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八股文”似乎已成為“形式主義”的代名詞。其實,從清末至今,人們對于八股文的評價都不甚高。想要了解歷史上的八股文,不妨先細看看明清文人對其的態(tài)度。
明朝文人對八股文的態(tài)度
雖然明清科舉考試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八股文,但是明清文人對于八股文的態(tài)度有很大的不同。
明代李贄在其《焚書·童心說》中說:“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yè),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痹诶钯椏磥恚芭e子業(yè)”的八股文與《西廂記》《水滸傳》一樣,都可以稱為“古今至文”,可以說對八股文給予了極高的認可度,也說明八股文最初形成的階段,內容、形式上考生都有著一定的自由度。
而明代“后七子”中的王世貞算是對八股文批評得最激烈的,其在《與陳戶部晦伯》中言道:“甫離齔(幼童)即從事學官,顧其所習,僅科舉章程之業(yè),一旦取甲第,遂厭棄其事。至鳴玉登金、據(jù)木天藜火之地者,叩之,自一、二經史外,不復知有何書,所載為何物,語令人憒憒氣塞?!爆F(xiàn)代人看到這段文字是不是覺得太過熟悉?一些高考學子考完試后就“遂厭棄其事”,在這一方面,古今也類似。
此外,王世貞所談到的“自一、二經史外,不復知有何書,所載為何物”很快就被世人所知曉,因為一些大臣在上奏的折子上暴露出他們對于朝代順序的混淆。《儒林外史》中那位中舉的范進當了學政后,一日他的幕僚在與其聊天,說到一個老學究不知蘇軾,一次吃飯聽自己老師說,“四川如蘇軾的文章,是該考六等(在清代,歲考成績共分六等,秀才如果考了六等,就要取消其秀才的資格)的了”。這位老學究就記下這件事,去四川工作了幾年后回來就告訴老師,“學生在四川三年,到處細查,并不見蘇軾來考,想是臨場規(guī)避了”。最搞笑的是范進聽完了幕僚的笑話,竟然一臉嚴肅地說:“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比な聦懭搿度辶滞馐贰?,只能當故事聽了,但藝術總是來源于生活。
不過,明朝時期的文人對于八股文有建議、有抱怨,卻沒有提出過徹底取消八股文。
清代八股風評急轉直下
明末清初是文人對八股文的風評急劇轉換的時間點,越來越多的讀書人看到了八股文帶來的危害,甚至開始反對八股文。
大儒顧炎武寫文章始終強調“文須有益于天下”,對于形式、內容越來越呆板枯燥的八股文,他是堅決反對的,其在《日知錄》中說:“文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于己,無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這其中的“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不就是說的八股文嗎?顧炎武還在《日知錄·科舉》中直言“八股之害,甚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其認為八股文的危害要遠遠大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
進入清代,不僅是文人反對八股文之風一浪高過一浪,就連皇帝也曾取消過八股文??滴醵辏?663年)八月的詔書中言:“八股文章實于政事無涉,自今以后,將浮飾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惟于為國為民之策論、表、判中出題考試。”這一舉動固然體現(xiàn)了這位年僅9歲的小皇帝對于八股文深刻的洞察,但六年后,也就是康熙八年又恢復了八股取士的制度,暴露出了康熙的無奈??荚嚾匀皇恰邦^場仍用四書五經試八股文,二三場論、詔、表、判、策如故”?!犊滴跗鹁幼ⅰ分?,康熙二十年(1681年),已經27歲的康熙與大學士明珠就策試貢士卷的一番談話,應該說也表達了康熙對于八股取士依然并不滿意,康熙言:“此卷文義盡優(yōu),但所論治河未能悉中肯綮。字跡秀潤,而工力未到……朕觀士子為文,皆能修琢字句,斐然可觀,若令指事切陳,多不能洞悉要領?!?/p>
到了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大臣上書要取消八股文。這次上書的是滿洲正白旗的舒赫德,舒赫德在其奏折中言:“科舉之制,憑空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況積弊日深,僥幸日眾。古人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當為之職事也。今之時文,則徒空言而不適于用。且墨卷房行,輾轉抄襲,膚詞詭說,蔓衍支離,以為茍可以取科第而止,實不足以得人。應將考試條款改移而更張之,別思所以遴拔真才實學之道?!笔婧盏轮睋袅藛栴},但并沒有給出真正取代八股文的解決方法。反對派以大學士鄂爾泰為核心,鄂爾泰反對的理由是“非不知八股為無用,特以牢籠志士,驅策英才,其術莫善于此”。
應該說,從康熙到乾隆都已經看到了八股文的問題,乾隆時期提出問題的舒赫德,還有堅持八股文的鄂爾泰,又有哪位是不知道八股文危害的呢?但解決這個問題難度更大,選取國家棟梁需要兼顧太多的因素,而八股文不管是內容、形式、培養(yǎng)時間、難易程度都恰恰剛剛好,可以說舍八股文后,還能如何考呢?
雖然乾隆沒有舍棄八股文,但從皇帝到大臣對于八股文的態(tài)度還是輕視的。乾隆皇帝欽定官修的《四庫全書》中關于明朝八股文只選了一集作為樣本,其他一概不收。八股文過去被稱為“時文”,對于很多文人來講,出版文集的時候從來不會納入時文,當然,這中間并不乏將八股文結集成冊作為“考前輔導書”的暢銷。方苞奉詔編寫明朝八股文選集,對于八股文的態(tài)度可以在其《方望溪遺集》中《李雨蒼時文序》表露無遺:“余自始應舉即不喜為時文,以授生徒強而為之,實自惜心力之失所注措也。每見諸生家專治時文者,輒少之;其脫籍于諸生而仍好此者,尤心非焉?!边@個態(tài)度絕不是方苞一個人如此,清代文人大都如此,八股文只是科舉的工具,做官了還寫這種東西,也會被別人看不起。
后人還需多審視
真正讓八股文徹底在科舉中消失的還是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涤袨樵谄洹墩垙U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不僅陳述了八股文的種種弊端:“諸生荒廢群經,惟讀四書,謝絕學問,惟事八股,于二千年之文學掃地無用,束閣不讀矣。漸乃忘為經義,惟以聲調為高歌,豈知圣言,幾類俳優(yōu)之曲本。東涂西抹,自童年而咿唔摹仿;妃青儷白,迄白首而按節(jié)吟哦。既因陋而就簡,咸閉聰而黯明?!蓖瑫r也明確提出在科舉考試中要徹底放棄八股文:“變法之道萬千,而莫先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舉。今學校未成,科舉之法未能驟廢,則莫先于廢棄八股矣?!倍遥€認為中國被列強所欺凌,是因為“非他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1年,清政府取消了八股取士的制度,1905年徹底終結了科舉考試,當然,幾年后清朝也徹底滅亡了。
如今距離1901年取消八股取士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大家對它的認知已變得很少,但僅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37年12月所撰《我在教育界的經驗》,也能讓我們對八股文產生一點不同的認識:“八股文的作法,先作破題,用兩句,把題目的大意說一說,破題作得及格了,乃試作承題,約四五句。承題作得合格了,乃試作起講,大約十余句。起講作得合格了,乃作全篇。全篇的作法,是起講后,先作領題,其后作八股(六股亦可)。每兩股都是相對的。最后作一結論。由簡而繁,乃是一種學文的方法。”此外,明、清四五百年中涌現(xiàn)的文人墨客,無論熟悉的還是陌生的,似乎也沒有哪一位不是在八股文中浸染出來的。對于八股文的歷史,后人還需要多多審視。
(摘自《北京晚報》郭苑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