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英語核心素養(yǎng)目標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等四個方面?;诖?,利用“問題串”設計課堂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融匯“學與思”,逐步引導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真正落實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課堂教學理念。本文圍繞學生實際、文本和教學目標、生活情境、大單元教學四個方面分別設置“認知型”“梯度式”“情境式”“核心式”四大類型“問題串”,闡述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問題串”的設置模式。
關鍵詞:問題串;認知型;梯度式;情境式;核心式
作者簡介:田艷梅,寧德市第九中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 》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目標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等四個方面。由此,教師應優(yōu)化以課時為單位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重大單元理念下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學習中能夠理解英語知識的內(nèi)在邏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教育家孔子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也曾提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可見“問與思”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知識的探究是從疑問開始的,問題既是學習的開始,也是學習的延伸,可以說問題貫穿著學習的始終。利用“問題串”進行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推動學生自主思考,逐步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真正實現(xiàn)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學課堂。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規(guī)避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 ,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問題串”展開教學。本文筆者結合近些年的教學實踐與思考,探析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問題串”的設置策略。
一、聯(lián)系學生實際,設置認知型“問題串”,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認知法是一種基于個體自主探索、交互學習和提高學習能力的學習方法。認知學習法與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知識的方法有所不同,它將個體帶入一個“知識世界”,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注重個體的主觀意愿和認知意識,使個體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入和全面。因此,將初中英語知識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結合,設置學生熟悉的“問題串”進行教學,可以提升教學效果?!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包括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三個主題范疇,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1 Topic1 Section C “Changes in Beijing”的教學為例,本章節(jié)呈現(xiàn)了關于北京過去和現(xiàn)在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的兩組圖片,教師和學生結合北京舊時風光用“過去時態(tài)”描述北京過去的情況,同時利用今朝蛻變景象運用本單元重點知識“現(xiàn)在完成時”描述北京從改革開放以來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通過本章節(jié)文本的學習,學生應能夠理解并掌握“過去時態(tài)”和“現(xiàn)在完成時”的區(qū)別,并能正確使用。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學習體會,教師可以聯(lián)系實際設置這些問題“What was your hometown like in the past?”,如果學生不知怎樣回答,還可以更具體地提問“Were the roads wide or narrow? Were the houses tall or short? How did you get in touch with others? Did you have a cellphone? ”等,讓不同的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利用“過去時”口頭描述他們家鄉(xiāng)過去的情況。最后進一步提出開放式的問題“What has changed these years?”, 讓學生運用“現(xiàn)在完成時”描述他們家鄉(xiāng)近些年的一些變化,并把一些關鍵信息列在黑板上并提出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hometown?What will you do from now on?”,讓學生自己描述對未來的規(guī)劃,同時以上認知型“問題串”的設計也能為后面的寫作任務“Changes in my hometown”掃清語言障礙,達到讓學生正確使用“過去時”和“現(xiàn)在完成時”的教學目標。
以上既有趣又富有挑戰(zhàn)性的認知型“問題串”,既能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表達不同觀點,又有效地增強了英語課堂的互動性;提升了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同時開放性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二、根據(jù)教學目標,設置梯度式“問題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育理論深受廣大教育者的認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和可能的發(fā)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異。教學設計應呈現(xiàn)梯度式思維模式,目的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xiàn)發(fā)展或進步,教師精心設置不同程度的一連串問題有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以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3 “Our hobbies” Topic3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 Section C “The little match girl”的教學為例,在本章節(jié)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獲取文本信息,理解文本內(nèi)容,教師可以設置一組理解性的問題(低階思維—獲取基本知識)“1. 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2. Who was it about?3. How was the girl at last?”。在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was\were +v.ing結構的句子,進一步設置一組思考性問題進行追問(中階思維-學會比較與判斷):為什么這些句子用過去進行時?它們可以用過去時嗎?為什么不用?通過思考與討論,學生在反復的朗讀對比中感受到用“過去進行時”能夠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故事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更能點燃讀者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最后再設置一組探索性問題(高階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1. How did the girl feel in the story? Why? 2. What did the girl want? ”,再次對文本進行總結與歸納,并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列出這些內(nèi)容,如“Feeling: cold. Reason: the weather was cold, her father was cold, the passers-by were cold. Want:delicious food, warm clothes, stove, warm shoes , warm family, her grandma . ”,以及“3.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通過引導學生討論理解文本背后的意義,學生能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歷史背景和差異,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珍惜現(xiàn)有的美好生活。最后提問“How was the girl in the haven? ”,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并且利用圖文的形式展示學生可能想到的畫面,如“having a happy Chrismas with others, wearing beautiful and warm clothes and shoes, roast goose, stove, kind grandma and so on .”。通過四組不同梯度的問題的回答,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的印象,發(fā)散學生思維,同時也為課后續(xù)寫故事“The girl in the haven”提供了語言素材與方向。
通過這樣的梯度式“問題串”的設置,教師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和提出自己的觀點,幫助他們建立起對跨文化交流的認知,讓學生逐步深入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價值觀念等,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三、結合生活場景,創(chuàng)設情境式“問題串”,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情境教學法是初中英語教學中常用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真實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將情境教學法與“問題串”教學法相結合,對學生理解與領悟知識點大有裨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3 “Getting together” Topic3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Section C “Eating out ”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飯店就餐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就餐時的常用表達“Would you like to have lunch with me? Yes, I'd love to. May I take your order? I'd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I want some... and...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Yes. I would like... /No. Thanks. Why not have some fish? Help yourself to some meat.”。為了達到學生靈活運用就餐時的常用語句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學生去食堂就餐的情境:在課堂上選三位學生, C代表食堂工作人員,A和B分別代表班級的兩位學生,讓學生模擬表演就餐期間食堂配餐人員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可以嘗試如下設計:
1.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活動 (Inviting)
A: Hello, Yaxin.
B: Hello, Kaifen.
A: It's time for lunch. Would you like to have lunch with me in the dining hall?
B: Yes, I'd love to.
A: Great! Let's go.
B: OK.
2.食堂配餐人員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活動(In the dining hall)
C: Hello!
A, B: Hello!
C: May I take your order?
B: I'd like some eggs with tomatoes and some mea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Kaifen?
A: Er, Let me see .
C: Why not have some chicken?
A: No, thanks. I want some fish with vegetables.
C: Anything else?
A: No, thanks.
C: OK.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A,B: NO, thanks.
3.兩位學生吃飯時的對話活動(In the seat)
A: Yaxin, 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
B: OK. Yummy. Help yourself to some eggs and meat.
A: Oh, so nice.
上述情境式“問題串”的設置有助達到讓學生掌握并靈活應用就餐時常用語句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真實、有趣的情境式“問題串”,能夠?qū)⒄Z言學習與真實情境相結合,鼓勵學生使用新詞匯和表達方式進行對話練習,學生還可以自主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進行角色扮演。教師應多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語言學習和實踐活動,提高語言運用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語言能力。
四、圍繞大單元教學關鍵點,設置核心式“問題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大單元教學旨在促進教學內(nèi)容結構化,強調(diào)教學的整體性、連貫性和層次性。因此,每一課時的教學都不是獨立的,而是要圍繞大單元的某一主題或活動展開。在這樣的背景下,初中英語課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同時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單元核心式“問題串”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系統(tǒng)掌握英語知識,提升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5 “Our school life”的教學為例, 本單元屬于“人與社會”范疇下的學?;顒又黝},共分成三個話題,Topic1學習應用一般現(xiàn)在時描述交通方式和日常活動頻度的句型;Topic2學習有關學校各種設施和場所的英語表達,談論學校活動等內(nèi)容;Topic3學習有關課程安排的話題,以及表達個人對課程的喜好和看法的英語表達。其中Topic3 “My school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 Section C是一篇讀寫課,通過學習“Hubin's school life ”,讓學生學會用英語描述自己的校園生活。首先設置一組理解性的問題串“1.How is Hubin's school life? 2.What subject does he study at school? 3.What's his favorite subject? Why? 4.What activities does he have after school? ”,讓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接著設置一組思考性問題串“5.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 6.What's each paragraph about?”, 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結構:總—分—總,總(總體感受)—分(具體的學習生活,包括所學科目,喜歡的學科及原因和課后活動)—總(首尾呼應),也為后面的寫作任務列出文本框架。最后聯(lián)系本單元前兩個話題的內(nèi)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設置一組核心式問題串,既能復習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后面的寫作任務“My school life”提供語言素材,如“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復習交通方式)、2. How many classes do you have every day? What classes are they? (復習科目名詞)、 3. How often do you have a computer class / P.E. class? (復習頻度副詞及短語) 、4.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Why? 5. Do you like math / English? Why or why not? (復習表達喜好及原因) 、6.What activities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class? ”,讓學生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包括課后服務的內(nèi)容( 如踢足球、音樂、書法、象棋等 )進行描述。如果學生遇到不會的英語表達,教師可以直接告訴他們,如下象棋(play Chinese chess)、書法(handwriting),為接下來的語言輸出掃除語言障礙。最后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life? / Do you like your school life? ”,引導學生結束閱讀。在結束閱讀前設置一組深入思考和開放性的問題“1.How do you balance(平衡)your study and outdoor activities? 2.If you could change(改變)one thing about your school life, what it would be and why? ”,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思考和討論,感受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在大單元教學理念的引領下,設置核心式“問題串”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核心式“問題串”能夠幫助學生在整個單元學習中把握單元的核心知識及內(nèi)在邏輯,并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這種教學方法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進他們?nèi)姘l(fā)展。
五、結語
不過,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問題串”設置,教師都應該遵循針對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和創(chuàng)新性原則。通過科學合理的 “問題串”設置,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得到鍛煉和增強?!皢栴}串”教學方法在初中英語課堂的應用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未來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注意問題串設置的靈活性和生成性,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推動課堂教學向縱深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趙玲涵.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的評估:以牛津高中英語教材(譯林版)模塊8為例[J].教育觀察,2020(7):59-60.
[3]李美媛.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問題串教法的嘗試[J].魅力中國,201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