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電磁場與電磁波”是電子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基礎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結合“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的特點,深入挖掘多元化思政元素,通過在教學方案中貫通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方法中蘊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在考核評價中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師個人風采中潤化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構建了全方位、立體化的課程思政模式,達成了專業(yè)課程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教學實踐表明,在“電磁場與電磁波”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顯著,促進了學生全面、健康、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提高了人才培養(yǎng)質量。
[關鍵詞] 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 2021年度安徽省質量工程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多元融合、潤物無聲——《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究”(2021jyxm1156);2022年度安徽省質量工程課程建設項目“《電磁場與電磁波》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2022xsxx159)
[作者簡介] 岳玫君(1981—),女,河南方城人,碩士,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電磁場理論與天線技術研究;韓 微(1982—),女,安徽東至人,碩士,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電磁場理論與數(shù)值計算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28-0104-04 [收稿日期] 2023-06-26
引言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為深入貫徹實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在國家教育部門的大力倡導下,各大院校紛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推行各類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發(fā)展同向并進,共同承擔思政教育的任務。目前,國內(nèi)相關高校在“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和實踐,但思政元素的引入多局限在科學家生平事跡、工程應用等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夠多元化,且思政教學多限于課堂講授,思政教學模式單一,課程思政價值導向作用不明顯。
本文從多個維度深入挖掘“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從教學方案、教學方式、課程實踐、課程考核評價和教師思政意識等多個方面構建立體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以課程為載體,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以實現(xiàn)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過程,達到課程鹽溶于水、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一、“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電磁場與電磁波”是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yè)的一門必修專業(yè)基礎課,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電磁場理論的基本原理、規(guī)律、基本分析方法及電磁波的傳播特性,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工程實踐中的簡單電磁問題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同時,電磁場理論作為一些交叉學科的生長點以及新興邊緣學科發(fā)展的基礎,對學生形成科學的知識結構和較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2]。這就要求課程培養(yǎng)目標不僅包含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和專業(yè)技能,還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理論觀念、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訓練,形成把立德樹人、知識灌輸和價值導向有機融為一體的“大思政課”局面。由此可見,開展課程思政是“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教育內(nèi)涵式提高與發(fā)展的必要途徑。在“電磁場與電磁波”專業(yè)課程中,潛移默化、鹽化與水的隱性思政教育的開展與落細,不僅關乎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完成,同時會對我國核心競爭力的全方位提升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xiàn)產(chǎn)生重大影響。
因此,“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在完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應該凸顯其價值引領的功能,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協(xié)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實現(xiàn)課程培根鑄魂的作用。
二、“電磁場與電磁波”多元化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電磁場理論本身蘊含著哲學思想、科學精神、電磁理論的廣泛應用等豐富的思政素材。梳理課程內(nèi)容與思政元素的映射關系(見表1),建立多元化課程思政素材庫,是課程思政開展的首要任務。
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須緊扣課程特點,通過學科專業(yè)的歷史背景、發(fā)展歷程、發(fā)展趨勢,提煉其中蘊藏的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愛國主義精神等。同時,思政元素的挖掘要結合學校特色以及崗位任職需求,增強課程育人的針對性;結合國內(nèi)外時事與科學技術前沿,突出課程育人的時效性;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的偉大成就,牢牢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
在緒論課講解電磁場理論應用時,介紹大家熟悉的手機、微波爐以及雷達、無人機、隱身飛機等技術,通過電磁場理論廣闊的應用背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在講授平面波的極化時,介紹我國自主研發(fā)的北斗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在學習電磁波輻射時,通過引入我國領先的技術,列舉“中國天眼”——世界上尺寸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FAST”,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其強軍強國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在講授麥克斯韋方程組時,通過介紹經(jīng)典電磁理論的建立過程,使學生領會科學家不怕艱辛、敢于開拓創(chuàng)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啟示學生做科學研究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用赫茲實驗驗證電磁波存在的事例,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時變場中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之間相互激勵又相互制約的關系,揭示物質間存在普遍聯(lián)系和事物辯證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
三、“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
課程思政不是課程與思政的簡單拼接,而是在深入發(fā)掘學科蘊含的思政元素基礎上,對照教學大綱和學科培養(yǎng)方案育人目標,重新解構課程內(nèi)容,對思政元素的融合做出系統(tǒng)性、再造性的設計與實施,并落實到課程教學方案、教學模式方法、實踐教學、課程考核評價、教師個人素養(yǎng)等各方面,從而構建立體化、多層次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實現(xiàn)課程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
(一)在教學方案中貫通思想政治教育
強化課程思政頂層設計,將價值目標納入教學目標,使課程既有整體的價值目標,又有每堂課具體的價值目標,并將其落實于課程教學方案設計中,這是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關鍵性前期工作。依據(jù)學科知識特點和學科教育規(guī)律,將挖掘的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方案,既要對課程內(nèi)容重新整合和梳理,也要對融入的時間節(jié)點、融入的方式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以確保知識教育要求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統(tǒng)一。
(二)在教學方法中蘊含思想政治教育
每一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每一個課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將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是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點。目前,課程思政的實施多局限于“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說教型思政教育模式,對學生的啟發(fā)力度明顯不足。鹽溶于水、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需要輔助多樣化的、適宜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合理運用問題式、案例式、研討式、啟發(fā)式、項目式等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價值判斷情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問題和知識背后所蘊含的科學思維、方法論及價值評判原則[3],讓學生在自我探索和自主學習中去體會、內(nèi)化思政教育。
同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利用雨課堂、Uclass等教學平臺以及電磁仿真軟件等工具,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技術在價值引導、情感傳遞和道德示范等方面的優(yōu)勢作用。
(三)在實踐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電磁場與電磁波”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將思政教育融入其實驗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是提高電磁場課程思政成效的重要手段。加強實踐育人,對于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心,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都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義。設置驗證型、設計型、創(chuàng)新型等多元化開放性的實踐項目與課題,利用MATLAB、HFSS、FEKO等軟件進行編程和仿真設計,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和挑戰(zhàn)度,加深學生對電磁學相關規(guī)律的領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根據(jù)學生的個人能力和愛好,設置不同類型和難度的實踐項目,進行精準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促進學員的個性化發(fā)展。在分組實踐過程中,通過對實驗儀器的規(guī)范操作、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測量與記錄、組員之間的分工協(xié)作,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以及團隊合作精神,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在考核評價中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課程考核中大多只注重知識和技能評價,缺乏對價值情感目標達成度的量化或者評測。須將德育評價納入課程考核評價中,把對學生思想政治、精神素養(yǎng)、道德情懷等方面的考核融入課堂學習、項目展示、實踐教學、課程作業(yè)等教學過程考核中,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等方式,在考查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強化對學生價值判斷、思維能力、團隊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評價,以及對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社會責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
(五)在教師個人風采中潤化思想政治教育
每門課程都應該求真、務實、觸情,并傳遞價值[4]。專業(yè)課教師是德育的引領者和啟發(fā)者,是思政教育的力量源泉,也是學校思政建設的中堅力量。專業(yè)課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更要肩負立德樹人根本任務[5]。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主導,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強調(diào)課程思政教育的“言傳”,更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身教”。教師的學識談吐、授課的科學性、講課的熱情程度、備課是否認真、上課是否遲到早退、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以及對學生個人發(fā)展的規(guī)劃與建議等,都貫穿立德樹人的過程之中,傳遞給學生的是最直接的、最有溫度的、最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
四、“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思政實踐成效與改進
將本文提出的“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應用到筆者所在學校相關專業(yè)的教學實踐中,同時,為檢驗課程思政實施效果,促進課程的持續(xù)建設與改進,進行了課程思政問卷調(diào)查,從課程思政內(nèi)容、思政融入方式、思政融入效果等多個方面對“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思政的實施進行了調(diào)查。95%的學生認為在電磁場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有提升作用;93%的學生認為思政元素引入自然,與課程教學內(nèi)容融合充分。在“對電磁場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整體評價”問題中,82.2%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實施效果“非常好,實現(xiàn)了立德樹人”;15.6%的學生認為“較好,取得一定效果”;2.2%的學生認為“效果一般,有待改進”;沒有學生選擇“效果差”。調(diào)查結果表明,“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思政整體實施效果良好,思政元素融入自然,思政內(nèi)容融合充分,基本實現(xiàn)了課程的價值引領功能。
同時,在調(diào)查問卷中學生對“最吸引你的思政元素內(nèi)容”“最樂于接受的思政教學方法”“對提高電磁場課程思政質量的意見建議”等問題的反饋,為課程思政的進一步改革與探索指明了方向。持續(xù)深入挖掘學生比較關注的“電磁理論的最新發(fā)展與前沿技術”“電磁技術的工程實例和國防應用”“電磁場理論中蘊含的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方法論”等方面的思政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素養(yǎng)、工匠精神。同時,學生普遍認為任課教師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等方面的表現(xiàn)對自己道德品質的影響程度較大,教師結合自身經(jīng)歷、體驗和科學研究對學生進行的激勵與引導,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印象深刻。因此,教師須繼續(xù)強化道德修養(yǎng),提升思政育人水平,努力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
結語
“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牢牢扭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挖掘課程與思政的天然聯(lián)系,持續(xù)優(yōu)化課程教學總體設計,從教學方案、教學方式、課程實踐、考核評價、教師個人素養(yǎng)等多個方面構建多維度、多層次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將多元化思政教育內(nèi)容自然融入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在潤物無聲中感受思政的力量。在“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推進思政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充分發(fā)揮專業(yè)課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確保思政教育入腦入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5-14].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劉雯景,李依潼,王驥,等.“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22,44(5):55-58.
[4]張洪欣.《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思政實施方法探索[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6):30-32.
[5]李月琴,張俊玲,張爭珍,等.基于電磁場與電磁波的“課程思政”有效實施方案研究[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20,34(3):40-4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Wave
YUE Mei-jun, HAN Wei, SHI Shu-jie, WU Wei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Colleg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37, China)
Abstract: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wave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al course for electronics majors, containing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wave course to deeply explore diversifi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B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various aspects and links of course teaching,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etho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teacher personal style, a comprehensive and three dimensional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del is constructed, achieving an organic unity of course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wave teaching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promo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health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Wav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