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興安縣,曾被央視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古鎮(zhèn)”之一。興安地處“湘桂走廊”要沖,是湘江和漓江的主要發(fā)源地,秦始皇下令開鑿的世界上第一條運河——靈渠就在這里。這條流經(jīng)了兩千多年的古渠,至今清流潺潺、垂柳依依,仍發(fā)揮灌溉功用。
千年靈渠今猶在
南距桂林57公里的興安,以擁有秦始皇開鑿的世界上第一條人工運河——靈渠而聞名。靈渠與當?shù)匾蛔ё税賾B(tài)的古橋一起,為古鎮(zhèn)增添了厚重和意趣。
在興安,沿著青石板或鵝卵石鋪就的路,穿過三進、五進幽深的暗宅院落,撫摸著木質(zhì)門框上精美古樸的雕花……一不小心,就步入了塵封已久的千年歲月。
靈渠古稱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
靈渠是軍事交通工程,因秦始皇為統(tǒng)一嶺南而修建。秦代以前,嶺南地區(qū)為“徼外之地”,一直未納入中國版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發(fā)動了征服嶺南的戰(zhàn)爭。為解決秦軍后勤補給問題,秦始皇“使監(jiān)祿無以轉(zhuǎn)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zhàn)”。
“鏵嘴”為靈渠的樞紐工程,是在湘江內(nèi)修建的一座滾水低壩,呈“人”字形結(jié)構(gòu),稱大、小天平壩。其銜接處向上砌筑的銳角就是鏵嘴,它把海洋河的水一分為二,由南渠往南走匯入漓江,由北渠往北走歸于湘江。鏵嘴起到抬高水位與分流的作用,豐水期的水流就直接漫過大壩,涌入湘江北去。
鏵嘴內(nèi)高外低,由石塊相扣相銜砌成,遠遠看去,500米長的鏵嘴就如一條緊鎖在湘江源頭里的巨龍。
古代南北方隔有秦嶺,交通不便。靈渠鑿成后,打通了長江與珠江水系,使北方的軍需和舟楫能夠運往嶺南,秦軍最終統(tǒng)一了嶺南地區(qū),并在南方設(shè)立了桂林、象郡、南海(今廣州)三郡。靈渠的開鑿,在成就秦帝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同時,也大幅拓展了中國的陸海疆域,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本格局。靈渠是連接中原和嶺南的重要商貿(mào)通道,堪稱古代的“水上高速公路”。
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通,嶺南地區(qū)的貨船經(jīng)漓江、靈渠、湘江、長江、大運河可直達長安城。
明崇禎十年(1637年),據(jù)徐霞客《粵西日記》中記載,他途經(jīng)靈渠時見到“巨舫鱗次”的繁忙景象。
“水街雙絕”古韻濃
靈渠一路逶迤向前,穿過興安古城,當?shù)厝税鸯`渠穿城而過的這段水路叫“水街”。
水街搖曳多姿,兩岸古色古香的鋪面鱗次櫛比,青瓦白墻的民居、木雕花門窗的樓臺亭閣,韻味十足。
水街異彩紛呈,“小橋流水人家”之下,是閑庭信步的古鎮(zhèn)居民,他們寵辱不驚的表情一如橋下的流水,清澈而恬淡。流水之上,是千姿百態(tài)的古橋,其中比較有名的是萬里橋、馬嘶橋、接龍橋。沿著水街兩岸的石板路,拂葉穿花般過了亭臺樓閣,如同回到了從前。
在水街,隨便推開一扇玲瓏雕花的門窗,那淌不盡的悠悠古意便蜂擁而至,湖廣會館前的雙面人物磚雕照壁,就是其中最為出名的景觀。
湖廣會館前的這處古跡,是興安水街名副其實的“鎮(zhèn)街之寶”。磚雕照壁制作精美,磚雕上的觀音、四大金剛、八仙等人物活靈活現(xiàn)。
古橋是千年歷史留給水街的痕跡。水街現(xiàn)在還留有十余座古橋,其中最出名的一座叫高陽橋,建于清雍正年間,為雙拱橋,橋上建有廊屋,共有五間,雙坡屋頂,正脊中部有一寶瓶,寓意為祈求平安、天賜洪福。西面有一觀景臺,可觀賞山水風光。
馬嘶橋據(jù)傳為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所建,雙女井溪在此處與靈渠相交,形成了三橋跨兩水的奇觀。萬里橋,曾是秦軍從南往北時經(jīng)過最多的一座橋,其上有“楚越要津”四個大字。橋下,是建于宋朝的北街里。宋、元、明、清,這里一直是興安最繁華的商業(yè)街。
建于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的接龍橋,因經(jīng)常接送來往官員或在端午節(jié)時迎接龍舟,故名“接龍”。接龍橋是目前廣西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橋東有九級石臺階,橋西側(cè)一個石階都沒有。早上,于霧氣朦朧中遠望過去,接龍橋就如一條將身體隱沒、將頭輕搭于渠東岸的真龍。
據(jù)說,接龍橋是一位名叫懷丙的和尚修建的。他一改古法,將橋的重心放在渠的西面,橋東修有九級石臺階上橋,而橋西則不留一級石階,成就了接龍橋的千古之謎。
秦家大院與美食
與水街相比,北門的“秦文流觴”景區(qū),似乎更具秦風古韻。觴是古代的酒杯,“流觴”是中國古代一種趨吉避災(zāi)的祭祀儀式。“秦文流觴”取“代承秦漢文化、祝愿百姓吉祥”之意,由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組頗具古韻的建筑群組成。此外,當?shù)剡€有靈渠景區(qū)、秦文化廣場等。
到了興安,不可錯過秦家大院。它位于距興安不遠的白石鄉(xiāng)水源頭村,因是唐朝大將軍秦叔寶的后裔之村而得名。秦家大院占地面積約17000平方米,共七巷八組房屋。每戶人家的房屋都用大塊的青石方墩作地基,砌到三四尺后,再用青磚砌,一直到屋頂。房屋之間有細長走道相連,建成后高大而幽深。
最讓人驚嘆的是大院細巧的雕工,門柱基石上的“松柏花鹿”“牡丹云龍”,門窗上“老鼠娶親”“祥花瑞獸”的圖案,皆是栩栩如生。即使經(jīng)歷了歲月的打磨,仍是那樣令人心動。
生活在這里的人,悠然安寧地坐于飛檐雕花之下,打著紙牌,看著手相,任蛛網(wǎng)飄搖,光陰似水,安然而去……
在許多人眼中,興安似乎是一個不怎么有名的古鎮(zhèn)。但古鎮(zhèn)的小橋流水中,那淌不盡的悠悠古意,微微涼風中,那吹不去的楚越舊情,對尋古探幽的人而言,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去處。比如興安的特色美食小吃,就很刺激游人的味蕾。油果粑粑外形像冰糖葫蘆,黏軟柔膩、香甜可口,是興安古鎮(zhèn)的特色小吃之一。
蕨粑是一種產(chǎn)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純野生的天然食品。興安人按照傳統(tǒng)手工模式壓榨蕨粑,加工過程不加入任何食品添加劑。在興安古城,蕨粑這種以山野植物為原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很受各地游客的青睞。
叮叮糖的來歷,則有一個歷史故事。相傳夏朝國君杜康當年在竹筒里裝稀飯,放置七天后變成了酒,杜康十分得意,在老婆面前夸耀自己的才能。老婆不服氣:“稀飯七日成酒,有什么稀奇?看我把干飯一日變出糖來?!倍趴挡灰詾槿?,老婆卻認起真來。她弄了些大麥鋪在地上,清水澆濕讓其發(fā)芽后,舂碎磨成漿拌和在干飯里裝甕糟起來。一個時辰的工夫,米飯里果真冒出了糖水;她再把糖水煮一陣,就成了甜甜的糖糊。杜康嘗到這麥芽做成的糖,對老婆的能耐心服口服。
在興安的街頭,不時能聽到賣叮叮糖的聲音。此外,興安還有桂林米粉、牛八寶、臘肉、禾花魚等美食,每一樣都鮮香可口。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