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1]?!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使學生“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這為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美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古詩文語言精練、內容豐富、結構獨特,又有著優(yōu)美的韻律與意境,是學生學習、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初中古詩文教學是語文學科美育教育的重要陣地。其內容涵蓋廣泛,凝聚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具有豐富的美育教育意義。然而在目前的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校園教學環(huán)境無趣、班級審美氛圍低迷,許多教師不夠重視古詩文教學中的美育元素,以及學生自身審美意識較為薄弱、態(tài)度不端正等均是古詩文教學中美育滲透方面較為突出的問題。本文梳理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美育滲透的現(xiàn)狀,在此基礎上探索切實可行的優(yōu)化策略。在教學中,通過咬文嚼字、發(fā)揮聯(lián)想、創(chuàng)設情境、知人論世、群文閱讀等方法策略,讓學生體會古詩文用字的精妙、意境的優(yōu)美,感受詩人情懷,聆聽時代最強音,帶領學生真正體會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獨特魅力。
1 校園教學環(huán)境無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創(chuàng)新校園環(huán)境已經是學校的共識。當前許多學校都在有意識地改善校園教學環(huán)境,打造信息化、數(shù)字化校園,這必定對語文古詩文教學產生積極作用。但是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可知,許多學校在具體改善設計上缺乏新意,沒有將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大。例如,在校園內設置電子詩文廊道,這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校園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化,但是不夠新穎,很難長久吸引師生興趣。改善校園教學環(huán)境,提高校園環(huán)境的趣味性值得進一步關注和探討。
2 班級審美氛圍低迷
班級是教學的前沿陣地,班級氛圍會影響學生整體的精神面貌。初中古詩文美育教學需要良好的審美氛圍,然而在當前的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班級審美氛圍低迷是普遍現(xiàn)象。很多學生欠缺審美意識,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古詩文僅僅是從功利性的角度出發(fā),僅僅為了應對考試、取得良好的成績。針對這一現(xiàn)象,許多學校正在采取措施營造審美環(huán)境,改善班級審美氛圍低迷現(xiàn)狀,加強環(huán)境熏陶作用。只有摒棄老套陳舊、缺乏新意的想法,采取契合初中生的興趣愛好的措施,才能夠營造良好的班級審美氛圍,達到審美教育的效果。
3 教師審美能力不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跋驇熜浴笔菍W生的本質屬性,教師的言行舉止、審美修養(yǎng)都會吸引學生模仿學習。教師的審美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和班級審美走向的變化。然而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審美能力、學生理解能力、課時、成績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美育效果不盡如人意。一些教師仍舊采取“識字辨義會翻譯”的模式進行教學,在“向師性”影響下,導致學生審美意識無法顯著提高,課堂審美氛圍低迷,整體教學效果不容樂觀。
4 學生審美意識薄弱
很多初中生認為古詩文課堂缺趣少美,共鳴的缺失導致古詩文課堂互動性差,學生很難體悟到古詩文的美感,這就導致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每一次教學都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不僅需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初中古詩文美育教學中,不僅需要教師以身作則不斷提升審美能力,還需要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動機、自覺培植審美觀念、增強審美意識。此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核心素養(yǎng)方面就審美創(chuàng)造給出了具體的內涵闡釋,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需要“涵養(yǎng)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增強學生審美意識是既定目標,需要師生共同努力。
初中古詩文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需要教師在明確當下教學弊病的基礎上,更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走進古詩文,在情境中品味古詩文用字的精妙,體味古詩文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古代文學家獨特的人格魅力,營造審美氛圍,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獨特魅力。
4.1 咬文嚼字,于文字中體會精妙文筆
現(xiàn)階段,古詩文教學中的情境教學法十分流行,通過一些獨特的設計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之美。但此種方法也較容易讓學生忽視古詩文文字的美。要知道,古代文字本身就有精練之美。古詩文中的文字大多經過詩人的反復推敲,用字極為講究,所以,咬文嚼字是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方式。
在賞析詩文時,可通過分析詞義讓學生直觀感受作者精妙的文筆。在《次北固山下》的教學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的“正”字就十分值得分析。學生通過分析高高懸掛的帆,推測出“正”是剛剛好的意思。而這剛剛好,又包含著順風、和風這樣豐富的內涵。分析后,學生不得不驚呼,原來一個“正”字有這樣深的內涵。
除了分析,采用換字的方式也能幫助學生體會到作者用字的用心。在《次北固山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中的“行舟”可否改為“乘舟”,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兩個字雖然意思相近,卻感受到“行”字更具動態(tài)美,更與該句詩中的從“青山外”到“綠水前”相照應,也真正體會到作者的用心。
文字是構成詩文最重要的基石。在任何詩文的教學中,用字的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分析詞語含義,能夠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4.2 發(fā)揮聯(lián)想,于畫面中品味優(yōu)美意境
善于借助意象營造意境,是古詩文常見的寫作手法。通過分析意象,發(fā)揮聯(lián)想,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更有利于學生感受作品中優(yōu)美的意境。
元曲《天凈沙·秋思》中,馬致遠借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西沉的夕陽、在天涯的斷腸人這11個意象,構成了一幅凄涼動人的秋日畫面,表達出作者內心的孤獨與凄涼。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讓這些意象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畫面,在筆頭上落實對畫面的描述,更容易幫助學生體會到作品凄清的意境,從而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凄苦。
很多類似的詩文作品都大量使用意象,發(fā)揮聯(lián)想,形成畫面更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用意,從而走進作者內心。通過這樣的體驗,學生體味到的不僅是景物情境,還有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更有利于學生掌握整首詩。
4.3 創(chuàng)設情境,于體驗中提高想象能力
古人寫詩“貴在含蓄”。詩文雖然簡短,但情感色彩豐富,表現(xiàn)力十分充足。一首詩便構成了一幅完整美妙的圖畫。品味詩文的含蓄美對于初中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較難引發(fā)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沉浸其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與參與感。
學習《詠雪》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將學生進行分組,進行“詠雪現(xiàn)場”還原比賽,引導學生結合文章內容還原太傅與家中小輩觀雪取樂的場景。在表演“撒鹽空中差可擬”和“未若柳絮因風起”的情節(jié)時,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當中,感受古代兒童的聰慧機敏。學習《陳太丘與友期行》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現(xiàn)古人爭辯名場面,并派出小記者采訪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古文魅力,寥寥數(shù)句,情志盡顯。
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具體的古詩文教學情境,使古詩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又能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蘊含在古詩文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4.4 知人論世,于經歷中感受詩人情懷
在特殊時代,詩人的特殊經歷使得作品更具有痛徹心扉的力量。對于這類作品,了解作者的經歷就顯得尤為重要。
李清照的《漁家傲》寫于作者晚年南渡之后,作者經歷航行之險、國家破敗、丈夫去世,飽嘗生活的心酸,故而感嘆“路長”“日暮”,但是作者不甘于此,想要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詞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恰好道出了自己的理想與抱負。若是對李清照的生平缺乏了解,學生便不能體會到此種情況下,李清照內心的渴望,更難感受到婉約派作家內心的豪放。
還有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課,通過分析“可憐白發(fā)生”,能知道作者內心的遺憾。辛棄疾一生主張抗金北伐,在任職期間堅持練兵備戰(zhàn),然而遭人彈劾,賦閑在家,這樣一位始終胸懷國家,始終想要收復失地的愛國將領,練就一身本領卻始終得不到施展的機會。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儲備,再想到詞人夢里醉中都在練兵打仗,都在盼望了卻國家大事,然而頭發(fā)斑白都未能實現(xiàn)這樣的理想,似乎更能感受到烈士遲暮、壯志難酬的失意。竇桂梅老師曾說,要“站在作者的立場,盡量復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與意圖,并努力剝繭抽絲、取其精華”。對于本首詞的學習,復原重建作者的境遇,更能幫助學生站在作者的立場,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更能領悟到文字中蘊含的美。
了解作者生平經歷,考察作品的寫作背景,能讓學生近距離地與作者對話,體會到文章強大的力量。
4.5 群文閱讀,于拓展中聆聽時代強音
群文閱讀也就是多文本閱讀,它打破了教學中單文本閱讀的模式,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對比同一個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或是同一時代下題材類似的作品,聯(lián)系當時的背景,能更好地體會到古詩文的魅力。
同樣是南宋作家,辛棄疾醉夢中還在練兵,想要“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最后大喊三聲殺敵遺憾離世。陸游一生志在收復失地,死前還告誡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被俘拒絕高官俸祿,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示忠心。這三首詩文,單拿出來都有很重的分量,但放在一起,學生便能體會到那個時代的悲哀。由于當政者的茍且偷安,使得一大批仁人志士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最終含恨而終。這不是一個人的感慨,而是時代的聲音。對比之中,學生更能體會到在這樣的時代中,作家的渺小與無奈,對作家的心情更能感同身受,對作家的情懷更會由衷贊嘆!
群文閱讀,使得學生更能感受時代的力量,傾聽時代的聲音,走進作者的內心。
5 總結
總之,古詩文中蘊含著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情懷美,學習古詩文的過程,就是帶領學生發(fā)現(xiàn)美、學習美、傳承美的過程。教師采用適當?shù)姆绞?,將學生帶入古詩文學習的大門,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古詩文的美,才能激發(fā)學生自覺學習古詩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
引用
[1] 張穎敏.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yǎng)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7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