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涉世家》一文的教學中,教師重要的任務之一,是通過文本的解讀來幫助學生建立起關于陳勝完整、豐滿的形象,以在了解這一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真正讀懂其言行及其歷史價值。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材分析;《陳涉世家》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陳涉世家》一文,文中的“茍富貴,無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國人耳熟能詳?shù)拿鋄1]。學生學習《陳涉世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知曉歷史上有這件事情,而在于在知曉這一事件的基礎上能夠讀懂歷史人物。真正的歷史邏輯與文化自信,應當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培養(yǎng)的。下面就嘗試從三個方面來加以解析。
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同一件事情加到不同的人身上,不同人的感受、反應是不相同的。在秦朝末年,遭受壓榨的普通百姓無數(shù),但只有陳勝“舉大事”。其中的根本原因一定在于陳勝本人。在文本之中,“舉大事”通過一個個蓄勢場景推動,由決策者、輔佐者和執(zhí)行者等人物共同完成。司馬遷筆下的“舉大事”,融合了歷史記載和文學描述,呈現(xiàn)出鮮明的史傳文學的特點,展現(xiàn)了司馬遷作為史家的眼界和格局。筆者倒以為,真正具有眼界格局的是陳勝。正是他的視野開闊,且能夠勾連事情的前因后果,而形成了一套異于常人且能夠“舉大事”的判斷。
文中說,“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一膾炙人口的話語一向用來表示一個人有著遠大的志向。如果結合上下文理解,則更可以看到陳勝的視野。當他“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時,他的情緒是“悵恨久之”,也正是在這樣的心境之下才對他人說出了“茍富貴,無相忘”。而其他人也就是“傭者”是怎樣的反應呢?是“笑而應曰”,回答的內(nèi)容則是“若為傭耕,何富貴也?”由此可見,陳勝在眾“傭者”當中是與眾不同的,他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意,而心中是有“鴻鵠之志”的。所以,他是“悵恨”的,而別人則是“笑”的;別人是安于現(xiàn)狀的,認定了“若為傭耕”便不可能“富貴”,而陳勝卻認為存在著“富貴”的可能,并且發(fā)出“無相忘”的慨嘆。
如此鮮明對比之下,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場農(nóng)民起義最終由陳勝領導是有其必然性的。在解讀課文的時候,如果能夠從這個角度認識陳勝其人,那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后的行事邏輯。
一個真正能夠“舉大事”的人,一定有其嚴謹?shù)男惺嘛L格,而嚴謹?shù)男惺卤澈笥质乔逦倪壿??;谶@樣的判斷再來讀《陳涉世家》,就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司馬遷所描寫的陳勝其人有著怎樣的思維邏輯。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人說《史記》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明生動的形象,這些形象的塑造技巧至今仍有可借鑒之處[2]。當然,首先要關注的就是陳勝這個人物形象,尤其是其背后的清晰行事邏輯。
文中說,當陳勝和吳廣遭遇“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的時候,清晰地意識到“失期,法皆斬”的后果。于是“陳勝、吳廣乃謀曰”,這意味著此時的陳勝已經(jīng)不再掩蓋自己的想法,而是在“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邏輯之下,放棄了“等死”的被動舉措,選擇了“死國”的主動行為。從后文“天下苦秦久矣……”來看,陳勝形成這樣的清晰邏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應當是早有思謀,因此才能說出這樣的一番邏輯嚴謹?shù)脑捳Z來。
一個必須關注的細節(jié)是,此時陳勝說話的對象是吳廣而不是別人。雖然其中沒有解釋太多的原因,但在課文解讀的過程中完全可以看出陳勝識人的邏輯一樣嚴謹:他堅信自己的邏輯能夠打動吳廣,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個人起義不能成功,因此他一定要物色能夠跟自己形成起義合力的人,而吳廣就是這樣的人。果不其然,吳廣在聽到陳勝的話語之后就接受了其邏輯——“以為然”。這實際上是極為驚險的一幕,如果吳廣不以為然,那陳勝的事情必然敗露,這就是極大的風險。但事實證明,陳勝的邏輯使得他有了準確的判斷,使得他敢于說出的話得到了積極的回應。更奇特的是,吳廣并不只是一個普通人,其有“行卜”的空間,即認識一個“卜者”,且“卜者知其指意”。此外,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即“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即吳廣實際上是一個有智謀、有群眾基礎的人。
選擇吳廣一定是陳勝嚴謹邏輯中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陳勝的目標實現(xiàn)很多時候都是依賴吳廣的具體行為來實現(xiàn)的。如起義的引子,就是“奪而殺尉”。此時血光一起,起義就已經(jīng)開始了,開弓也就沒有回頭箭了。當然,陳勝也并沒有想著回頭,他也沒有只動嘴皮而人躲到背后,相反,“陳勝佐之,并殺兩尉”成為吳廣臨門一腳的絕佳助攻,于是起義之火就此被點燃了。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是有著如此嚴謹?shù)倪壿嫞鹆x這么大的事就很難成功。陳勝謀事、謀人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算無遺策,找對了人,做對了事因此起義也就變得非常的順利。
解讀全篇文章,可以看到陳勝是一個非常有追求的人。這里所說的追求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政治抱負,其實也包括其個人的情感追求。無論是對吳廣的選擇(必然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觀察、判斷),還是在舉事之初時“并殺兩尉”,都將這種追求、抱負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關于陳勝的追求還有一個細節(jié)值得琢磨,那就是“號為張楚”的行為。起義稱王原本是行動的標配,但同時也可說明舉事者有野心。對于陳勝而言,前面說過“鴻鵠之志”,而此時稱王,那到底應解讀為追求還是野心呢?分析可見,這可能都是存在的,在初步舉事成功之后,陳勝“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這已經(jīng)具有了上位者的氣質(zhì),而“三老、豪杰皆曰:‘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惿婺肆橥?,號為張楚”則說明當個人的追求具體到事物發(fā)展的情境中時,既有個人意志主導的一面,也有不為意志所轉移的一面。當陳勝起義的火種變成了漫天火焰,他個人的追求也就在時代的大勢中變成了歷史的演繹規(guī)律,個人的追求也就成了歷史的符號。到了這個時候純粹討論個人追求意義是有限的。
總體而言,《陳涉世家》中的陳勝形象,應當是一個完整、豐滿的人,上面的分析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這一人物形象。其中若有不當,當請方家指正!
參考文獻:
[1]張秀勤.《陳涉世家》在統(tǒng)編教材中的本源回歸[J].語文建設,2020(13):52-54.
[2]劉波.淺析《史記·陳涉世家》中的陳勝形象[J].名作欣賞,2022(33):123-125.
作者簡介: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實驗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