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世界上,穿梭于人來人往,傾聽瑣碎日常,細嗅大街小巷里彌散的小吃氣味,欣喜之余,是否也會有眼花繚亂的感受呢?于是,我暫且關上了通向外邊的窗戶,想先搞清楚,我的心里是否有對生活的清晰畫像。我輕輕地翻開這本早已被我翻了許多次的書——京極夏彥的《奇談百物語·?!?。
京極夏彥的創(chuàng)作風格非常多變,文字描寫雖不如露西·蒙哥馬利的華麗,但也別有一番滋味。他的文字像緩緩流淌的水,能夠撫平我急躁的心靈;他的文字像和煦溫暖的光,能夠贈予我最純粹的舒適感。沒有絢麗的辭藻,只有平靜的敘述。有趣的是,書的內容與這本書的書名有些矛盾——第一眼看,不但沒有眩暈的感覺,反而讓人平和下來了。
如果第一眼看到的是創(chuàng)作風格,則第二眼看到的應該是書的情節(jié)。一個個短小精練的故事如同路邊排列整齊的樹,整本書就是栽滿樹的道路。每個故事都有性格不一、身份不同的主人公,甚至有讓人不明所以的情節(jié),都是在讓這本書配得上這個名字。關鍵的句子往往隱藏在斷斷續(xù)續(xù)的段落里,措不及防地“襲擊”我的大腦,引發(fā)我的思考。
我合上了書本,不由得發(fā)出慨嘆:啊,這不就是生活嗎?
第一次面對某件事,我們a2toQxxoEhxI6JA6hlrlwm20sJ5rD65qdy2kiDpx7vM=會感覺清楚明了。但隨著了解越發(fā)深入,事情就越復雜。每當遭遇意料之外的事情,我們會感到急躁,會產(chǎn)生眩暈,會不想再深入解決。但是一旦克服這種畏懼感與煩躁感,便能冷靜地把事情給“解剖”開來,仔細地品出里頭包含的道理,盡可能地汲取營養(yǎng)。人就是這樣長大的——先天真幼稚地觀看事情的表象,再煩躁地對待事情的難處,最后平靜深刻地理解事情的全貌與內涵。
只有領會事情的內在,我們才不覺得世界雜亂不堪,接受的信息在精不在多,所以,比起快速生活,高質量地生活才更有意義。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擦洗所見之物眩暈的輪廓,觀摩它們的真貌。這個做法很有趣,也很有價值。
【浙江新昌縣七星中學詩路文學社】
●點評
文中,小作者從文字與情節(jié)兩方面入手,寫出了自己對這本書念念不忘的原因:“他的文字像緩緩流淌的水,能夠撫平我急躁的心靈”和“性格不一、身份不同的主人公,甚至有讓人不明所以的情節(jié)”,最主要的是這些能引發(fā)小作者對生活的思考,靜下心來擦洗眩暈的輪廓以求得事物最真的面貌。
(指導老師:姜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