口感+主料+配料”的格式,如“芝麻酥雞(CrispChickenwithSesame)”,不僅描述了菜肴的烹飪方法、形狀、口感,還列出了配料,使菜肴的特色更加鮮明。
(四)以人名、地名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方法
人名和地名在中國特色菜肴中具有特殊意義,因此以人名、地名為重點,結(jié)合原料的翻譯方法也被廣泛采納。常見的有“人名(地名)+食材”形式,如“東坡肉(DongpoPork)”和“揚州炒飯(YangzhouFriedRice)”,直接提及菜肴的創(chuàng)始人或起源地,便于讀者探尋菜肴的歷史淵源。此外,還有“烹飪方法(動詞過去式)+食材配料+人名/地名+style”的格式,如“四川辣子雞(SpicyChicken,SichuanStyle)”和“西安羊肉泡饃(MuttonStewwithBread,Xi’anStyle)”,既保留了菜肴的制作工藝與食材,又彰顯出地域特色。
此外,在翻譯一些在海外知名度較高的中華美食時常使用漢語拼音,如餃子(Jiaozi)、包子(Baozi),往往極具中國特色。而那些已經(jīng)深入海外文化并被主流英文詞典收錄的中國菜名,則維持原有的英文表達(dá),如豆腐(Tofu)、宮保雞?。↘ungPaoChicken)等。
綜上所述,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中國飲食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中華美食名稱作為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英語翻譯不僅關(guān)乎語言的準(zhǔn)確性,更涉及中國文化傳播與自信構(gòu)建,譯者應(yīng)根據(jù)菜肴的特點和文化背景靈活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法。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探討不同翻譯策略和方法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和效果評估,以便更好地推廣中國飲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趙金華(1986-),女,漢族,河南周口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