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漢字是根據(jù)人體的姿勢創(chuàng)造出來的。比如,“人”這個字,它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個側(cè)立的人,左邊是胳膊。后來字形發(fā)生了變化,一撇一捺,看起來像是人的兩條腿。作為偏旁時,被稱為“單人旁”,樣子和甲骨文字形很相近。
一個人正面站立,展開雙臂,這就是“大”。如果突出一下這個人的腦袋,那就是“天”了。古代神話里有個人物叫“刑天”,他被人砍了腦袋,用兩乳當眼睛,肚臍眼當嘴巴,拿著武器繼續(xù)戰(zhàn)斗,所以陶淵明稱贊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靶獭庇杏玫犊场⒏畹囊馑?,“天”是腦袋,合起來就是砍掉腦袋的意思。這個人本來沒有名字,正因為被人砍了腦袋,才叫“刑天”的。
如果我們給“大”畫上一個發(fā)簪,就成了“夫”。古代男子20歲的時候要舉行冠禮,把頭發(fā)束起來,用冠和簪子固定。這就代表他成年了,有勞動力了,可以成家立業(yè)了。所以“農(nóng)夫”“樵夫”“車夫”等都帶個“夫”字。
如果我們給“大”的腳下加上一筆,畫出地面,就成了甲骨文的“立”,表示這個人站得很穩(wěn),頂天立地。給它加上一個單人旁,就是“位”;加上一個代表讀音的“占”,就成了“站”。
“立”是一種很穩(wěn)的姿勢,“交”就相反了,它是一個人兩腿交叉的樣子,由此引申為交叉、交往。兩腿交叉肯定不穩(wěn),加上一個“足”,就成了“跌跤”的“跤”了。
剛才都是站著的姿勢,如果一個人蹲坐著,那就是“尸”。帶“尸”的字,一般和蹲坐或者身體有關(guān),比如一個人蹲著,下面是米粒狀的渣子,這就是“屎”;換成水,就成了“尿”。加一個代表讀音的“比”,就成了“屁”,再加上表示大腿的“股”,就成了“屁股”,也就是人的臀部。而如果給“尸”加上一個“死”,就成了“”,簡化為“尸”,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見到這個“尸”字,第一印象是尸體。
一個人如果跪著,也是個字———“卩”,我們管它叫“單耳旁”,其實跟耳朵一點兒關(guān)系都沒有。給“卩”加上一個口,就成了“叩”,磕頭的意思。把人集合起來,跪著聽命令,這個字是“令”。再給它加上一個“口”,強調(diào)用嘴發(fā)號施令,就是“命”。
一個人跪坐,張大嘴打哈欠,就是甲骨文的“欠”。帶“欠”的字一般和張大嘴的動作、狀態(tài)有關(guān)系,比如“歌”“飲”“吹”等。
剛才說的都是一個人的姿勢,兩個人形也可以組成字。一個人在前面走,一個人后面跟隨,這就是“從”;兩個人并肩站立,這就是“比”;兩個人背靠背,這就是“北”;左邊是一個人正立的姿勢,右邊是他倒過來的姿勢,這就是“化”,說明這個人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還有由三個人形組成的字,比如“眾”,古人用三個表示很多、一群,所以“眾”就是一群人。
兩個人架住中間的人,這就是“夾”。兩座山中間夾著的是什么?“峽谷”的“峽”。兩層皮中間夾著豆子,這又是什么?“豆莢”的“莢”。
古人通過千姿百態(tài)的人體,造出了這么多的漢字,組成了一個龐大的“人字族”。我們學習漢字時,按照這種字族的方法,就能輕而易舉學會很多字。