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是北魏酈道元的著作,它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山水自然景觀、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端涀ⅰ凡粌H是酈道元奉獻給世人的科學名著,也是一部頗具“酈學”風格的文學藝術珍品。
《水經注》交融人文景觀,讓山水別有意境。如《卷九·清水》描述“清水”的發(fā)源情況,是“諸陂散泉,積以成川”。以后形成二十多丈的瀑布,“雷赴之聲,震動山谷”。又描述了上游“南峰北嶺”的不同人文景觀:“南峰北嶺,多結禪棲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剎靈之圖?!贝颂幟鑼憼I造了一種清幽絕俗的環(huán)境,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極好地映襯了作者的“竹柏之懷”“仁智之性”,不由得讓讀者感嘆:不愧是“清泠洞觀”的清水所在地啊。景中有禪意,全仗“禪棲之士”“剎靈之圖”這些人文景觀的嵌入。
正如唐子奕所指出的:“酈道元在描繪自然景觀的同時,將大量的文化內容融匯其中,使讀者在領略祖國大好風光的同時,對中華民族悠悠而燦爛的文化神往而敬仰。這是《水經注》百讀不厭的原因之一?!?/p>
《水經注》巧妙的修辭,傳神的刻畫,讓人如見其景,感同身受?!坝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保ā毒砣摹そ罚┛鋸埖氖址ㄍ癸@了江水迅疾的特點,既使人感到驚心動魄,又使人感到豪情萬丈。
絕妙文筆的背后是酈道元對山水的熱愛,心靈與自然的相通。癡迷于自然,具有超強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方能賞得山水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p>
《水經注》中大量自然景觀的描寫,往往還借助于民歌、謠諺、典傳。《卷三十四·江水》中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兩句漁歌,給三峽凄異肅殺的秋景重重地抹上一筆凄清神傷的色彩,渲染出悲戚難耐的藝術氛圍。這些歌謠除了和描寫之景互相印證外,還可起到進一步加強文義、渲染氣氛、增強表達效果的作用,甚至有時還能畫龍點睛,有效地補充作品的未盡之意、未抒之情。
作者在描寫山水時穿插個人感受,增強了情境感,易于引起讀者的共鳴?!捌渲兴鹘粵_,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北臨黃河,懸水百余仞,臨之者咸悚惕焉。”(《卷四·河水》)這是俯視瀑布時,作者的心理感受——心驚肉跳,驚心動魄。此處心理描寫在增強文章感染力的同時也更好地呈現了瀑布雄渾的特點?!端涀ⅰ泛芏嗟胤綗o不由作者之情輻射讀者之心,讓閱讀者與之同悲歡,共憂樂。
在整個《水經注》行文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沿著水道前進,移步換景,隨景而行,全方位地描繪出6世紀中國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選自《讀〈水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