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具有獨特的人文性,這決定了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情感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質與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將其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拓寬了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但隨之而來的負面信息也易使學生產生焦慮情緒,進而影響學生的人格與心智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積極作用,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情感元素,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文章探討了將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方法,以期為初中語文教學改革貢獻新的思路與啟示。
一、營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環(huán)境
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作為支撐,將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也不例外。營造積極的情感教育環(huán)境,是確保情感教育順利實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兼顧情感教育和語文知識的教學,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優(yōu)質的情感教育環(huán)境,以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具體方法如下。
一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從精神層面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與動力,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教師應積極與學生互動,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教師要深入了解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需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為實施情感教育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二是教師要提升自身情感素養(yǎng)。教師的情感素養(yǎng)對情感教育的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只有當教師對教學內容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時,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美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備課階段應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蘊含的情感元素,將自身的真實情感與文本所要傳達的情感緊密相連,以人文關懷滋養(yǎng)學生心靈。
三是要加強家校合作。一個良好的情感教育環(huán)境需要教師、家庭與社會共同營造。具體而言,教師應積極與家長和社區(qū)合作,鼓勵家長和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社區(qū)的孝老敬親等活動,以此加強學生與父母的情感聯系,促進學生情感的健康發(fā)展。
二、明確情感教育的目標
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性作用。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教材內容,全面、系統地掌握教材內容,制定出有針對性、簡明科學且層次分明的情感教育目標。由于教師通常會用多個課時來深入講解教材中的經典文章,因此,若情感教育目標缺乏層次性,將影響各個課時之間的順利銜接,進而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為了幫助學生架構起書本世界與日常生活之間獨特的情感橋梁,教師應采取逐步深化情感的教學策略,層層遞進,最終實現既定的情感教育目標。同時,教師要積極研究學生情感發(fā)展的特點,讓情感教育目標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為此,教師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盡可能了解每名學生在學習與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困惑和學習需求,從而合理設計情感教學目標,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秋天的懷念》一文為例,這篇課文需用兩個課時完成教學。教師可以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一是理解這一課的生字詞與課文內容,梳理文章脈絡;二是梳理作者運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明確母親的形象,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是通過課文中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描寫,感受母親第一次帶作者看花時,雙方情感狀態(tài)的異同,體會母親對兒子生命的珍視。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一是深入理解標題內涵,分析重要語句;二是賞析母親與作者的最后一次賞花場景,感受親人永別的哀痛,讀懂母親話語背后濃烈的母愛;三是進行拓展閱讀,進一步感知文章的獨特表達風格。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基于明確的情感學習目標,深刻領悟文字背后的情感,逐步提高自己的情感表達能力。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
教師應積極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引導學生認識并理解不同情感的存在與表達方式。教師應深入了解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結合作者的性格、人生經歷和所處社會環(huán)境來開展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深刻體會作品中的情感。例如蘇軾生性豁達,在王安石變法中因立場不同而一度被貶,命途多舛,其作品立意高遠,風格灑脫,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唐朝后期社會的動蕩使得杜甫與白居易顛沛流離,二人的作品充滿了憂國憂民之情;婉約派詞人李清照早期的作品風格明快清新,多描繪其閑適生活與少女情懷,而后期作品沉郁憂傷、蒼涼凄楚,多抒發(fā)國破家亡的悲痛之情,這與李清照的人生經歷有著密切關聯。
教師還應積極挖掘課文的語言文字特點,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古詩詞中的意象蘊含著作者深厚的情感,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感的重要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挖掘古詩詞中的意象之美,借助電子白板等電教設備及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感知詩中的意象美及其傳達的情感。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卜算子·詠梅》時,教師可以先利用電子白板展示梅花在風雪中傲然綻放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梅花生長環(huán)境的惡劣。隨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詩句及注釋,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想象梅花獨自盛開于斷橋邊、荒野中的孤寂景象,并結合詞人的生平經歷,深入理解詞人當時的心境與想要表達的情感。
四、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
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性格特點各不相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滲透情感教育,進而提高教學成效。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研究表明,特定的情境能夠激發(fā)人特定的情緒反應。因此,教師應巧妙利用情境教學的方式,以推進情感教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相較于枯燥的文字講解,情境化教學更契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需求。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文言文《狼》時,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文本的大意,還可能產生畏難情緒。此時,教師應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播放與狼有關的寓言故事視頻作為新課導入,或邀請表演能力較強的學生扮演狼和屠戶,演繹文言文故事,直觀展現故事情節(jié)。這種生動、有趣且富有情感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中,能夠深刻體會狼的貪婪、兇殘與狡詐,同時領悟人在險境中只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
第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誦讀法來加強情感教育。誦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可以通過語速、語調、語氣的變化乃至肢體語言,與作者及文本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系。這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情感表現力與感染力,還能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及作者表達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誦讀應建立在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且需帶有真摯的情感。因此,教師在學生誦讀前,應引導他們利用字典等工具自主掃清字詞障礙,在學生初步感知文意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以正確的語速、語調和語氣進行誦讀。
第三,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深入感知文本情感,進一步強化情感教育效果。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相結合已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等信息技術手段,將課文中蘊含的情感元素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集相關教學資源,利用電子白板播放魯迅先生故鄉(xiāng)的視頻,借助影像資料等多樣化教學形式,加深學生對文本創(chuàng)作背景及魯迅先生思想發(fā)展過程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魯迅先生及其作品背后的情感內涵。
結語
將學生情感教育與初中語文教學相結合,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具有積極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不斷提升自身的情感素養(yǎng),通過多種手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環(huán)境。同時,教師需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和優(yōu)化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積極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資源,以推進情感教育,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作者單位:1.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斗虎屯鎮(zhèn)中學;2.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斗虎屯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